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大臣晁错被汉景帝公开腰斩...
公元前154年,大臣晁错被汉景帝公开腰斩于街头。临死前,晁错痛哭流涕,道:“我以忠心报国,皇帝奈何杀我?豺狼在野,奸臣当道,恨不听当初吾父之言!”说罢,晁错含恨而死,首级被连夜送往前线。
晁(chao)错是谁呢?他是西汉初年名臣,以力主削藩而闻名于世。《智囊》记载,他“以其辩得幸景帝,景帝号为智囊”。但是“为人穞直刻深”,“诸大功臣多憎之”。
当时,汉朝分封制弊端已现。诸侯王掌管地方军政大权,行事大多不轨,对朝廷节度阳奉阴违。汉文帝在位时,晁错就曾言及削藩,文帝顾全大局没有采纳。
年轻气盛的汉景帝继位后,立志做一番大事业。晁错机敏地发现了这一点,呈上《削藩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明确指出削藩的迫切性。
两人一拍即合。《智囊》记载,“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晁错因此炙手可热,成为景帝身边的红人,对于朝政开始指手画脚起来。
这让当时的丞相申屠嘉十分不满,“常因过为奏请诛错”,晁错知道后深夜进宫向景帝告状,于是景帝把申屠嘉痛骂了一顿。申屠嘉悲愤交加,最后病死在家中,“错以此愈贵”。晁错的权势达到顶峰。
公元155年,晁错和景帝正式将削藩一事拿到台面,顿时举朝震惊。汉景帝在朝议命大臣各抒己见,但大臣们都不傻,申屠嘉都斗不过晁错,他们又岂敢反对。《智囊》记载,“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消息传出后,晁错的父亲惊怒交加,他急忙从老家赶到长安,骂道:“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议多怨公,何也?”意思是,皇帝刚登基你就离间他们家人,都在埋怨你,你知道原因吗?
《智囊》记载,晁错不以为意,答道:“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晁错父亲大怒道: “刘氏安矣,晁氏危矣,吾不忍见祸及己身!”随后,吞毒自杀。
父亲的自杀也不能让晁错回心转意,他已沉浸在建功立业的梦想中不可自拔。《削藩策》正式颁布后,诸侯王反应激烈,十余日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
声势浩大的叛乱让年轻的汉景帝慌了手脚,而晁错此时没有第一时间出谋划策,反而在想着如何打击政敌。《智囊》记载,当时晁错与大臣袁盎“素不好”。袁盎曾在吴国任职,七国叛乱后,晁错便想借题发挥整死袁盎。
当时袁盎是庶民之身,但他是个聪明人,岂会坐以待毙?他通过外戚灌婴见到景帝“具言吴楚之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袁盎告诉景帝七国叛乱都是因为晁错,只要杀了他,叛乱自然平息。
慌乱不堪的汉景帝顿时犹豫,他抱着希望把晁错找来,问他有无平定七国之谋。晁错最大的愚蠢就在这,《智囊》记载, 晁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据守”,意思是晁错想让汉景帝御驾亲征,而他自己留守都城!
顿时,汉景帝怒气填胸。再加上当时周亚夫袁盎窦婴等重臣再三请诛晁错,最终汉景帝痛下杀手,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
故事记载于《智囊全集》。晁错一生受尽荣宠,更有智囊之称,但却做愚蠢之事。虽有大才,却好谋无断、不明事理、自绝于朝,最后惨死街头,可谓是咎由自取。他的故事,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第一,做官要明理。景帝刚刚继位,削藩时机并不成熟,晁错却立功心切,以外人之身公然参与皇家斗争,被诸侯视为寇雠也不知明哲保身。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晁错敢替皇帝出头,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第二,做事要周密。晁错只懂出谋,不懂划策。削藩后他竟让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后方,可见他对削藩没有周密的策略。有句话说“事贵密焉,不密祸己”,干任何事都要周密,不然倒霉的是自己。
第三,做人要厚道。君子惜名,小人爱身,晁错既不惜名,也不爱身,得宠后随意对朝政指手画脚,有叛乱不思匡救,先想着打击仇敌。最后搞得自绝于朝,满朝文武皆视之为奸臣。这也是他一个重要的死因。
晁错还有一个死因是看错景帝,《智囊》有句话,“势变而人非,时迁而事异”,意思人会随着形势而改变,事情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人皆如此,何况帝王。
故事出自《智囊全集》。晁错有大才却不免惨死,就是因为不懂得世间为人处事的道理。现代社会有很多这种人,有才能却坐困愁城,其实,他们需要一些处事的智慧才能破局。
《智囊全集》就是一本传授古人智慧的书籍,由明朝鬼才冯梦龙编纂,里有一千两百多个历史故事。成功心得、失败教训,应有尽有。更难得有趣有料,让人爱不释手。
康熙雍正乾隆,曾国藩李鸿章,诸多名人都读过此书,经常赠送给后辈表示重视。所以,真心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