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这么多开国功臣?34人仅1人善终! 2024-08-07 13:50:00 朱元璋能从一介草民做到皇帝,着实不易。朱元璋创业20年,当到天子这最高的职位,坐拥荣华富贵。这样前后身份的悬殊想必历史上并不多见,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是谋反起家,正是因为自己出身贫苦对失去权力有着异乎寻常的恐惧,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后,选择了对身边那些当初共患难同生死的兄弟们下毒手。对于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卸磨杀驴的举动,人们是很自然地要将他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刘邦相提并论的,俗语言“汉家待功臣薄”,朱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刘邦杀的功臣不过了了,再说株连也没有如此之广,而且刘邦杀的基本都属于“异姓王”,并非他手下的功臣集团。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功臣?在我看来,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诛戮功臣集团,起码有这样几点考虑:首先,一般来说,功臣集团是打天下的班子,他们的能力且不说,只说他们所掌握到的人脉关系、政治军事资源,实际权威等等,这都是让一个君主不能放心的;他们有随时绑架皇权的能力,这就要严重地威胁到皇权的稳固。这里也引申出一个问题来,就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权的生成有个很大的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江山的,就必定要坐江山,就要实行专政(而按照西方人的理解,专制本是没有多少合法性的)——为了防止被人再拿枪杆子推翻,当政的君主就应该竭力巩固自己的统治,消除那些潜在的危险。 第二,我们需要注意,所谓的功臣集团都有一个最为普遍的心理,就是他们自认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当然自己就要坐江山,起码要保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洪武年间本是国家草创时期,新兴的文官集团才刚刚孕育出来,他们对于功臣集团的制衡力量还很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提高),这样一来功臣集团的强大存在就危及到了君主的中央集权。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宋太祖传“长君”宋太宗,对于宋初政治的稳定确实是大有裨益的,且好文的太宗为北宋文官政治的成熟也提供了时间与便利条件。就像柏杨老先生所发现的那个历史规律:历来中国的王朝,都会在二、三代君主时期出现一次大的震荡,挺得过去这次危机则王朝以后便顺风顺水,反之就速亡。北宋初期政权的相对平稳,应该就与传长君有莫大关系吧。第三,功臣集团容易形成为特权阶层(“压力集团”),以至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诸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干预政治、经济资源的再分配,这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实。像光武帝刘秀由于一意保全功臣,结果东汉就成为了一个相当贵族化的朝代,皇权被绑架成为家常便饭,地方分裂倾向也相当严重,乃至其灭亡后仍旧尾大不掉(唐初也是如此,只是到了手段严厉的武则天当政时才有所改观)。朱元璋惟恐功臣集团将来尾大难制,所以才出此下策,这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他打击豪富的一种延伸。朱棣可以保全自己的功臣,但是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相对就困难些,因为老子在前稳固了根基,之后子孙才可以相应地放宽自己的统治,才可以给功臣集团多留些余地。而且,永乐的功臣班子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应该都比洪武小得多。第四,不可否认,就像汉武帝一样,其晚年朝堂为之一空;朱元璋也是越老越有疑心病,“太祖春秋高,多猜忌”。权力是可以异化人性的,可能年轻时的朱元璋本来并没有多少残忍和猜忌,但是随着他一步步登上权力的顶峰,以及在这个顶峰上度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他的思想及个性势必就要受到很深的异化。朱元璋的猜忌心非常严重朱元璋的寿命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比之刘邦,他多做了十几年的皇帝,而且他的精力也相对旺盛;这也就使得他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想去做也考虑不及的事,大权在握、高高在上的他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和想法折腾。从明初的一系列大案看来,其时间跨度还是相当大的,这就可以说明朱元璋起初并未有一个全局的深入的盘算;而且他很多事情可能并非是事先策划好的,不过是头痛医头、想一出是一出罢了——虽然这些事情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相同的政治逻辑。第五,为自己即将接班的孙子着想。朱标死后不久,他的次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其长子已夭折)。此时的朱元璋已届六十五岁高龄,而朱允坟却只有十五岁,其个性酷似乃父,仁柔宽厚甚至有所过之。朱元璋自然要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这个年轻的继承人会控制不往局面;一旦那些开国元勋不买小皇帝的账,后果将不堪设想。