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君臣相处之道有这三招,可保晚节

文/hr弟

自古君臣相处都是大难题,才会有人说:伴君如伴虎。

《大秦赋》中一段君臣之情的演绎,让人印象深刻。嬴子楚新王上位,背着华阳太后竟然立吕不韦为丞相,而且直接在早朝上任命。面对各方力量的反对,嬴子楚的一段话,不仅让各方沉默,估计吕不韦听后也很受用。

正如吕不韦在遭受刺杀后,嬴子楚准备严惩阳泉君时,吕不韦规劝新王时所引用《孟子》的话一样:“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嬴子楚与吕不韦算得上是君臣有义,相辅相成、合作无间。同样的案例在秦朝历代君王身上都得以体现,比如秦孝公和商鞅、秦惠文王和张仪、秦昭襄王和范雎,正是这些对君臣的好搭档,一次次推动着秦国走向统一。

这里边,无不例外的都是“君信臣则不疑、臣忠君则不二”的典范。

这种懂人情,不计小节,胸怀宽广的君王毕竟都是少数,否则也不会一次次的出现王朝覆灭,更多的时候是“君疑臣”,那为臣的就得要“知进退,守本分”,不能功高振主,把手伸到君权去。太不把君主当回事或者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后果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想要消除君主的怀疑,要会这三招:

1、装傻充愣,不威胁

说是秦始皇攻打楚国,让王翦当大将军,可是秦王疑心重,不信人,所以王翦从带兵出发开始,仗还没打,就一次次地向秦王讨赏赐,从而打消了秦王的顾虑。君主都希望大臣能干,但又沉迷金钱、美女,没有权力欲望。所以,很多时候就得“装”。比如,“杯酒释兵权”中的重臣石守信也是,他本是一员重义轻利的猛将,不得不装出一副特别贪婪的样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但这就是对人性的考验,若非有意克制、修炼,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就会不可遏制地“脱颖而出”,所以曾国藩才会手握大权之后还拼命克制自己,采取另外一种方式让君王放心!

2、懂得进退,要低调

可有些人,偏偏对金钱、美女没有欲望,那就得懂得进退。前面讲的,清朝大完人曾国藩,不爱钱、不爱美女,当了那么多年高官,死了差点没钱下葬,多看两眼美女,还要写日记臭骂自己。所以看他,早年虽还敢直接跟皇帝顶嘴,不把皇帝当回事,到了晚年就变得更加圆滑、谨慎。天京城一破,太平天国一灭亡,他就开始撤军,把湘军都给撤了,表达忠于皇帝的意志,所以后面才有机会当上直隶总监,不被清算。同样的,还有汉朝开国功臣张良,刘邦说他“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同样被夸的萧何、韩信就没有好下场,张良却知道进退,懂得知足,灭国之仇得报,封个万户侯也不辱贵族血统,所以就自清告退,专心修道。同样,还有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天天被老朱怀疑,干脆回乡下种田得了,反观李善友得寸进尺,落得个诛九族。

3、学会尊敬,表忠心

除了装傻、知进退,还得懂尊敬,不把自己当回事,体现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概,别把排场搞得比君王还大,否则就是不忠。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历经三朝,却晚节不保,几乎被抄家。而原因,就是乾隆刚即位,他就提出要退休,乾隆心想:你服务了我爷爷、我老爸,我刚上来,你就不为我服务的节奏呀。于是没有同意,后来看他老得实在不行了,可怜他,让他回去了。退休回家后,没几天,居然又跑回北京要皇帝答应他配享太庙的福利,你这是明摆着不相信皇帝吗?一次次不把皇帝当回事,乾隆就把他给办了。所幸的是,张廷玉够本分,够清廉,历经三朝竟然对朝廷没有留下任何抱怨的文字,而不像曾国藩,没事写写日记、写写家书,发发牢骚,这样连皇帝都找不到惩办他的办法,只是晚节不保,退休了还被名义上抄家。另外一位不把皇帝当回事的清朝重臣年羹尧就没有好下场了,让大臣跪拜,面见皇帝态度傲慢,跟其他亲王搞“暧昧”,严重威胁皇权,最后给列了92项罪名,只能在狱中自尽。

所以,忠君爱国也不是容易事,遇上明君,可能君国一体,可以尽情做事,就比如秦孝公和商鞅;遇上糊涂的君王,忠君可能误国,忠国可能得罪君王。所以,有时候还得难得糊涂,守好本分,知进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hr弟看《大秦赋》有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