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名家荟萃之炙甘草汤

【方剂】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生地黄一斤(酒洗)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斤(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条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炙甘草汤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医案】

(罗谦甫医案)

一人年五十余,中气本弱。至元庚辰,六月中病伤寒八九日。医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昏债。罗诊之,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独卧恶人语,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故用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养血,复脉通心是也。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服之,不效。罗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铺选尝气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

按语:第以中气素亏,又误用泻剂,“痛伤脾胃”,后天乏源,无阳以宣其气,更无阴以养其心,此脉结代,心动悸所由来也。方用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行不及之阳;麻、胶、麦、地之润,已养己亏之阴‘尤重在炙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心脉之本源。方得补土生火,滋阴复脉之功,切中本案,力宏效卓。

(谢映庐医案)

吴某某,20岁。咳嗽多痰.微有寒热,缠绵数月,形体日赢,举动气促、似疟非疟,似损非损。温凉补散杂投,渐至潮热,时忽畏寒,咳嗽食少,卧难熟睡。因见形神衰夺,知为内损,脉得缓中一止,直以结代之脉而取法焉。此阳衰阴凝之象,营卫虚弱之证。谛思结代之脉,仲景原有复脉汤法,方中地黄、阿胶、麦冬正滋肾之阴以保全;人参、桂枝、大枣、生姜、清酒,正益心之阳以复脉。用以治之,数月沉疴,一月而愈。

按语:久病痰嗽,耗气伤阴;又温凉杂投,夺气衰形。痛疾不去.又加新恙,渐成虚劳。潮热、畏寒、少寐、痰嗽、脉象结代,诸症迭现,此心之阴阳两虚之候。惟宜炙甘草汤滋阴和阳,以复脉气。世人惟知仲景为治伤寒之祖,抑知更为治虚劳之祖乎?

(雷样发医案)

韩某某,男,46岁,农民,1983年4月8日就诊。主诉:胸前区闷痛、气短乏力已3月余。症见面色不华,精神疲乏,胸闷作痛,虚烦多汗,心悸失眠,舌淡红,脉结代(期前收缩)。据证分析:患者致富心切,除务农外,又兼养鱼、酿酒等业,*劳过度,气血虚损而致胸痹,治宜益气通阳,补血养阴,方用炙甘草汤。处方:党参30g,大枣15g,炙甘草10g,生地黄g、麦冬g、阿胶各20g、生姜、桂枝各5g,火麻仁6g,3剂,日1剂。取38度白酒40m1与水同煎,阿胶样化。6日后复诊,精神尚好,心胸舒展,脉无结代,拟红参30g,分3次用冰糖与水炖服,随访末复发。

按语:脉证合参,本案为气血两虚之胸痹,治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而通脉。方中以炙甘草、党参、麦冬、大枣为君,生地、阿胶为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是取炙甘草汤复脉之功矣。

(姚芳蔚医案)

张某某,女,57岁,1953年9月9日初诊。早岁右眼病青盲失明,近年左眼亦感昏蒙,视物如在云雾,眼前茧星满目,时而白光发如电闪,红光发如火焰,红白相衬,飞舞眩惑,因致头目眩晕.睛痛眉骨酸楚,心烦不安。病名神光自现,阳光越散,亦青盲之象也。脉象沉细,舌中光绎,责之阴精亏损,虚阳上浮,心神不宁,孤阳飞越,故而光发乱散,不得内敛。治宜补阴益血,宁神潜阳。处炙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数服之,病情大见好转,红、白二光几乎消失。但云雾尚见,当再予补益收功,服原方。

按语:《灵枢·大惑论》云:“目者,心之使也”,言目睛得心血灌注以养。故心血不足,心气亏耗,目失所滋,而病视惑,以炙甘草汤补益心之气血,目得濡灌而愈。

沈某某,女,47岁,1957年10月22日初诊。左眼突然失明,一月于兹。当初先见黑丝垂下,以后逐渐加多,最近一片漆黑,卒物不清,眼酸痛干涩,头亦晕眩,证类目衄,舌淡脉细。良由血淤睛中,光华无法发越。治宜滋阴养血,佐以固涩。方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加黄芩、地榆。仅服5剂,疼痛缓解,目视亦见。改用杞菊地黄九加黄芩、阿胶、地榆治之,视物渐清晰,后以一甲复脉汤巩固之。

按语:本案失明由目之血络不固,血溢络外,被于睛中所致。盖目之血络,由心所主,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扰于血络,可致目衄。当以温养心之阴血为主,佐以固涩。用炙甘草汤去桂、姜之温,则专事滋补;加黄芩、地榆,以增清热凉血化淤之功。

(刘莹医案)