《国朝典故·翦胜野闻》中就为我们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朱标眼见父亲诛戮太过,于是就跑去请求父亲手下留情;朱元璋眼见自己的苦心得不到儿子的理解,于是便将一根上面满是刺儿的荆条丢到地上,然后让儿子去捡,结果朱标半天才捡起来拿给父亲。朱元璋于是将荆条上的刺儿全部削去,然后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道:“这样你再去捡,不就容易得多了吗?”以上这则故事讲述的就是朱元璋的“荆条除刺”理论,虽然它未必是真实的,但反应出的却的确是朱元璋的真实心态。朱元璋不能不替儿孙们做长久打算,也算是替国家社稷做长远打算,哪怕最后会背负上嗜杀的恶名。矫枉必须过正,这是朱元璋一贯的思维特点和行事风格另外,还有一个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方面,那就是朱元璋要彻底瓦解淮西集团的权力基础,使其在政治上永远不得翻身。朱元璋打天下靠的主要是淮西集团,治天下时也不能不考虑树大根深的淮西集团的政治影响力,他之诛杨宪便是为了不致引起淮西集团的强烈不满。然而,由于朱元璋为人刻薄,对下属要求严格,因此并不是很得人心,他自己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假如将来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用重利笼络淮西集团,那么到时朱家的江山就会很不稳固了。淮西集团多为乡党,又有同打天下的深厚情谊,所以互相容易买账,这是让朱元璋很头疼的地方。假如朱元璋只是将李善长、胡惟庸这样的一两个头面人物清洗掉的话,那么将来还是不能不考虑换上淮西系的人,这样就等于治标不治本,不能将隐患彻底清除。 赞 (0) 相关推荐 朱元璋诛杀开国元勋、抄杀高官名士,为什么他要如此滥杀无辜呢? 历代开国皇帝,从秦始皇起,没有一个不想使他们的统治权,子子孙孙永传万代的.因此他们在当上皇帝之后,总是千方百计要加强皇权,把权力集中到中央,集中到自己一人手里.他们最担心大权旁落,最担心开国功臣们恃功 ... 西汉、东汉、唐朝、明朝的开国功臣知多少 带领一票人马,打下一片江山.建立一个王朝,算是最大的"创业"了吧? 历史上,刘邦带领的"沛县帮".刘秀带领的"南阳帮".李渊父子带领的&qu ... 朱元璋的皇帝哲学:为了天下姓朱,皇权面前没有义气 汉朝和明朝的开国君主都是出身贫寒,尤其朱元璋,被迫出家,赶上元末战乱加入红巾军,逐步成长为起义军领袖,后称吴王,并逐步统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贫苦出身的朱元璋能够很好地体恤百姓,惩治贪官,为明朝奠基2 ...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悍将蓝玉? 先说蓝玉是何许人也?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这样算下来蓝玉是太子妃姨夫,属于太子的忠实拥护者,也是朱元璋留给太子的重要的将军,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经常统帅大军作战,屡立大功 ... 司马懿夺权,诛杀曹氏三族共计七千余人,为何曹操老部下坐视不管 大图模式据历史记载,三国中的最后赢家是司马懿.这个事实让很多人都震惊了,毕竟司马懿在一开始只是一名谋士.司马懿虽然是一名谋士,当时他的野心并不小,他一直都在为掌权而努力着.最后,他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杀 ... 朱元璋当了皇帝,为何要诛杀开国功臣?揭秘他不可言说的两块心病 喜欢读历史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在宋朝的皇帝,几乎个个都是"软骨头".而在明朝的皇帝,又个个都有"疑心病".其实这明朝皇帝的疑心病,最主要的还要&qu ... 朱元璋大肆诛杀开国功臣数十万人,全都因为一本书! 24个朝代,经历了423位皇帝,其中最有心机和谋略的皇帝,除了武则天就是朱元璋了. 朱元璋诛杀功臣这件事的起因,还与刘伯温有关.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一本政治和军事秘笈叫<百战奇略>,朱元璋发 ...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作者:李大奎 众所周知,在绵延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开国皇帝大都文治武功,十分善待开国功臣.有名的麒麟阁.云台阁.凌烟阁.昭勋阁.紫光阁等五大功勋阁,便是为表彰感念功臣而修建的. 不过,也有开国皇帝对 ... 朱元璋诛杀有功之臣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并不止是为了权利 朱元璋由于诛杀功臣的行为,被后世称为暴君,他这一系列卸磨杀驴的行为看似不够仁义,其实有着非常深远的考量. 朱元璋诛杀功臣似乎有瘾,不管是明初的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这种动不动 ... 朱元璋为何要编故事把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诛灭九族? 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胡党.废掉有着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事件.设计了胡惟庸的朱元璋,本来是从"结党营私"下手,但杀了胡惟庸后,深感意犹未尽,于 ... 胡惟庸是否勾结日本人和蒙古人?朱元璋为何绞尽脑汁,也要诛杀他 引言: 公元1380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洪武13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一党,还废除了在中国持续了长达1600年的丞相制度,这是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 本来这次事件针对的人只是胡惟庸,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