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的人不“读书”了,“读书人”又怎么可能爱“读书”?

前不久写过一篇《“新华书店”曾记否?可还记得最后一次买书是哪年哪月吗》,阅读量仅仅50枚,那是相当的惨淡啊!看得出来,这个话题似乎产生不了“爆文”----“读书”?多么不合时宜又迂腐文酸的话题啊!还让“买书”?直接无视,飘过。

近日重读朱永新教育文集卷五之《困境与超越---教育问题分析》,惊觉早在2004年,朱先生就发出过类似的感慨了----《读书,想说爱你不容易》。

掩卷深思,决定专门就教师读书问题,续作一篇。就算这篇阅读量只有15,甚至只有一位教师同行读到了,也无怨无悔。

一、最该读书的“教书”人,读书吗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卡莱尔说:“好书是人类灵魂最纯洁的精华。”

然而,从《中国教师报》的一项调查结果可见,教师作为教学生读书的人,按理说最该是与书为伴,却也正在与书疏离----

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61.4%的教师在100册以下,其中10.5%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均购书支出方面,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是“基本不支出”,订阅报刊在200元以下的达65.3%;在每天的阅读方面,70.4%的教师每天在一个小时之内,2小时以上的仅占8.7%……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据统计,犹 太民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很多人把酷爱阅读总结为这个民族在颠沛流离中诞生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自古以来崇文重教,热爱读书。“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被不少家族奉为家规家训。“万世师表”孔子“晚年喜易”而“韦编三绝”的佳话,值得每一位不爱读书的教师“三思”“三省”。

教师自己都不爱读书了,“读书人”还会爱上阅读吗?让我们重温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精彩论述----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

二、教师缘何不爱“读书”了

结合朱永新先生十余年前的分析,以及十余年来社会的新变化,试着谈谈教师读书问题的可能性成因。

(一)社会不良风气削弱了教师读书的自觉性。有学者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着六种不良倾向: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精神;粗俗化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的复归;冷漠化倾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性行为的增多;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无所谓、无敬畏;浮夸化、虚假化倾向,功利性取向。

在浮躁、物欲、焦虑的环境背景下,自身专业意识尚未自觉,又受内外因撞击,及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落差的影响,一些教师并未能与时俱进地实现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或者缺乏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对书籍的不自觉淡漠也就成为必然。

(二)教育教学工作繁杂限制了教师读书时间。这年头,教师也越来越忙了。从各地接连出台的“正面看减负清单,背面看压力账单”的有关规定也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无关事项”的压力真心不小。

社会事务之外,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本职工作已经占用大量时间了。试着算一笔细账----

一般情况下,每周5个工作日即40个小时,如每周授课12节,上课(以45分钟计)、备课(平均1小时计),要用去21个小时左右;批改作业(每天若以1.5小时计)、练习(每天若以0.8-1个小时计)要用去12-13个小时;每周开会、学习、班团活动及处理班级突发状况、与学生谈心等合计3-5小时。如此每周剩余工作时间不过2-4小时,即每天平均剩余0.5-0.8小时。这还不包括课间锻炼、楼道安全巡视等工作。

由此可见,无法腾出时间、静下心来,也是教师与书疏离的原因之一。某种程度上,找一个没有时间读书的客观理由很容易,但藉此心安理得,久而久之蜕变为不愿读书或厌恶读书也就难免了。

(三)信息载体的迭变加速了纸质阅读的式微。3天前,今日头条官方账号发起“视频社会化”话题并指出:“2020年,我们清晰地发现,视频正在成为愈加重要的信息载体。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方式都愈加视频化,而视频技术、内容、平台都愈加社会化”。

笔者参与点赞的一条热评言简意赅:“证明读者和社会越来越喜欢肤浅和热闹,越来越疏于思考了”。但即便视频更容易抓住受众,“这个时代生活节奏太快了,快的没时间去看完一分钟的视频,多是滑来滑去的”----评论栏里另一位网友如是说。

“短视频当道”,文字失宠了。全民皆然。教师刷抖音的有之,拍视频的有之,甚至还有人抱有一日“爆红”的热望,把心思用在玩视频上,自然就更没有心思读书了。

笔者很不赞成教师在课堂内拍视频,曾写过一篇《教师与学生合拍抖音视频,所为何来》的批评文章。也对“谁说我不读书了,网络阅读也是读书”的论调持保留意见,还曾把网络阅读相较于纸质阅读的不足归结为:浅尝辄止,雅趣不存,经典难再。并对长期网络阅读的负面影响感触颇深----

讲真,除了校园内莘莘学子之外,确乎越来越多的人沉陷于网络快餐之中,熬夜越来越深,视力越来越差,记性越来越衰,每天浏览的信息越来越多,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荒芜了。

三、教师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需要声明的是,笔者无意去过多地责备教师不读书的问题,因为如前所述,很大程度上不读书已经是一个社会现象,而不单单是教师这一个群体的问题。

身为教师队伍的一员,一方面对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谩骂教师的行为无法容忍,另一方面也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并且完全理解和接受社会对教育行业更为特殊、更高标准的期待与要求,认为有些要求还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同样地,坚定地坚持一个观点:除学生以外的其他人可以不爱读书,学生不可以不爱读书;其他行业人员可以不读书,教师群体不可以不读书!

那么,教师读什么?怎么读?首先是读好书,读名著,读经典。去粗取精,精心遴选,才能获得人类最忠贞的良友和精神的食粮。正如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的:“读书必须读名著,读经典。因为那些书好比山之泉水。而一般的书是流水。最等而下之的书就是一潭死水了。”其二是专业类书籍。专注于所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也及时跟进学科教改、教研的新信息、新动态,从而更好地实现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与提升。其三是理论类书籍。在繁忙工作之余看一些休闲娱乐类读物无可厚非,但教师不读教育类理论而想胜任工作是难以想象的。一个教师不善于时时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在教育路上不大可能走远。

最后,将朱永新先生关于读书的“四字诀”摘要分享给大家。

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抵御外界的喧嚣、抛却过度的物欲,以一种古典的平静之心面对书籍,才能真正品味到一种平和空灵的喜悦,体悟到一种“宠辱无惊,去留无意”的豁达,从而感受到一种“重为轻根,静为君根”的安详。

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的关键在于读书的过程中能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唐君毅在《说读书之重要》一书说过:一个直接单纯的思想从来不会深,只有对一个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深;人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

觅:这里所讲的觅,既是指寻觅读书的种类、内容,也是指在相对有限的时间、空间,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时间,寻觅“零布头”时间或挤出时间读书。

恒:学习、做学问要有恒久的决心和毅力。李镇西曾经讲过奥斯罗医生读书的故事:每天睡前一定读书15分钟,坚持半个世纪之久,最终在多个领域获得突出成就。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她既有的文化,更在于她的国民是否具有深沉的思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教育职业具有特殊重要性。教师的站位越高,自律越严,这个民族的未来就会越光明,越伟大。

----不当之处还请谅解,并与各位同行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