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坼掀翻了一个世界的上蔡人-----浅论大秦帝国建立过程中的李斯
天崩地坼掀翻了一个世界的上蔡人
-----浅论大秦帝国建立过程中的李斯
作者 赵天顺
大秦帝国是我国历史上建立起的第一個封建王朝。李斯在辅助秦始皇所建立的封建统一事业,以及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都不是单纯归结于偶然的原因,而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李斯何许人也
公元前276年8月19日,雄鸡唤红日,斯人降古城。随着一阵阵的雄鸡高唱聲,李斯降生在上蔡城東门里路北姓李的一户人家中。他三岁咏诗,八岁作赋,十七岁搏览群书。县.郡两试均独占鳌头。曾任职上蔡郡府主薄,倉吏。二十岁加冠,成婚。二十七岁辞职从学荀子习帝王之术。三十四岁别家离楚入秦,先入吕不韦府当舍人(安排在代舍。舍人分三个等级,代舍为上等人住的地方,传舍为中等人住的地方,幸舍是下等人住的地方)总篡《吕氏春秋》。大战泾水时任河渠丞,郑国渠竣工通水后秦王政拜为客卿,因《谏逐客书》被任命长史为用事大臣,秦王二十六年夏任廷尉(主菅司法),公元前213年废除分封制后王绾辞丞相职,李斯被任左丞相统揽国政。秦二世三年被阉官赵高所陷,被夷三族,腰斩于咸阳市。
二、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秦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這一百五十多年中间,开始于秦孝公,完成于秦始皇,制定.贯彻,执行于李斯。百年蒼桑,七代君王。充满着缴烈的变法与反变法的宫庭斗争,才能”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注贾谊.过秦论)统一了中国,开創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李斯在秦始皇的支持下,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利用当时秦强六国弱的大好时机,严刑竣法,灭诸侯,成帝业,从政治上,軍事上,经济上,外交上,文化上都做出卓绝的贡献。如众所周知的废分封,立郡县,車同轨,书同文等輝煌的政绩。
三、施行新官制,改革旧体制。“全面更新新官制,集权求治”也是李斯首创。
战国官制,行于战争连绵之时,故有两大弊端:其一,为求快捷而归并职司,官制粗简过甚,诸多权力模糊不清:其二,官府职司以支撑战争为根基,官吏构成以将軍吏为主,軍事压倒政事。而今天下归一,文明施治将成主流,战国官制必得翻新,政治体制必须变革,方能应时而治。具体改革官制之主要是:以郡县治为根基,以求治天下为宗旨,以施政治民为侧重,以治权集中于中央(注:《韓非子.扬权》)为轴心。如此,则可与郡县制一体配套,自上而下有效施治。
帝国新官制的总体风貌,完全体现了李斯对始皇帝阐述的总網:以郡县一治为根基,以集权求治为宗旨,以施政治民为侧重,以治权集于中央为轴心。在此明白无误的总網之下,帝国新官制从上到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施政体系。这一施政体系分为四级系统,层层辖制,从皇帝宫殿直到村畴乡野,一体纳入治道。
其一、中央决策系统:皇帝系统。
在帝国开創的官制中,所谓皇帝最高权力,不是仅仅由皇帝一个人来实施,而是由囲绕皇帝建立起来的一个政务系统来完成。
其二、中央政务系统:以丞相为轴心的三公九卿系统。(注:三公九卿详查《历代官职表》)
其三、郡县施政系统:郡守县令为轴心的地方系统。
其四、乡官系统:最基层的三级民治一一乡.亭.里。
