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高考看城市规划新动向

【首说明】

1 . 草根教师,一线团队,做有温度的教育。

今日话题

透过高考看城市规划新动向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周杰伦《蜗牛》

城市规划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城市与环境这部分知识也是高中地理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我国的城市发展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城镇常住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升至2016年的57.35%,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城市宜居度不高等。故近几年,城市的合理规划这类命题在高考当中频频出现,今择取几例,管中窥豹,以期把握当下城市发展的新动向。

一、 关注当下,共享共赢,绿色环保

例1.(2016上海地理)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1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1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例2.(2017江苏地理)“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乡城市市民所接受。图6为“1986~ 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1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城市规划新动向:高考既是国家进行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的主阵地,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中便是今后的城市规划将更加科学,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加注重天人合一,2016上海地理关注到了海绵城市这一新一代雨洪管理的理念,这既是对国家新发展理念的解读,又是对国家应对城市内涝问题对策的宣讲。2015年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中便是今后的城市规划将更加宜居,更加绿色,更加环保,2017年江苏地理的关注的绿色出行既是对新生力量的环保理念的先行植入,又是引导新生力量关注当下,身体力行的保护我们的蓝天白云,身体力行的对城市交通拥堵说不。

二、关注未来,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在反思中前行。

例3.(2016海南地理)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图2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l0~12题。

10.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12.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城市规划新动向:城市规划是以研究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城市布局,安排城市工程建设的一种综合部署,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城市规划引领着城市的发展,决定着这座城将走向何方?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城市规划的好,人民就会在其中安居乐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就会长治久安,所以说,城市规划历来就被政府所重视,被国家所重视,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从当初的摊大饼到现在的精细化,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城市规划决策者也经历了从注重城市外表的光鲜靓丽到注重城市内涵的发展,2016年海南地理的关注点——职住平衡可以看作是对之前我们城市规划者应对城市病对策的理性反思,因为职住平衡被认为是衡量卫星城建设的最核心的特征。之前国内的许多城市在应对城市病时,大多采取的是尝试建设卫星城来应对城市病,但几十年过去了,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效果并不明显,北上广还是一如既往的堵,一如既往的挤,正如海南地理所示的2015年北京核心区的职住比那样是极不平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优质公共资源和优势产业,如好的医院,好的学校,好的产业仍然在城市的核心区域,而卫星城在这些方面与核心城区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卫星城作为疏散人口的目的就难以达到,不仅没有达到,从另一层面讲,这部分人住在卫星城,而工作,求医,子女上学都在核心城区,不仅加剧城市病而且还降低了生活的幸福指数。我们知道要想根除城市病的根本措施便是降低核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所以说近几年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在吸取卫星城建设的教训的同时在积极思索破解城市病的新思路。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新动向,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这一新区不同于以往的卫星城,他在出生时便用最新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来武装自己,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将雄安打造成宜居绿色、配套完善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打造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散集中承载地,规划特别提到北京要将现在京部分优质公共资源向雄安转移,如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我们知道只有新的卫星城有了优势资源才能具备真正的吸引力,真正的留住人,真正的缓解城市病。北京作为首都,它的城市规划是超前的,是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的,所以我们相信建设一座结构完整,理念超前,既能吸引人又能真正留住人的新型卫星城应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新动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