乡情乡愁系列传统节日过年(四) 初一到十五
初一到十五
一、迎神。
旧时传统,初一到初五的这五天,天天早上和晚上都要燃放爆竹鞭炮,接神祭祀。但每日的主神有所差别。初一拜祭岁神,主一年祸福;初二拜祭土地神,主五谷丰登;初三拜祭赤帝,主免发怒生气,不与人口角;初四迎一家之主灶神回家,主全家衣食丰足;初五拜祭五路财神,主一年发财致富。不过一般人并不关注这个,只是坚持早晚燃放炮仗,烧香叩拜。文革之中提倡“过革命化春节”,上述习俗几乎全被打倒。现在,人们除初一外,其他四天放炮迎神祭神的家庭就很少了。
二、破五。
比较而言,正月初五是初一之外最受重视的一天。这一天讲究很多,第一是拜祭五路财神,五路即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这是经商人家最为重视的。第二是迎五路行神,又叫"路路神",主管行旅平安。第三是拜祭凶神。五同“午”,午即凶神,所以破五有破除凶险灾难之意。破五这天是一定要包饺子的,包饺子使用指头将包馅子的面皮捏在一起,意为捏住小人嘴,包住险恶事,吃饺子就是把这险恶凶鬼吃掉,保住全家平安。也大约因为与拜祭凶神有关,所以破五这天是不走亲戚的。
不管各家各户拜祭什么神灵,人们都在正月初五这天鸡鸣时分(现在是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烛、放爆竹,点烟花,向诸神表示欢迎。
现在人们不迷信了,上面这些民俗也跟着变了,就只剩下包饺子吃饺子了。但大家都只是感到饺子的美味,没有人认为再把不吉利吃掉。
三,过年忌讳。
⑴、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扫地,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初二到初四可以扫地,但要从外往里扫。扫到一起的垃圾要装到一个大容器里,不能向外倒。否则就是倒了财运。
⑵、这五天里碗碟盆瓶是不能打碎的,打碎被认为就是破产的先兆。万一不小心打碎一个,必须连忙说“岁岁(碎碎)平安”
⑶、初一不烧稀饭,不喝米汤。
⑷、妇女忌讳动针线剪刀,忌讳洗衣服。据说是怕把福分剪断,怕把福气流失。实际上是让妇女们过年也好好歇歇。
⑸、忌讳打人骂人,忌讳啼哭,忌讳说不吉利的言辞。
⑹、忌讳杀生。
⑺、忌讳赶要饭吃的(叫花子)。有叫花子上门,必须给吃的,甚至好吃好喝招待。有些家庭还会在蒸年馍时专门蒸一些打发叫花子的馍。
四、走亲戚。
1、给上司衙门拜年。
初二到初四这三天,属于给亲戚中的上司衙门送拜年礼品的时节。这个上司衙门就是老小谓家和岳父家。还有比母亲大的姨姨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女婿要拜岳丈。尤其是新女婿,必须在这一天给岳父岳母拜年。一般要求夫婿同行,不能一前一后,这样会认为不吉利。这一天新女婿除了必须携带的拜年礼外,还要准备一些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这天的午饭就在在娘家吃了,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坡刘村一般人走亲戚带的“年礼”有:“大馍”十二个、包子十二个、这是必带的,配以点心、水果、或酒,凑齐四样。亲戚家有老人的,还会带上点心、酒或其他老人喜欢的如烟卷等。新女婿第一年走丈人家,除了以上四样“年礼”外,还要另加一吊子带两条肋骨的“礼肉”、两瓶好酒和其它副食,并且所有的礼品都必须是成双的。未婚女婿则只带“礼肉”、“点心”和其它两样不同的副食。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某人买不起两根肋骨的肉,就在买到的这一块肉中间用刀划开,结果被人嘲笑为“半吊子(意为心智不成熟)”。
初三到初四这二天比较随便,就是到老谓家(父亲的舅舅家)、小谓家(自己的舅舅家)和其他长辈家拜年。
2、给女儿外甥追节。
