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曙光丨记住乡愁
农历丙申年在漫天飞舞的雪花陪伴下谢幕了,丁酉年在欢庆的礼花与爆竹声中来到了,雪花依然闻鸡起舞,那团圆的温馨在五湖四海弥漫着。我在乡下农村过年,带着孩子祭祖,告诉他们是与我们血脉相通的人,孩子问是不是量子纠缠一样的,我说是,他们能感觉到的。
春节期间多了一些耐心读书的时间,“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我又一次读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望大陆》,这首颇有屈原风格的诗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晚年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最终在台北溘然离世。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被选入了初中课文,那浓浓的乡愁更是令人垂泪,思亲怀乡念家的浓郁情感让人心碎。我记得在课堂上朗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我总要站到最后一排来读,因为我会哽咽,会情不自已,教室里会很静,偶有抽泣的声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是中华儿女最浓厚的感情,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带着深刻印记的,或老屋,或枯树,或古井,或坟冢……马英九先生的母亲秦厚修于5月2日在台湾离世,这位93岁高龄的老人生于湖南长沙,在弥留之际,应该也有着最强烈的故乡情思,“让她回故乡吧”成为众多网友的心声。
在余光中先生“浅浅的海峡”的隔离下,故乡变得更加遥远了,甚至遥不可及了。
时过境迁,光阴流转。思乡的情愫一天天聚集着,发酵一样,浓郁起来,老来恋子,叶落归根,众多台湾老兵在想着回家。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此后,绕道回大陆探亲的台胞,进来大陆避风的台湾渔民逐渐增多。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台湾同胞的强烈要求下,台湾当局在1987年11月2日决定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
西华,这个位于黄泛区腹地的小县,也很快迎来了前来寻亲的年逾古稀的台胞。颍河,古称颍水,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发源与河南省,经河南省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在正阳关注入淮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一个位于颍河边的村落,正值深秋,围村的树林里是不断飘落的黄叶,有背着箩筐的老人在林中捡拾树叶。正是中午,小村突然喧闹起来,在村民眼里极为罕见的小汽车停在了村口,从车上下来一位拎着手杖的古稀老人,眉发皆白,精神矍铄。村民一搭茬,老人说的全是河南话,嘴里说的都是些老人的名字,老人说要找一个人,是一个女人,是他的结发妻子,还有两个孩子。
“大狗二狗,他们啊,都在呢,大狗还在地里干活呢。”村支书脱口而出。
老人面露惊喜,但又有些疑云。
“老太太一直守寡,现在也抱孙子了,身体还好,几十年了,或者不容易。”村支书似乎看出了什么。
老人突然掏出手绢,使劲儿擦着眼窝。
在村民的引领下,他来到了一处院落的门前,门是虚掩的,村支书喊了一声,里面传出老太太的声音,门开了。
是!是她!
老人扑通跪倒在地,老太太站在那里没有动,也没有搀扶他,只是紧紧地绷着嘴,嘴唇颤抖着,她深吸了一下鼻子,终于老泪纵横。
“你……你回来弄啥啊!”老太太的嘴哆嗦着。
老人还是跪在那里,1949年他去了台湾,之后又有了妻儿。他没有想到他的结发的大陆妻子抚养着他们的儿子,他的心在谴责自己。
众人扶起了老人,他拿出身上带来的一大叠美金,递给老太太。
“这些年,你受委屈了。”老人把钱塞给老太太,那双曾经最熟悉的手已经是枯竹一般。
老太太没有要这些美元,她流着泪说:“我这些年苦熬就是为了钱吗?我一直等着你,我们都当你死了,我们娘仨在一起过,我也不会改嫁。”
老人无语,那沓美元一张张的从手中落下,伴着飘落的枯叶。
一年之后,老人与台湾的妻子离了婚,他回到了大陆。
还是这个村落,他又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他们带着孝,他们告诉老人,老太太从见到他那天开始身体就不好了,两个月后就走了,当时也没有联系到台湾。
老人跟着儿子走进了坟地,老人跪在坟前吗,伴着颍河对岸的夕阳……
过年了,爆竹声声,家里少了谁啊?
元宵节,赏灯的人群里,少了谁呢?
作 者 简 介
高曙光,39岁,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西华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