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玄机的济南府东站

1904年2月25日,胶济铁路第一列施工列车抵达济南府,中德双方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而这个标志性事件的地理坐标就在济南府东站。此后,胶济铁路继续向西延展到济南府西站,同年6月1日全线通车。

100多年后,再探究在济南府东站举行庆祝仪式的原因,笔者提出了以下疑问:济南府东站位于老城东北,作为胶济铁路修筑抵达省城济南的标志性事件,意义自然重大。不仅山东巡抚周馥亲自参加庆祝仪式,甚至德皇威廉二世还发来了贺电,毫不掩饰德国通过胶济铁路向山东腹地进行殖民渗透的喜悦。但仅仅3个月后,胶济铁路在济南府西站全线通车,照常理应是“大功告成”的最重要节点,却未见任何仪式,甚至连一张庆祝照片也没有留下。如果说5月份清政府突然宣布济南自开商埠,打消了德国人庆祝的兴致,但2月底在济南府东站举行庆祝仪式总不是未卜先知吧?

德方当年的资料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济南东站这一名称在胶济铁路规划设计之初并不存在,同一位置的车站应该叫济南府站,而且考虑作为胶济铁路西端终点站规划设计,只是后来决定将胶济铁路向西延伸才定名为济南府东站。济南府东站作为胶济铁路1904年全线通车时进出济南最大的车站,德方在站房设计上颇费心思,在看似平淡无奇之中,暗藏了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建筑密码”。

之所以说济南府东站看似平淡无奇,是因为站房建筑与青州府站、周村站对照,实在是太相似了,相似度已经不能用“亲兄弟”来形容,简直就是“三胞胎”。

青州府站、周村站、济南府东站分别距离青岛250公里、320公里、400公里,分别于1903年4月12日、9月22日、1904年3月15日开站运营。3座车站建筑规格趋同,平面均呈一字型,砖木结构,主站房二层,或东或西有单层配套站房。建筑外立面除了采用了通体清水砖墙、白线勾边形式,中式筒瓦敷设的仿庑殿式四面坡屋顶上,还在正脊、垂脊上增加了鸱吻、砖雕、仙人走兽等饰物,中式建筑风格十分浓厚。德式元素已被大大削减,只剩下镶着粗石边框的大半圆拱形门窗、隅石护角、花岗岩勒脚等元素仍能看出德式建筑的影子,使站房更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色调与形式,其风格更接近晚清华北的商业建筑,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德方在努力拉近铁路与中国官民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3座风格相同车站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周村站双层主站房和与其配套的单层站房的位置与青州府站正好左右相反,看起来就像是青州府站的镜像版本,而济南府东站西侧站房前往月台的雨篷,则被设计成一座德国风格浓郁的石门廊,上面分别用中德两种文字写着“济南东站”“TSINAFU-OST”。下面是向两侧逐渐蹬开的粗石扶壁夹着半圆券的石拱门洞。上面是一高二低的3个山墙面小尖塔,挺拔向上,造型古朴,健壮而有力,颇有中世纪德国古城堡的感觉,作为车站立面的装饰重点,石门廊虽然有些喧宾夺主,但也独具特色。令人不解的是,本来越靠近济南,站房建筑风格越向中式建筑靠拢的设计思路,为什么到济南却一反常态,在这座设计之初曾经考虑作为胶济铁路终点站的济南府东站,采用了德国风格浓郁的石门廊呢?

回溯“门”这一建筑构件,虽然有它自身特定的基本功能,但在建筑美学中能够通过象征性修辞手法表达丰富的意义,使之从众多建筑构件中脱颖而出,甚至发展成为依附于建筑或建筑群的门建筑,如西方的凯旋门、中国的牌楼门。建筑作为一种较为抽象的艺术,其形式与内容往往不能割裂。有着“关卡”内涵的门式建筑常被用于城市交通枢纽,使现代城市有了门关意义的建筑。所有的车站、码头、机场等,仅就意义而言,都应当看作是取其义而舍其形的门式建筑。门的社会功能与美学意义已经深深地印在人们心底,存在于建筑设计师的视野之中。

再看看100多年前济南府东站设计的那个石门廊,作为通过胶济铁路进出济南的“必经之门”,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用功能,德国的建筑师们对这一点的确没有视而不见。笔者推断,这种德式石门廊的设计方案,正是德国山东铁路公司在内心深处不甘心一味迁就中国民众,要通过这种方式宣示一下德国对胶济铁路拥有的路权,实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后来在东移扩建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入口大厅地面上,镶嵌上5组德国象征荣耀的铁十字勋章图案的做法,与济南府东站石门廊的设计思路一个样。

笔者在拙作《鲜为人知的济南府西站》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具有临时车站功能的西站。随着济南府西站的消失,济南府东站这一名称似乎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1917年更名为黄台站,成为胶济铁路济南段保存至今最早的火车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