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把新年过成了非遗,竟把脸抹黑、男扮女装,还跳到冰冷的河水中

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

新年是一年的第一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过这个节日。当然,人们也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们,都在这一天,对接下来新的一年充满美好的希冀。

据说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过新年了,但那时候并不叫新年,而是叫元旦。并且,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庆祝新年的习俗。

2020年12月14-16号,是侗族的新年。

侗族新年,又叫侗年。侗年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同时还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歌舞、美食、祭祀……侗族人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作为侗家人的传统节日,侗年承载着侗族许多历史文化的信息,对研究侗家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保护侗年,2011年5月23日,侗年被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节日,竟然能成为国家级的非遗。可想而知,侗族这个节日的丰富程度,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核,一定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这一次,我在肇兴侗寨,过了一个精彩的侗年。
说起侗年的起源,先得介绍一下侗族。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语言为侗语。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侗族形成为单一的民族,大概在隋唐时期。

现今,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南部的肇兴,拥有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

肇兴侗寨始建于南宋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距今已有860年的历史。山峦环抱、流水潺潺,各式青瓦木楼以及吊脚楼鳞次栉比,疏密有致。还有鼓楼、花桥,更是肇兴侗寨的特色。

凭着保存完好的侗族传统村落布局、质朴的侗族传统生活气息,和以世界遗产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传统文化习俗。2005年时,肇兴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
因为侗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就离开躯体回到祖先住的地方,因此虔诚地崇拜祖先。
而侗年的来源就与缅怀祖先、农耕祭祀有关。
相传侗族的祖先远道而来,原先他们以打猎为主,后来学会了开荒种田,从事农耕而获丰收。秋后他们会聚在一起,欢庆硕果,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

这几天,走在肇兴侗寨的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弥漫着侗年喜庆的气氛。侗年的活动很多,首先就是寨门的拦门酒。

想进侗寨,先得经过这一关。

对侗族人来说,每逢重大节日,两寨之间男女婚嫁或者有贵宾来时,穿着盛装的姑娘、小伙子们就会在寨门外设下重重路障,唱拦路歌、摆拦路酒,将客人“拒”在寨门口。只有客人对上拦路歌或喝了拦路酒,才会迎客进寨。
这也体现了侗族人的热情,和对贵宾的尊敬。

这次的侗年,位于广西融水的苗族也过来做客了。走寨结同年,是他们的传统习俗之一。

接着是持续整整一个下午的芦笙赛。

参赛的侗族人,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则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佩戴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悠扬的曲调盘旋着,升上侗寨的天空,每个人都被乐声所深深感染。

到了第二天,侗年进入了高潮,有几个很有意思的活动。

其一,就是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从仁团出发,去到寨中的两个萨坛和一个萨玛的水塘去祭拜,队伍中都是一些族老和女孩。
萨玛是侗族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位女英雄,名叫婢奔,人们尊称她为萨岁或萨玛。在侗族人的认知里,萨玛的神威很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几乎村村都设有她的“神坛”。

萨坛供奉侗族的萨玛,祭拜时只能一两个族老进去,所以只能拍到他们行进的过程,倒是有点可惜了。

不过看他们穿着民族服饰在村中游行,还是很有意思的。寨内的小河,清晰地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其中。

其二是抬官人。

“抬官人”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吴志和的民族英雄。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吴志和的青年,臂力过人、神通广大,为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正月初七那天,寨子里来了一个白蛇精祸害村民、危害四方,吴志和为人们除了这个祸害,朝廷封他为正南大将军。
为了感谢吴志和的恩德,侗寨里的居民每年在斩下蛇头的这天,抬着他走街串寨,让他的子民参拜。后来,这项活动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现在,扮演“官人”的大多数都是当地小孩,穿着侗族的特色服饰。

很特别的一点是,"官人"的队伍都打扮得稀奇古怪,一些“抬官人”的青年,会将脸抹花,以求辟邪祛病。“抬官人”的一路上,他们手舞足蹈,表演各种滑稽的动作,逗人发笑。

有的还会跳入水中,模仿捕鱼、犁田等农耕活动的场景,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这样的场景,也只有在侗年才能见到了。

队伍中还有几十位盛装打扮的姑娘,当"官人"队伍浩浩荡荡进入鼓楼前的歌坪,姑娘们会向村民赠送食物。

抬官人之后,是月也的活动。

侗族“月也”,意为集体游乡做客,这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俗。唐代以前,侗族就有月也了。
侗年期间的“月也”最为盛大和隆重。
今年是仁团去信团做客,仁团负责做糯米饭,信团负责炒菜,明年会互换。
仁团的妇女们一早就开始忙着蒸糯米饭。
蒸好后,糯米饭会被放在篮子里,还在竹枝粘上彩色的糯米花作装饰。

竹篮整齐地排列着,看上去好看极了。

信团的男人们则负责炒菜,食物热腾腾的香气不由地往每个人鼻子里钻。

傍晚时,仁团的族人就一起提着糯米饭和酒,去信团做客。去时,他们都穿着节日盛装,"歌队"、"芦笙队"和戏班子一同前往。

当然,做客可没那么容易。
主人家会在入口设置路障,用歌提问;客队则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才迎客入寨。
主人家已经准备好了酒菜,最后大家一起享受热闹的长桌宴。
等到夜色再深一些,彩灯亮起,整个侗寨变得如梦似幻。只有人们之间的热情、快乐,显得无比真实,打动人心。
非得多喝上几杯香醇的美酒,才能感受新年的不一般。
此外,还有侗族大歌、侗戏、踩歌堂、篝火晚会、烟花盛宴等,节目丰富多彩。
这便是侗族的侗年了,新鲜、热情。与汉族的新年相比,侗年有些相似、也更多了丰富的内涵,大概只有亲自前来参与,才能感受侗年和侗族人的特别了。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