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干货】消化道常见息肉性病变小结(三):好发于小肠的息肉
学习古代汉语对于病理诊断也是有帮助的,比如「息」字,除了「休息、停止」的含义外,还有「生长、繁衍」的意思,另外还有「小而不易察觉」的意思。所以「息肉」的含义就是「一小块多长出来的肉」。
息肉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病变之一,种类繁多,形态多种多样,目前仍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
本文将例举消化道常见息肉的种类,介绍每一种息肉的好发部位,以及最重要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表现。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分成了五个部分,今天带来第三部分:好发于小肠的息肉的内容,之后小衡再来一一分享,敬请锁定「衡道病理」公众号。
疾病列表
三、好发于小肠的息肉
1、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定义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息肉和癌症易感综合征,以黏膜皮肤黑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病为特征。
部位
约95%的PJS患者有小肠息肉;
约25%的PIS患者有结肠和胃息肉;
临床
发病率大约是FAP的1/10;
90%以上具有抑制基因STK11胚系突变;
患者就诊时平均年龄20-30岁;
大多数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
肠和肠外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
肠外肿瘤常见乳腺癌和胰腺癌等
70岁时患任何癌症的总风险为81%;
预后主要取决于其恶性肿瘤的风险;
内镜
小肠之中最常见空肠,其次回肠和十二指肠;
胃部息肉好发于胃窦;
息肉数量1-20个;
有蒂或无蒂;
很少自动脱落(不同于幼年性息肉);
大小从0.5-3厘米不等;
病理
息肉通常具有绒毛状结构;
息肉内部平滑肌束呈宽大树枝状,从黏膜肌层延伸到固有层及息肉表面;
平滑肌分化良好;
常见息肉表面明显增生伴囊性变;
常见腺体萎缩;
固有层成分和细胞数量正常,炎症不明显;
异型增生少见;
周围黏膜形态正常;
约10%可见上皮错位(假浸润),即上皮位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或两者内,尤其是息肉>3cm,错位上皮细胞缺乏异型,常伴含铁血黄素沉积,缺乏促纤维间质反应,不要误诊为浸润性癌;
少数息肉可见骨化生;
诊断需要结合临床;
表2: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
图26:PJ息肉,平滑肌束呈宽大树枝状,从黏膜肌层向上延伸,表面腺体增生,可呈囊性扩张。
图27:PJ息肉,平滑肌束呈宽大树枝状,从黏膜肌层向上延伸,平滑肌细胞分化良好,上皮细胞缺乏异型性。
2、Brunner腺增生/错构瘤(Brunner's Gland Hyperplasia and Hamartoma)
部位
最常见于小肠;
临床
体积大者(>2cm)可引起肠梗阻;
通常与慢性消化性十二指肠炎有关;
内镜
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
单发或多发;
通常小于1cm,偶尔>2cm;
病理
病变主要位于黏膜下层或固有层;
Brunner腺的腺体大小和数目增加;
排列呈小叶状,含有薄的纤维间隔;
腺体由分泌黏液的立方形到柱状细胞组成;
细胞核位于基底部;
核分裂像罕见;
可能发生囊性扩张;
布氏腺与远端胃黏膜的幽门腺不可区分;
诊断有一定主观性,需结合内镜表现;
在活检中布氏腺可能破碎,细胞呈梭形形态;
图28:小肠内的布氏腺增生,布氏腺小叶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主要位于粘膜下层,并向固有层延伸(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图29:小肠内的布氏腺增生,布氏腺小叶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主要位于黏膜下层,并向固有层延伸,增生的布氏腺被纤细的纤维分隔(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参考资料:
1.《WHO 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Tumours 5th Edition》
2.《Odze and Goldblum surgical pathology of the GI tract, liver, biliary tract, and pancreas》
3.《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umors, 5th Edition》
4.《胃肠道病理学》第3版
5.《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
6.《刘彤华诊断病理学(第4版)》
7.《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