李某,女,55岁,家属。素有眼干、口干、阴部干燥,畏光等症状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关节变形,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对此病尚无有效疗法。此患者眼睑结膜充血,睑缘红肿。泪液分泌试验;零。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上皮点状剥脱。病人有心悸、失眠,十分痛苦,频频滴用人工泪液,服用各种汤药及中成药疗效不佳。病人舌淡红少苔,脉细弱,始以养阴清热方治疗无效,偶得启示用炙甘草汤,眼部症状及粘膜干燥减轻,心悸、失眠减轻,现继续服药,观察疗效,以便进一步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4):33)

按语: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心之精气不足,同样会致目疾。炙甘草汤用于眼科的指征是:(1)证状:外障见红肿痛,羞明流泪,病势缓,病程长;内障见视物模糊,酸楚疼痛,不能久视。伴头晕目眩、乏力、心悸、畏寒、失眠多梦;(2)舌象:舌淡苔白而润,或淡红少苔,或光绛无苔;(3)脉象: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蒋序学医案)

陈某,女55岁。平日身体素虚,外出后夜里忽大汗不止,面苍,手足不温,心跳气短,精神萎靡,小便清长,夜难入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脉症台参,此乃阳气虚极,,不能温养心阳,致汗出、心跳不安;阳损及阴,心失所儒,故夜难入寐、给予温阳固卫、滋阴益气为治.处方:炙甘草20g,桂枝log,制附子l0g,麦冬12g,阿胶l0g,火麻仁12g,生地黄15g,党参10g,大枣5枚,生姜3片,3剂。药后,汗出止,手足转温,但仍心悸不安。上方进退,继服5剂之后,心悸减轻,但体质较弱。嘱其常服补中益气丸及归脾九,气血双补而愈。

按语:汗出于心,心阳不足,可致汗出。汗为心之液,大汗不止,复伤心阴,形成心之阴阳两虚之证,符合炙甘草汤证之病机,用之果效。

(胡希恕医案)

张某,女性,32 岁,病历号 153250。

1965 年 3 月 12 日初渗。心悸气短 5 年多,在哈尔滨市诊断为“风湿性脏病”,住院治疗 57 个月,关节疼痛缓解,但仍心慌惊悸,多梦,少劳即喘,二便如常,两颧红,苔白,舌有瘀点,脉沉细结代。证属气阴两虚,血不养心。治以两补,养血安神,与炙甘草汤:

生地 30 克 麦冬 12 克火麻仁 10 克 炙甘草 10 克 党参10 克 桂枝 6克 生姜 10 克大枣 8 枚 生龙牡各 15克 阿胶10 克(烊化)

结果:上药服了1个月,心慌心悸好转,走五六里地不感气喘,来信告之参加轻工作。

【名家论述】

(黄煌论述)

张仲景时代:治疗受伤的伤员,受伤、中箭后血流不止。心动悸、脉结代:循环功能不全,将要失血性休克。

阿胶,生地止血,人参,肉桂,甘草,麦冬强心,大枣30枚补充能量,并加米酒。

本方是止血药,强心药,滋补药,强壮药,不是治心律失常的药。

这张方只看人不看病。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金匮要略》载《千金翼方》的主治是“治虚痨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外台》的主治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其方名和主治都不统一。对于仲景的方名而言,以药名作为方名的情况多是小方,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等。而本方是一张九味药的大方子,不合仲景方名之常例。仲景以药名方,皆方中之主药,其用量也相对要大。但本方炙甘草的量并非最大,只用四两,而生地黄用量却独大,用一斤。由此可见,复脉汤的方名更适合本方。另外,《伤寒论》的条文是否存在脱简,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此,清代经方家莫枚士也有独特的看法。他在《经方例释》说“疑经文本当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复脉汤亦主之,且二方互可并治。”并举两个例子来证明。一是《伤寒类要》以一味甘草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二是《千金》以一味甘草治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莫氏的观点值得重视。

关于复脉汤,我想提出个人的一点新的看法。那就是本方的的最初很有可能是古代的一张军医用方。是用于那些在战场上受伤后造成大出血的士兵们的。大量的出血,也同样可出现脉结代、心动悸。方中用大剂量地黄和阿胶就是为了止血。这一点从内补当归建中汤的条文中可以看出:“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黄土汤和胶艾汤都主血证,也都用地黄阿胶,由此类推,可知本方也应主治血证。桂枝甘草取桂枝甘草汤治悸之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当补以无形之气,人参之用义该如此。大出血致使肌体极度衰弱,故又配合大剂麦冬、麻仁、大枣。为防补药滋腻碍胃,故配生姜。在没有输血补液的古代,这的确也是一首对证之方了。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也说本方“治血脉空竭”,诚可谓是独具慧眼。

