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时报数字报刊平台
■本报记者 须双双
5月12日,在老港镇建设村村民李林芳的家里,30多位邻里相聚在一起,看电视,嘎讪胡,有说有笑。李林芳的家是老港镇农村养老“暖洋洋”睦邻互助点,每周两次的活动,让周围60岁以上的老年人走出家门,走进一个温馨、快乐的“大家庭”。
老港镇老年协会会长庄美臻介绍,目前,老港镇已陆续发展了14个睦邻互助点,另有6个睦邻互助点正在筹建中。至今年年底,睦邻互助点将覆盖全镇各个村居。
“两个半天根本不够,真想天天来”
12日,细雨淅沥。李林芳的家中却是一片暖洋洋的氛围,有人看电视,有人拉二胡,有人谈天说地,分享两天来的家长里短。
中午,30多个邻里一起在李林芳家里吃了饭,吃的是玉米草头炒饭和番茄蛋汤。为了做好这顿“大锅饭”,睦邻点上的成员和志愿者,有人洗菜,有人炒饭,有人摆碗筷,各自分工,忙得不亦乐乎。
“平时我们一个礼拜中两个半天开展活动,不用通知,只要喇叭一开,听到音乐,大家就来了。”李林芳指着一旁的音响说道。
除了聊聊天、唱唱歌、跳跳舞以外,睦邻点成员们还去新场古镇、东海大桥、临港滴水湖等周边游玩采风。每个季度,大家为当季生日的睦邻点成员下面条集体庆生。
“大家在一起觉得很开心,两个半天的时间根本不够,真想天天来。”一位睦邻互助点的成员说。
撑起幸福家园
2015年8月以前,李林芳家里的两间房是对外出租的,每个月有400元的收入。当庄美臻找到她,提出建设睦邻互助点的想法后,李林芳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老年人闻讯来参加活动,不管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李林芳都热情招待,拿出子女们给她买的瓜果点心分发给大家。天冷了,李林芳的丈夫帮她一起收集海绵、布料,做了30多个坐垫;天热了,她自掏腰包,给大家买来棒冰、冷饮解暑。
2015年年底,居委给了她1000元辛苦补贴费,李林芳用这笔钱为睦邻互助点的每位老年人买了一双鞋,自己还补贴了一些钱。
既出地,又出力,还要出钱,这笔“生意经”怎么算都亏本。但李林芳说:“现在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我们这些老人在家里没什么大事情,能为村民作点贡献,我心里就感到高兴。”
有一次,有人找到李林芳,想出高价租下她家的两间房。李林芳一口拒绝:“这里是老年朋友的另一个家,我不可能赶他们走。”
在老港镇,这样的“李林芳”还有不少。庄美臻说:“没有奉献精神,不可能办得好睦邻点,老港镇14个睦邻互助点的负责人都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全都不图名、不图利,一心为民做好事。”
在老港镇建设睦邻互助点的过程中,还得到了不少热心企业家的支持。例如滨海建设村的唐正明和陆新珍,作为“暖洋洋”睦邻点的志愿者,经常出钱出力帮助睦邻点开展活动。
引导党员志愿者发光发热
“说说笑笑忘记烦恼,老年人不再闷在家中太无聊,邻里团结又和睦,心情舒畅健康保……”前几天,“暖洋洋”睦邻互助点的“才女”孙阿姨特地写了一首诗歌,赢得大家的掌声和称赞。
不少睦邻点上的成员表示,自从有了睦邻点这个大家庭以后,村里闹矛盾的情况少了,风气更加和谐了。除了发挥“睦邻”作用,在居民间搭建起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平台外,睦邻互助点还拉近了邻里间的关系,成为一根互帮互助的纽带。
牛肚村睦邻互助点负责人刘仁莲,每天早上都会去村里的高龄老人家中看看。村里高龄老人多,不适合经常组织集体活动,这些老年人需要有人照应。
“我们还发现,很多睦邻点上的积极分子是党员。”庄美臻表示,下一步老港镇将着力调动党员积极性,引导党员、志愿者在睦邻点上发光发热,在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走出一条“党建+睦邻点”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