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坦克大战,这部“抗德神片”,拍出了战斗民族的血性

毕竟,在以往的印象里,《解放》、《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影片才是一代经典。

再加上这些年来,太多完全依照好莱坞商业片创作思路“套拍”出来的流水线式俄罗斯视觉大片,价值观白左味十足,剧情魔幻得不可思议,让人们多了几分警惕和质疑。

这也是前些年,俄罗斯电影特别是商业大片,在国内观众中口碑不佳的主要原因。

这几年,国内院线确实引进了不少俄罗斯商业影片。

如果说《俄罗斯陷落》、《他是龙》等视觉向大片,让国内观众领略到俄罗斯电影人“低成本、大制作”的能耐,《花滑女王》和《绝杀慕尼黑》等类型片,则带给很多年轻观众不同于好莱坞惯常叙事风格体系下的观影体验。

除了那部挂羊头卖狗肉的《战斗民族养成记》外,最为人所知的,应该是苏联太空三部曲(《天际行者》、《太空救援》、《搏击太空》)了。

脱胎于苏联的俄罗斯电影,似乎总有一种硬核向的倾向,这不仅在太空三部曲中得到充分体现,战争电影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喜欢战争片的观众,应该对那部《第九连》感触很深,其实,像近几年上映的《潘菲洛夫28勇士》、《士兵》、《勒热夫战役》、《卡拉什尼科夫》等影片,都创造了不错的口碑。

这部根据二战真实事件改编的《猎杀T34》,目前的豆瓣评分为7.3。

《猎杀T34》采用了经典的三幕剧模式,将焦点放在了男主和他指挥的T34坦克。

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打响。

白雪皑皑的战场上,两国的坦克兵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然而,“莫斯科35公里”的德文路牌,似乎暗示德军兵临城下的战况。

年轻的苏联军人尼古拉·伊武什金,利用在坦克学院学到的技巧,躲过了德军坦克的埋伏,将粮食弹药送往前线。

看到男主的潜质,指挥官让他临危受命,担任仅存的一辆T34-76坦克的车长,他决心与步兵配合在村中布下口袋阵,坚决执行“不能后退一步”的命令。

德军坦克连队静静地逼近,尼古拉沉着应对,依托掩体和步兵布置的假目标,凭借T34坦克主炮火力更强及斜面装甲炮塔容易跳蛋的优势,与集群冲锋的德军机械化步坦协同部队周旋。

T34坦克虽成功击毁击伤多辆敌军战车,却也败在了德军坦克指挥官克劳斯·耶格尔的枪口下。

受伤被俘的尼古拉辗转多座德军战俘营,逃跑了7次都未能得脱,不肯说出姓名和军衔。

1944年,苏军大兵压境,德军精锐坦克指战员消耗殆尽,急需补充新鲜血液。

受到希姆莱器重的耶格尔,想要利用战俘中的坦克兵开着没有炮弹的苏军坦克,给荷枪实弹的德军坦克学员们实战训练。

机缘巧合下,尼古拉与耶格尔二次相遇。

男主决心再次执行“自杀式”任务,他挑选了失散多年的老战友及两位年轻战士,组成四人坦克组,从眼神中,他看到了他们求生的本能。

在修理破旧的T34-85战车时,他们意外发现车内苏军尸体掩盖下的6发炮弹,他们用战友的尸体包住炮弹下葬,这将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一切如男主的计划进行,他们很快修好了坦克,操练场的地形也烂熟于胸,这时,战俘营的俄语女翻译希望能带她走,偷来德军地图成为关键。

他们从战友墓地里取出炮弹,击败胜券在握的豹式坦克,逃出了战俘营。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对苏联坦克和苏联军人出现在德国小镇,人们既惊恐又惊奇,毕竟,处于战争末期的德国早已人心思变。

他们得到了吃喝、换下了囚服,加油之后向捷克边境逃亡,然而,耶格尔亲自领军的追击部队步步逼近。

在狭窄却空无一人的市镇中,尼古拉指挥T-34坦克在团团包围下,借助地形、派出奇兵,出其不意的打乱了敌军部署。

两位优秀坦克车长进行了一对一决斗,尼古拉指挥坦克快速走位逼近敌人,击中黑豹坦克的薄弱点,耶格尔与他的战车葬身水底,尼古拉、女翻译和他的战友们回到了家乡。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充满激情、使命感和浪漫气质的电影,优缺点都较为明显。

剧情扎实、节奏舒缓、人物鲜明是很多俄罗斯优秀电影的共同特点,这在《猎杀T34》中也得到了体现。

无论你看得是191分钟的导演剪辑版,还是国内院线引进的两小时版本,都不会出现情节前后不连贯、人物成长过于突兀的问题。

不仅如此,本片也相对真实、细节详实的展现了二战中纳粹德国和苏联的各类主战坦克。

除了男主打伏击的T34-76、逃离集中营的T34-82中型坦克外,德军的三型、二型、豹式坦克分别亮相,几场战斗被刻画得细节丰富、相当精彩。

不过,作为胜利象征的T34坦克,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精神地位,这或多或少的导致了本片在戏剧性上下足了功夫。

男主过于传奇的战斗经历与苏德军人之间略显刻意的双雄对决,让这部片子散发出一种类似“抗德神剧”的味道。

但它绝非布拉德·皮特的《狂怒》中超神的以一敌百,也没有抗德神神片中敌人智障化的倾向。

观众感触最深的,《猎杀T34》除了残酷的战争场面、细节的战斗场景之外,还有苏军车长尼古拉与德军坦克指挥官耶格尔之间的生死对决。

虽说光环加持的男主,集运气、智慧与冷静于一体,但本片并未刻意贬低苏联的对手纳粹德国。

片中,德军被塑造成一个纪律严明、单兵素质高、斗志昂扬的可敬的敌人,无论是军官的制服还是武器弹药均很好的得到还原,战斗中的德军讲求战术、注重指挥、注意协同,完全不是抗德神剧那种到处乱串的纸糊老虎。

特别是片中的德军坦克指挥官耶格尔,给予了相对客观的人物塑造。

他虽是党卫军,但在觐见希姆莱时,却说出了“我是军人,为国效劳是我的职责”的话;在对待战俘尼古拉,他并未因1941年的惨败而记恨对方,对其严刑拷打、折磨致死而后快。

战前,他允许尼古拉掩埋藏着炮弹的苏军尸体,虽然这造成了致命错误;他还很绅士的请尼古拉喝酒,以期保证苏联坦克能够达到锻炼队伍的目的。

直至最后一战,他扔掉了手套,要求与尼古拉进行骑士般的一对一决斗,战斗失败后,他并没有跟上次一样对他开枪,伸出的手并非希望尼古拉把他拉走,只是握了握手以表尊敬,随后与他的坦克葬身水底。

至少这个结局,是美国主旋律战争电影拍不出来的,这展现出二战战胜国苏联(俄罗斯)对曾经对手的尊重,对于历史的骄傲和自豪。

都说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说到底,还是强大的自信心支撑,他们不需要咆哮、愤怒,只要挺直胸膛、怒目平视,就足以震慑对手。

还记得前几年,像《流浪地球》、《战狼2》这样彰显民族骄傲、国家自信的电影拍出来,却引来了血雨腥风般的批驳与谩骂。

转眼间,作为献礼影片上映的《金刚川》中,用高高在上的美国飞行员视角,来审视和评价志愿军的流血牺牲,却被骂得体无完肤。

看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正在生根发芽,中国的自信正在觉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