《本经》说地黄“长肌肉”,麦冬主“羸瘦短气”,大枣主“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麻仁主“补中益气”,甘草“长肌肉,倍力”。这些药物主治的共同点都是其人枯瘦乏力。因此,我在临床上常以此方治疗以肿瘤为代表的恶病质类疾病。肿瘤病人经过手术、化疗、放疗后常常表现形体消瘦干枯,动辄气喘心慌,大便干结,病情进入虚痨阶段。此时只要食欲尚佳者都可用本方。我的经验是:治疗食道癌时,麦冬要用60克或更多,呕吐者加半夏;肺癌还应加天冬40克、甘杞子15克;心悸甚者加龙骨、牡蛎,桂枝再加量;贫血时加鹿角胶。便秘者用麻仁,不寐者,可改为酸枣仁。另外,我还以此方治疗肺气肿,多加山萸肉30克、五味子10克、龙骨20克。冬季服者,可以熬成膏剂

贲门癌术后呕吐不食案

L/KW,男,76岁。

既往史:消化性溃疡、2型糖尿病

疾病史:患者2007年02月12日晚饭后腹胀恶心、呕吐,后出现黑便,军区总院确诊为贲门低中分化腺癌,并于2007年3月5日手术,胃切除2/3。后因体质原因没有化疗,体重从手术前的140余斤下降至2007年7月28日初诊前后的110斤。

就诊时:患者体瘦、神倦怕冷、贫血貌。易呕吐,自觉常有气上犯,腹中气多,不能食,稍食油腻之物便恶心呕吐,肠子蠕动感,不能平躺,晚上睡觉需要三个枕头。睡眠不佳,12点以后便不能入睡。大便3-4天/次,欠爽,常使用开塞露。舌暗苔薄。

(请您处方,说明理由,并谈谈您对所选处方的认识)

黄师处方:肉桂6克(后下),桂枝6克,炙甘草3克,党参10克,麦冬12克,阿胶10克(另烊),生地12克,龙骨12克(先煎),牡蛎12克(先煎),山药20克,制半夏6克,砂仁5克,干姜6克,红枣20克,入黄酒3匙水煎,每次50ml,日3服。药后一周患者精神状态好转,呕吐止,能食,睡眠好转,体重稳定,怕冷感消失。仍自觉有气,大便次数少。原方加天冬12克继续服用。

Yuelianggu:腹中气多,不能食,稍食油腻之物便恶心呕吐,看似脾虚气滞症。也许这就是大家不敢用炙甘草汤的理由吧?方中所用阿胶、生地、麦冬,呵呵,滋腻之品有点多了,请黄老师解释一下,当初为什么不先健脾理气、降逆和胃呢?常理是脾虚气滞症缓解后,胃气稍复后再行滋阴养血应该更好点呀?相信好多人都有此困惑

黄煌:方中有姜桂,有半砂,有山药、红枣,不就是能快膈健胃吗?

zbg72:黄酒和白酒有何区别.请黄师明示,

黄煌:古代煎煮炙甘草汤用清酒,也就是酿造的米酒。现在米酒不易买到,所以改用酿造的黄酒。

炙甘草汤原方中炙甘草量为四两为君药,黄师方中炙甘草3克可否解释下?

黄波:患者容易呕吐。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出自《伤寒论》,主治心阴心阳两虚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临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证有较好疗效,笔者常用之。但亦闻及反映本方运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来,在运用时除辨证要准确外,方剂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确与否,对于保证疗效关系甚大。

处方药量要大

处方药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药物用量大小不同,临床收效亦不同。炙甘草汤亦然。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这些用量多偏小,临床往往难以奏效,或奏效缓慢难现。究竟用多大剂量合适,笔者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合现在的剂量应是多少呢?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198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前述几种折合法进行讨论分析后,根据对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和现藏南京博物馆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器、量器的考证,得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5.625克,一升折今为200毫升。这些折合法谁是谁非,暂未定论,以笔者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药物用量与自己处方用量相近的情况,认为目前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合法为妥。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柯雪帆折合算法炙甘草汤的用量应是:炙甘草62克,生姜47克,人参31克,生地250克,桂枝47克,阿胶31克,麦冬125克,火麻仁60克,大枣30枚。二者用量比较接近。

两年前笔者曾治一陈姓“心动悸,脉结代”的病人,四诊后符合炙甘草汤证,遂按现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使用之。服20余剂却疗效不显着,细思之,辨证无误,用药无更,为何无效呢?百思不解之际,遍览期刊杂志以求启发,然偶在一篇治验启发之下,觉得用量过小,难以取胜于久病。遂增大用量(即上述介绍的笔者的用量),药下6剂,诸证皆平。后遇是炙甘草汤证服炙甘草汤效差者,每增大用量,显然效佳。增大用量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剂量换算问题,过去的换算方法致使用量过小,须质疑;二是炙甘草汤证的病人多病程长久,气血虚弱,阴阳两亏,且多治疗服药较久,非轻剂所能中病。