李斯創建官制新治的四大系统,非但在战国未世堪称宏大奇迹,也渗透着浓郁的系统管理思维。帝国对施政系统的四层级分割一一国.郡.县.乡,两千多年以后仍被看做国家治理的黄金分割法,以至在人类世界都成为国家治理的通行划分。秦帝国在李斯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创了宏大的国家行政系统,而且一步到位,具有后人无法触动其人根基的科学性。如此宏大的文明视野,如此深远的历史洞察,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四、 民工軍制,治水增粮,备战备荒。
秦王政十年,深秋时节、关中大旱。红霾遮天蔽日,一年有半,三季莊稼颗粒绝收。天象家説,三月之内无大雨。靠天,夏种己经无望。两年四季无有收成,关中庶民已经十室九空,关中大饥,难保黔首不外逃荒。加之国倉屯粮己经被治水消耗大半,秦国倉储已经难以维持一两场灭国大战。届时山东六国合纵攻秦,秦国将面临数百年最大的亡国危局。秦王纳李斯言,罢逐客令,复郑国河渠令,李斯为河渠丞总揽泾水河渠工程全局。原定两年完工的河渠工程,必须提前一年竣工,以解秦国百年大旱。若要搶得明年夏种成渠放水,如上九天揽月。四百多里干渠,三十多条支渠,几百条毛渠,加之斗门.渡槽.沙土渠等,都须精工细作,即便渠道粗粗成型,也是比秦赵长城还要多的土方量。若要在一年内成渠放水,仅民工就需百万之众。人从哪里来?粮从何处备?水,第一次成了秦国朝野焦灼热议的话题。旱,第一次成了秦国关中的命门。
自大禹治水,几千年老规矩,都是河渠引水庶民自带口粮。当时大旱饥荒,民众哪有余粮自带出工?没有粮食,有人等于没人。誰个饿着肚子去做哪累死人的土方活。虽说当时秦国国粮六大倉皆满,可秦法从不济贫,官粮济工不合秦法。李斯思想,眼下急待改变秦国传统国策以“民工軍制”才能挽救秦国危局。
情急之下,李斯以河渠丞事务主管的身份向秦王献策以”民工軍制,官倉出粮”作为应急之策。并特别申明,这是效法贯例,并非違背秦法。秦法根夲,重战重农。农事资战,战事护农,农战夲是一体。关中治水抗旱,民工以軍制出工河渠,一则为农,二则为战,资以軍粮,不同于寻常开倉济贫,此举符合秦法精要。
秦王政准开官倉治水。并认为這一对策非常的正确及时。大旱之后三季绝收,庶民百姓日不果腹,开官倉治水给了老百姓一条救命之路,最关键的一条,这次民工的征发,不分男女老幼。全家均可上渠,吃饭不限量可放开肚皮吃,出工又祘作应征徭役,工程又开在秋冬两季,完工时又不误春种夏收,民众心中没有任何牵掛,而且农事之功与战功等同,劳作出众还能争得个农爵,真是天大的好事。李斯此举召吿朝野,秦国百姓抹着眼泪狂喊李斯万岁。
法不弃,民不伤。李斯经緯之才,十日内聚集百万民工,浩浩荡荡奔赴泾水。原夲两年計划河渠通水,提前一年零四个月,仅用八个月的浴血奋战,四百六十三里干渠无决口,无渗漏,百年工程竣工通水,秦王赢政欣然命名为”郑国渠”。
“民工軍制”全民皆兵。以軍制治水,富国强兵。是李斯在大灾面前的大智慧,大举措,大变革。郑国渠,直接受益者二十三县,间接受益全部秦川,关中四百六十多万亩,可成旱涝保收之沃野良田,另有两百余万亩盐碱滩,三五年内也可变成良田,可接纳山东移民五六万户之多,秦国可增加人口五十余万,每年国庫可积粮三十万斛,五六年后,关中之富甲于天下,秦川无疑天府之国,为统一华夏奠定了雄厚的物资基础。李斯治水有大功,秦王政下令将其擢升为客卿。
五、千字文华彩成章,方块字延续文明。
程邈是秦国下邽县县丞。秦国开始筹划灭韓之时,因字认的多而且写的快被选入軍中。可刚入伍一个月,因书写运粮的文书便被下狱了。其因,是运軍粮的官兵把粮草要运到宜阳看成了运至南阳了,倒置多走了三百多里路,驻軍断粮十日,饿死三人。
还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在云南桂林。秦始皇的詔书下达到桂林时,地方官员和民众竞然看不懂的事情。
