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持续显现 京津冀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原标题: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持续显现 京津冀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北京正南,横跨京冀的大兴机场刚刚“展翅”,两地就马不停蹄谋划15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北边,“绿色”项目频频落地张承生态功能区,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引导北京大数据产业链的部分环节向张北汇聚;东边,城市副中心站综合枢纽正拔地而起,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多路轨道交通大动脉将由此发出;西边,北京与河北等地携手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推动形成永定河河流生态廊道建设长效机制。

  这东西南北的蓬勃景象,显示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越走越稳。

  在12月8日举行的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场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李文红介绍,“十三五”以来,北京始终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与津冀协同联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三地将携手把京津冀打造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交通连起来:首都环线高速将全线绕出北京

  京台高速、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段)……这些高速公路都曾被打上“断头路”的印记。最近5年,三条高速路北京段相继打通。路通了,三地人员往来产业协同就更顺畅了。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十三五’期间,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区域交通网络不断构建。”李文红说。来自市交通委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京台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预计到2020年年底,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174公里,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一批新项目也“在路上”:京雄城际是连接北京与雄安新区的重要动脉,北京段(北京西站至大兴机场站)已于2019年9月开通运营,预计2020年年底全线通车;京雄高速北京段(市界至六环)也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1年底建成通车;京雄城际、京雄商高铁、雄安至大兴机场快线建设项目正在推进。

  “本市正在积极推动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全线绕出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容军介绍,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结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深入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需求,首都地区环线东南部绕出北京境内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首都环线高速公路环绕首都、连接多个县市、有效串联多条放射高速公路和多条国道、省道,线路全长900多公里。其中,已经建成通车的穿北京区域路段(通州大兴段),总长38公里,2018年7月建成通车,主要功能为货运通道、过境交通。

  2019年5月,京津冀三地交通部门共同签署了首都地区环线局部路线调整方案,利用已建国家高速公路和津冀代建路段来替代北京市域内路段。2020年6月,三地交通部门签署了首都环线高速公路替代路线的接线协议,并且同意共同纳入到各自的“十四五”规划中,加快推进建设。

  产业串起来: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2154家

  看得见的是交通大动脉,看不见的则是愈发紧密的产业链。市经济信息化局新闻发言人任世强说,“十三五”期间,三地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区域协作水平持续提升。

  “减法”上,北京制定实施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十三五”期间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2154家,退出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等行业;“加法”上,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放眼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总体设计不断强化,发展平台载体加速建设,来自北京的大项目越来越多在河北、天津落地:在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首钢、金隅等12家市属重点企业纷纷落子,重大项目的植入为曹妃甸发展注入新动力;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5个项目已投入运营,签约项目22个,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滦南(北京)大健康国际产业园,已签约项目50个,有19家北京企业在当地取得分公司或子公司营业执照……

  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考验着京津冀上下游产业链协同的水平。任世强介绍,2020年以来,京津冀三省市建立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三地经信部门在信息互通、疫情防控物资供应、企业复工等方面,相互支持、精准施策,累计为本市企业协调解决津冀地区300余家配套企业复工复产相关问题,有力保障了产业链运行。

  环境美起来:三地将完善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

  让百姓感受更明显的是,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实现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2019年的PM2.5平均浓度与2015年相比下降36%,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到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2020年1至10月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再降至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

  在这背后,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协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刘贤姝介绍,“十四五”时期,三地将进一步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空气重污染联合预报预警机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共同做好空气重污染应对。此外,三地还将推进重点流域联保联治,完善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针对重点流域持续开展水质联合监测,深入推动流域共治;加强环境执法合作,巩固京津冀三地交界地区生态环境部门执法联动机制,以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合力做好交界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管控。

  冬奥氛围浓起来:老百姓从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

  即将在2022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设北京市区、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缩影。

  “冬奥筹办的重要目标和重要考量,就是让老百姓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让民众拥有更多获得感。目前,带动区域发展的效果正在持续显现。”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吕钦介绍,京张高铁、京礼高速这两条冬奥重要交通保障设施已全线建成并投入使用,冬奥构建的一小时生活圈使京张联系更加紧密。

  李文红也介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形态整体显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相继亮相,竞赛场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冬奥氛围持续升温。

  本市还立足城市功能定位,积极推动京张两地在体育、高新技术、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打造互补互促的产业体系;在医疗、住宿、餐饮等领域加大对延庆、张家口地区支持帮扶力度,提升当地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引进一批竞赛组织、场馆运行、训练管理、技术保障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为办赛和赛后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两翼”联动起来:环球主题公园2021年5月开园

  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的“两翼”。如何让“两翼”加速成型、联动起来,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北京四中、史家小学、北海幼儿园、宣武医院……北京在雄安新区支持建设3所学校、1所医院,建成后将由上述学校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目前各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本市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开局起步,把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北京分内之事。”李文红说,北京与河北省签署了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确定8个重点合作领域及一批先期支持项目。

  另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也在“十三五”时期迎来新进展:市级行政中心已正式迁入,第一批搬迁涉及35个部门、165个单位、约1.2万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广渠路东延工程地下道路年底建成通车;环球主题公园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2021年5月开园;截至2020年10月,70家机构落户运河商务区,高端产业加快集聚。

  李文红表示,本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全力以赴地把城市副中心规划好、建设好,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副中心质量”。

  “十三五”时期,本市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交通体系,城市副中心交通体系框架基本成型。容军介绍,在轨道交通方面,地铁八通线、6号线、7号线和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共同构成了连接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四大快速通道;在道路设施方面,共新建或改扩建道路设施33项;此外还加快平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跨界道路规划对接,打通交通堵点。

  未来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李文红表示,北京将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两翼齐飞;进一步加强与天津、河北两地的联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将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把京津冀打造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曹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