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感动——致《察右中旗人的故事》
本文作者:甫斯琴
一年的时光就如同手中的一捧沙砾,不管如何眷恋它在手心里的温情与夸姣,还是从指间匆匆流走了。回顾一年来与《察右中旗人的故事》之情缘,在饶有兴味的品读中,浓浓的“家乡情结”始终在我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无数朵感动的浪花总能激起我对家乡无尽的乡愁。我本是个文学爱好者,面对这个志美行厉的年轻团队,为家乡人创建的这个如此具有深意的平台,我又怎能按捺住手中蠢蠢欲动的笔尖呢?忍不住想把这一年来的感怀与心中的寄托表达出来。
社会的人欲横流波谲云诡,人们用货利的思维去权衡现实本没有错。在如此暗流涌动的思潮中,也常暗自嗟叹与怅惘。恰逢此时,《察右中旗人的故事》如一道亮丽的风景闯入我的视野。继而了解到,这个年轻团队的所为是没有报酬的,震惊之余就觉得在当今社会,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持之以恒的态度就更独具翘楚了。于是,无声的感动时常潆洄在我的心中,欣慰之余就特别感念这伙桑弧蓬矢的年轻人,为振兴家乡的文化事业默默耕耘的无私风尚。
每次投稿后,我都在微信里给平台的编辑小乔留言,提醒她查收我的稿件,她一般都是很晚才给我回复。出于关心,有一次我问她这么晚了还在忙?她对我说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只能在晚上做这件事。有一次夜里将近十二点了她给我回复,并且对我致歉说这么晚了还打搅,真是不好意思。还说因为最近单位工作特别忙,加上重感冒,感觉特别累。担忧与安抚之余,也被这个青春茂盛的姑娘的敬业精神所折服。有时候夜里十一点多了,她仍然在编稿,为我文中的用词与我反复推敲,直到双方都感到满意才停止交流。这期间,她从来没有在乎过时间太晚或者太过疲劳,让我深感歉疚。通过这种交流后,对于我的写作也是一种极大的鞭策,时时提醒我写文章时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遣词造句一定要斟酌准确,切不可因为自己的造次给编辑制造多余的负累。所以我们每在平台看到一篇文章时,千万不要以为就是作者完稿后发给编辑,编辑往出一发就OK了。其实往往是一篇文章的发表,都凝结着编辑并不少于作者的案牍劳形。而且越是书写水平差的稿件,就越加重编辑的工作量。何况作者面对的只是自己的稿件,而编辑面对的是大量稿件,付出的辛苦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这个平台的发表形式,我想平台团队也做了鞭辟近里、挖空心思的努力。除了散文、诗歌、小说以外,还有朗诵、草原歌曲演唱,更糅合了文艺表达的多样性,这些创意都可圈可点。特别是用家乡话朗读出来的文章,那个具有磁性的女中音,让人听来更觉温暖亲切。
一路读来,我发现50后和60后的作者居多,或者年龄更大的也不乏其人。所以读到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那个年代的回忆录,总体上显得文字视阈比较狭隘单调。长此下去,读者很容易产生欣赏疲劳,或者因作者与读者的年龄代沟而产生阅读无趣的心理。建议更多的年轻作者和中小学生也加入到作者的行列里,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反映不同年代的生活状况和家乡在不同年代的变化,更加丰富广大读者对家乡的认知和乡恋情节。
另外一个现象是,平台作者多是出生成长在察右中旗,而现今身居外乡,更有如今身在异国他乡的作者,还有曾经的北京知青。这类作者写出的题材也多是回忆类型的作品,极尽表达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而现居中旗的作者却寥寥无几,因此极少看到对现今中旗人生活境遇以及工作学习描写的文字,这也是造成作品类型单调的一种缺憾。从情感上理解,好像如今身居他乡的人比如今仍然生活在中旗的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所以今后特别希望能多看到一些生活在家乡的人,用文字把家乡如今的风貌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写出来,让身在异乡的人觉得家乡就在身边,这样做应该也算作是与身处异乡的作者们的一种交流与完善吧。
以上见解未必深中肯綮,就全当是我的黾勉卮言吧。弹指间又至岁末,衷心感谢《察右中旗人的故事》在这一年里的陪伴,也衷心感谢这个平台一直以来对我的鼎力支持,在这里真心地对你们说一声:辛苦了!同时也感谢广大读者的深情厚爱。更希望《察右中旗人的故事》这个志在高远、胆魄卓尔的年轻团队择善固执,陈力就列,在今后的岁月里把这个平台打造得更加完美,成为深受家乡人民广泛喜爱的精神乐园。并借此机会提早祝家乡的父老乡亲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事事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