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识人

一开始,我对李鸿章是鄙夷的。在我的心目中,李鸿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卖国贼”。纵观清朝屈辱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的不平等条约都是由李鸿章签订的。也正因此,很多中国人都将其视为洋人的走狗,而在历史上,对李鸿章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在阅读梁启超先生所著《李鸿章传》过程中,我渐渐地改变了原有的看法,在我的心中树立了一个在我个人看来最为客观和真实的李鸿章的形象。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在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带队参加万国运动会。在升旗仪式上,各国皆有国歌奏响,唯独大清帝国没有国歌,只有黄龙旗在风中孤独地起舞。当场的外国人见到这一幕,都肆意嘲笑起来。在这样的窘境下,年逾古稀,两鬓斑白的李鸿章毅然离席,傲然挺立在黄龙旗下,大声清唱家乡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那一刻,全场的喧哗声归于肃静,旋即掌声雷动。在第一次看到这件事时,我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是我印象之中的卖国贼。面对着数千乃至数万人的嘲笑,李鸿章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为维护了大清帝国仅存的一丝尊严。看到这里时,我对李鸿章是敬重的。因为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没有这样的勇气。
第二件是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当时李鸿章正在日本与日方商谈条款的内容。有一次李鸿章提出暂停谈判,打算回公馆休息。李鸿章刚钻进轿子里,一名日本男子冲出人群,举起手中的枪对着李鸿章的轿子就是一顿乱射。之后,这名男子趁乱逃走,众人都以为李鸿章性命不保。有人掀开轿帘查看,只见轿内的李鸿章浑身是血,昏迷不醒。等众人将李鸿章抬回公馆,发现一颗子弹正射中其脸部,距左眼只有几公分。但李鸿章在醒来后,关心的第一件事不是自己,而是面露喜色地说了句“此血可以报国矣!”当时在场的中国人无不动容。
梁启超先生曾对李鸿章评价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李鸿章最中肯的评价,李鸿章一次次竭尽全力想挺直腰板,却又一次次被残酷的现实压垮。在当时那个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李鸿章空有报国之志,却也只能在清王朝这艘破烂不堪的船上到处修补,他不知这艘船终将驶向何方,他只知道,他做了他应该做的事。
【推荐语】描绘了两个场景,由此引出了对李鸿章的赞赏与尊敬,大有为历史人物正名的意味,真情实感。(王熙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