由初六开始,是给出嫁的老小姑娘、外甥以及比母亲小的姨姨家送过年礼品,叫做“追节”。一般的追节礼是粽子、眼馍(抱着豆子馅,点了红点的桃形蒸馍),元宵以及灯笼。舅家对外甥送灯笼是绝对必须的,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就是必须性的反映。所以,过年的追节又叫“送灯笼”。
家里有新出嫁的女儿的,初六这一天必须给女儿家追节,这叫“走新亲”。走新亲是比较隆重的,除了常规的礼品以外,必须另外送一对大红灯笼和一对小红灯笼(叫坠灯)。大灯笼在进村前点着,女家接住后挂在大门上。送灯笼的寓意是照亮女儿女婿外甥们的前程,祝愿他们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不管是拜年还是追节,小孩子都是要给长辈扣头拜年的,长辈也必须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3、走亲戚的礼仪。
过去的一般“年礼”虽然取材简单,基本以面食为主,现在看起来也不怎么丰富适口,但是,是有历史含义和节日寓意的,是千百年来亲亲敦睦文化的积淀。例如:礼馍的做法是由一坨发面擀成饼状、对折、再对折、从边缘撕开成四瓣花形状、用木梳摁点成花斑,上锅蒸制而成。拜年时拿十二个,代表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寓意月月开花;包子数量也是十二个,代表月月丰衣足食;送水果的数量也是十二个,一般为苹果、桔子,苹果寓意月月平安,桔子寓意月月吉祥;好酒一瓶,代表天长地久。礼品分为四样,代表一年四季幸福圆满。
走亲戚很讲究礼尚往来。如果辈分低的一方不去拜年(很少),或者拜了年但辈分高的一方没有去追节,这亲戚关系就算断了。因为过去走亲戚的礼品都装在用包袱抱着的长方形笼子(叫盖花笼子)里,所以就有“笼笼来,笼笼去,笼笼不去断了系”的说法。
按照礼仪,一般主动断绝亲戚来往的是上司衙门一方,比较文明的断亲方法是客人来了照样好酒好菜招待,但客人走的时候,将客人带来的礼品尤其是礼馍原封不动的让来客带回,客人就明白了,以后的节日就不再来了。
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以馍为礼品几乎都不存在了,代之以更为高档的点心之类,配之以各式水果、粮油、奶制品、饮料等等。但送的水果之中有一个必须忌讳的,就是绝对不送梨,因为梨、离同音,送梨有离别的含义,不吉利。
4,待客之道。
无论是拜年还是追节,主人家都要进行最好的接待。客人到来之后先下一碗臊子面打个尖,到中午则为正式的席面,称之为“早汤午席”。中午的席面最不行也准备个八菜一汤。家境好的则是重八或重九的席面。前面的八个或九个凉菜叫喝酒菜,瓷或锡的酒壶上放一酒盅,由主人家从上席最年长的客人开始敬酒,所有客人都敬到后称为一轮或一巡。然后就由上席开始逐次轮回。等酒过三巡了再开始上热菜。上热菜不是像喝酒菜那样一盘端,而是逐次上,叫“件件席”,每次换一个空碟子下去,直到准备的所有热菜上完。
席间,客人们都是非常讲究文明礼仪的,比如每道热菜上来之后都是要让坐在上席的长者先动筷子夹上一口,然后其他人才能动筷。再比如过去的盖碗肉都是八片,客人们都自觉的只吃一片等等。这些礼数现在还应继承、发扬和提倡。
饭后,客人要回家了,主人家不能让客人空笼子回去,必须给客人有回礼。回礼一般是把客人带来的包子留下一半在笼子里,然后再放入自己家做的小蒸馍,一些花生、核桃、枣、瓜籽等,这叫“回笼子”。现在的人图方便,礼品都是提个塑料袋装着,没有笼子了,空手而归是很普遍的事情。
五.上九。
正月初九俗称上九,人们信奉九九归一,九在数目中表示最多,最大,因此为上。九与“久”同音,上九这天要吃好喝好,预示着幸福久久。九还与酒谐音,所以上九饭食不能离酒,各家各户都准备丰盛的酒宴,尽兴喝个痛快。后来这些讲究逐渐失传,但这天早饭也必须是吃饺子,午饭丰盛还在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