李斯面临大秦帝国建立之后的最現实的问题,就是加快步伐除旧布新,保证政令在广阔的国土上得到贯彻落实。如果这一点得不到保证的话,后果将不堪設想。但是,六国文字字形各异,写法也千变万化,仅一个”馬”字就有七八种写法,因此,统一文字是头等大事,重中之重。文字统一,才能政令统一。统一文字的根夲目的是加强权力巩固。所以,首先必须設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其次,通过政令废止与标准不符的六国文字,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样书文交流就有了统一的法度,华夏文明便有了同一血脉交融,唯有如此,文字改制,势在必行。
李斯在文字改制中具体部署了三大轴心。其一、核定七国文字总量,一一确定每个字是否进入新制文字。其二、确定一国文字为基准,统一改制其余六国文字。其三、确定一种书体,使任何字都能看清笔划,而且无论以何国文字为准,必使天下人心服。人可以不认识这个字,但一定要能看清这个字。程邈当年获罪,正是字有连笔而大形相近,以致被辎重营将軍錯认宜阳为南阳之事。此点,虽説于公文尤为重要,然于书文传播,商旅服务,民众生計等,亦同样重要。
如此三事,件件重大。李斯进行严密的分工:奉常胡毋敬执掌举国文事,太仆赵高,御史程邈可领书同文一事,凡事不能决者,至丞相府会商后报秦王定夺。当即从下辖各府抽調一百三十余人,组成名曰《文字春秋署》的办事机构。
一个月后,大家一致认为:华夏文字的正统传承,乃是秦国文字,而不是山东六国文字。胡毋敬参与自家見解,写成了长卷《华夏文字流变考》报与丞相李斯。
经勘字署详查: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文字亦渐渐的增多,常用字增至一千三百五十个,总共有字一万一千六百六十二个。合六国新字,总計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余个。两方互补,华夏文字总计,近三万。以新补秦,而成天下一统文字,不失为既承文明大统,又保文明創新之最佳应对。
李斯在文字改制时确定了三条法度。一则,小篆形制以秦篆为夲。二则,文字改制,使所有文字皆有范式。三则,小篆常用字定为三千。由李斯,胡毋敬,赵高各写一千,此文字不能写单字,必须成文。且需尽量减少重复用字,以利于初学识字之趣味。为最大限度避免重复用字,三人书写范式文字的用字领域给予区分,各有命题: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搏学篇》。
李斯奉秦王之命,一统天下文字,以小篆为天下范书,为天下文明建立了大功。但有方块字在,华夏文明恒在。
六、精兵简政,整軍强秦,锻造铁血軍魂。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十六年,李斯谏言:“灭国大战须从韓国开始”。理由是韓国是大秦东出天下之门户,灭国从韓国开始既有着远交近攻的传统国策,又有着目前关外六国的特定情势。秦王政认可。决定分兵三路東出天下。北路由顿弱出马,意在搅起一方风云,以转移山東六国的注意力,堪称“邦交疑兵”。一路北上燕国解樊於期叛国投燕一事。東路由熟悉三晋的姚贾出使,专行贿赂,暗杀,离间六国朝廷重臣,实施分化瓦解核心力量之能事。至此,大秦帝国掀开了一统天下新的历史一頁。
李斯向秦王建言:“兵事多变,方略謀划务求万全”。九原郡应集结二十万大軍,阻击匈奴在中原大战开始后的南下劫掠,决不能教匈奴大軍践踏中原。若匈奴果真長驱直入,秦国纵然一统天下,亦愧对华夏。王若决定来年大举东出,当务之急,须整饬吏制,强軍尚武。建立一支最年青精壮的鉄軍。新创研发适应秦軍作战的各种武器。荣退年老体弱的軍前将帥,劝退老弱孤幼的軍士,辞免昏庸无能的官吏。实施精兵简政,富国强兵战略决策,铸造秦軍的铁血军魂,培育秦軍名将英烈。
李斯来自楚国,有早年官场之阅历,自虑更是审慎在心。秦王认可李斯主张曰:“李斯胆识,兼具而不失缜密,大才也”!