甘润须与辛燥并用

仲景方剂的特点是配伍精专,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用场,随便更易都会影响疗效。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用以养脾胃补中气,益气血生化之源;以人参、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阳;清酒通络利脉。药物是甘润、辛燥并用,使滋阴而不致腻滞,通阳而不致伤阴,此其配伍之妙。

笔者体会方中如缺阿胶一味,则桂枝之辛燥难制,病人每易药后胸烦,必须减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阳;或以他药代阿胶,当推太子参为好。太子参性平柔润,能益气养阴,又能制桂枝之辛燥。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体肥胖,血压正常。症见:心动悸,脉结代,甚时胸闭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饮,头昏,四肢发凉,面色少华,睡眠多梦。处以炙甘草汤,因药房缺阿胶,遂减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参30克,药后诸证减轻。后笔者出差,他医代诊,仍用炙甘草汤,但见其四肢发凉,遂加大了桂枝之用量,并未加用太子参和其他养阴之品,药后患者反映心胸烦躁较甚,口干亦增。待笔者差返重新接治后,仍改用前方(减桂枝量,加太子参),胸烦消失,诸证平息后出院。

不可忽视煎服法

炙甘草汤的煎服法,《伤寒论》中记载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正确的煎服法对于保证疗效亦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发现近人使用炙甘草汤多不讲究煎服法,恐是影响疗效的原因之一。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煎服法是:取水1500毫升,文火慢煎,至诸药快要煎好时,加入白酒20~40毫升或丹参酒20毫升,再共煎30分钟后取汁600毫升,分2~3次温服。酒如加入过早会随蒸汽全部挥发,达不到所需要求,故这一点必须注意。在病房曾接治一“心动悸,脉结代”病人,查阅前医所用炙甘草汤的辨证及处方均正确无误,就是效果不佳。在煎药室察访时,发现未依法煎剂,亦未加入白酒。遂示其依法煎剂,每剂药加入丹参酒20毫升,仍是前医处方,后效果显然不同。

(李冠杰讲述)

我把这个方子也放到血证里面了,这个方子大家都知道它是治脉结代的。经方论述也挺有意思的,脉结代,就是说心律不齐或者说间歇,这个方子治疗是比较好的。实际上我们在临床当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的症状:一个是心悸,原文里有脉结代、心动悸,就是心慌。这个心慌要跟桂枝甘草汤证做个鉴别,桂枝甘草汤证,一个是病情比较简单,不应该有别的病;另外一个,往往在心悸的过程当中有汗出。但是炙甘草汤呢,这个就不明显了,而且它有明显的血证了。大家看药方的组成就比较有数了。我坐诊呢,有个医院是眼科医院,炙甘草汤治视野中有阴影的,就是他视野中有一块黑斑,用炙甘草汤效果比较好。这个也是看的别人的经验,确实实用,能管用。

(0)

相关推荐

  • 谈谈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

    谈谈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冬.大枣),在<伤寒论>中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金匮要略>载<千金 ...

  • 炙甘草汤:一张“充阳气”的方子!心脏有阳气,不乱跳,不发慌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和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方剂学>.<仲景临床方 ...

  • 叶天士运用炙甘草汤的临证心得

    摘要:叶天士的临证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加减复脉汤和三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正式提出是在<温病条辨>中,在和叶天士相关的著作中并没有出现加减复脉汤这一方名,但是复脉 ...

  • 名老中医治疗心脏病的一个名方:炙甘草汤医案医论解析

    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炙甘草汤医论医案解析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第102篇原创文章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古代名医治疗心脏病的 ...

  • 血足,屎不留!分享补血治便秘的方子,老祖宗的智慧,请你继承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 ...

  • 经方名家荟萃之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

  • 经方名家荟萃之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剂]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叁) [条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 ...

  • 经方名家荟萃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名家荟萃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剂]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

  • 经方名家荟萃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经方名家荟萃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方剂]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

  • 经方名家荟萃之葛根汤

    [方  剂]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 ...

  • 经方名家荟萃之麻黄附子甘草汤

    方  剂 麻黃附子甘草汤方 麻黃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两沸,去上沫:內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    文 少阴病, ...

  • 经方名家荟萃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 [条文] 病者一 ...

  • 经方名家荟萃之小青龙汤

    [方剂] 小青龙汤方 麻黃(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减二升,去上沫:內諸药,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若渴者,去 ...

  • 经方名家荟萃之大青龙汤

    方    剂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