秦王政十六年立秋时节,李斯提出整軍期限已经临近,即上书秦王曰:”兴国之夲,尽在人才荟萃。大政之要,首在用人用事…”。秦王政欣然。朝会后,所有官暑都忙碌起来。遴选考查,选贤举能,安置新吏职司,擢升軍旅将帥,核理既往政务,朝野一片生机。
经多方查勘遴选,李斯看准了年轻的蒙毅。蒙毅乃蒙武之子,蒙恬之弟。名将之后,文武兼备,坚定沉稳。敏于行而纳于言,深具凛然气度。更有两样别人无法比拟的長处:一是蒙毅自幼便对父親的国尉府(如当今的国防部)事务了如指掌。二是蒙毅与尉缭一样,也祘得上国尉世家(軍人世家)在边防要塞府庫大营的各式吏员中口碑极佳,颇具门第少年之资望。还可以同时解决一个难题,便是成全老国尉蒙武久欲为将之志,可许蒙武入軍为偏师大将。
经过阵痛的体制整軍变革,秦軍朝廷之功臣元老均已告老还乡,颐养天年。秦軍老弱孤幼均已发送金银粮物安置还乡。現役秦軍官兵年富力强。朝廷官吏,尽皆盛年。天下一统,重建华夏文明,秦国大命便落在这支少壮精英官兵肩上。
经过改制后的秦軍统帥官兵年岁均在五十岁以下:
秦王赢政二十八岁,李斯四十八岁,代上将軍王翦四十九岁,代上将军蒙恬二十八岁,前将軍杨端和三十岁,前軍主将王贲二十六岁,右将軍冯劫二十八岁,左軍主将李信二十九岁,后軍主将赵佗三十岁,弓弩营主将冯去疾二十八岁,飞骑主将羌瘣二十九岁,铁骑主将辛胜二十九岁,材官将軍章邯二十九岁,水軍营主将杜赫二十七岁,铁器营主将召平三十岁,輜重营主将马兴三十一岁,国尉丞蒙毅二十四岁。
以上是秦国五百多年来,最年轻、最英勇的一支大軍,将軍皆在英华之年,軍士皆在英华之年。少壮之期身负国命,千古畄芳,万世敬仰。
立秋之时,李斯已经将行人暑(今如人事机构)整合的井井有条。朝会时,各方重臣禀报政情軍情,以决東出时机。整整三日朝会,各方官署的禀报令人振奋。关中蜀中两地在郑国渠都江堰的浇灌下,农事大获丰收。秦国天下粮仓皆满,咸阳城己成为天下第一大市,山东商旅潮水般的涌入。关市税金大增,国庫财物充盈。朝廷与郡县官吏经三次精简裁汰,老弱尽去,吏无虚职,国事功效之快捷史无前例。法治清明,举国无盗无积案。道不拾遗,亱不闭户。朝野大富大治,国人争相从軍求战,秦人施布衣之重,宁做烈士不负秦国。
明代史学家李贽説:“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一个上蔡人,离国舍家入秦,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在秦始皇的支持下,使经过六百年来诸侯混战的中国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秦帝国,雄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李斯是缔造大秦帝国的首席功臣,李斯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功勋巨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学家,文字学家,书法艺术家。李斯的文明功业如泰山不朽!
赵天顺著于
2020年5月30日
(本文参阅资料:《始皇夲纪》《李斯列传》《李斯子》《司马迁.史记》《孙皓暉.大秦帝国》《尚景熙.李斯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