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变油”真的是忽悠吗?
以下是本期音频节目的文字内容:
前不久河南南阳有一家公司生产了“水氢”汽车,说是加水就能开。这件事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我们后台也有不少小伙伴咨询这件事,问我对这种加水就能开的车有什么看法。
其实,这件事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已经进行了深度报道,事情本身也解释的非常清楚了。大家可以在我们订阅号:百车全说,回复“加水”两个字,就可以看到这条视频。
这周一(5月27日),央视又发布了一条消息,关于河南南阳的“水氢”汽车,没有进入补贴目录,不能申请新能源汽车补贴。那到此为止,这件事基本就水落石出了,所谓国产氢能源汽车,水氢发动机这些技术,这家河南南阳的企业吹的再玄乎,从央视新闻报道的信息来看,基本都不存在未来给与补贴的可能性,最后给的定性是“创新”别变成“创伪”。
听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要失望了。原来这是个骗局,加水就能跑的车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其实,这个理解也是错误的。具体来说,加水就能跑的车是存在的,但是媒体报道有些不够严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博眼球而误导了读者,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水中加入“铝合金”粉末这个重要信息没有披露。
其实是这个叫做“车载水解铝合金制氢”的技术,早在2006年就有人提出来了,2013年就进行了结题,国家也给了数百万给这个项目做研发。其实,这个原理很简单,就是铝合金和水发生反应产生氢气,氢气输送到燃料电池,产能电能来驱动汽车。
但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九公斤铝合金粉末,才能制造一公斤的氢气,一公斤氢气理论上可以供一辆功率为50千瓦的汽车跑大约100公里。而目前市场铝的价格已经超过10元/公斤,按这样换算,制造一公斤氢气的成本大约在90元。一公里9毛钱的成本虽然比汽油高一些,但还是可以接受的,对吧。
可是,要知道这里面铝块制成铝粉也需要费用和能耗,铝粉和水产生的氢气也会有损耗。并且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化合物怎么排掉,这也是个问题。因此实际运用中的成本,肯定远远大于理论计算值。所以,从节能和环保两个角度看,“车载水解铝合金制氢”技术都不符合要求。
其实,这件事本身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河南南阳这家“水氢”汽车的创始人庞青年,在接受采访时比较夸大的说法,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他说这个技术现在转手就能卖上百亿,这套系统是块肥肉,想吃的人多的是,很多上千亿规模的上市公司都在盯着。这就让网友们更加好奇,这庞青年是谁,为什么就他能研发出来这么牛x的技术呢?
当我看到央视采访这个人的时候,就觉得好眼熟,除了有点神似“倪大红”之外,总觉得这人在哪儿见过。后来在网络上一查,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青年莲花的老板庞青年啊。
这位大叔也确实是个传奇,86年的时候在浙江金华生产自行车轮胎,99年就出任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了,2004年借助贵州的贵航集团,拿到了轿车生产资质,这个套路和我们之前聊的吉利汽车李书福的故事非常相似。05年成立了济南青年汽车,09年青年莲花轿车下线,莲花L3相信很多人在路上还见过的吧,10年的时候青年莲花一年还能生产8030辆,产值7.03亿,利润2762万元,可以说那是相当风光的时刻。
但是到了2013年,贵航集团宣布出售所持有的青年莲花汽车31%股权,挂牌价格为1,100万元,两家公司正式决裂,这也就意味着青年莲花汽车失去了轿车生产资质。2014年之后,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大面积停工,经销商也大面积退网。而很多人可能至今没搞清楚这个“昙花一现”的青年莲花,到底和英国Lotus莲花汽车是什么关系?
实际上,当年青年莲花只是和英国莲花汽车谈了技术引进,说白了就是英国莲花工程技术人员进驻青年莲花,来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英国这几年工业一直走下坡路,老外也要赚钱,所以国内汽车工业蒸蒸日上,花钱请外援都是很正常的事。莲花的工程师早在这之前,就曾与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合作过,为其提供发动机调校、底盘调校等方面的业务。
所以山东的青年莲花汽车不是和英国Lotus莲花汽车合资的公司,而是由专门提供汽车技术服务的莲花工程公司服务过的一家中国造车企业而已。到了2015年,眼瞅着青年莲花快不行了,但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又来了,于是庞青年宣布还没有停产的两个生产基地,全部转型生产电动汽车。
2017年2月,工信部针对新能源汽车骗补企业开出罚单,对金华青年汽车等7家骗补车企的行政处罚决定,包括撤销这7家汽车制造商生产骗补产品的公告,取消其相关骗补产品的生产资质等。之后青年汽车济南和杭州两个生产电动车的基地,就成了僵尸企业。
直到最近河南南阳这个“水氢”汽车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庞青年的身影才又一次出现。大家回想一下,这位大叔从86年造自行车轮胎,到05年打造青年莲花,再到19年折腾“水氢”汽车,60多岁的大叔,精力还是如此的旺盛,还是挺让人佩服的。
但是相比庞青年大叔的这次折腾,早在1984年3月,哈尔滨的一名普通司机王洪成宣布发明了“水变油”,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更加的传奇。当年如果互联网跟现在一样发达的话,可能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最伟大的发明家”,“民间奇人王洪成”了。从1984年到1996年期间,王洪成因为“水变油”技术获得了数亿的财产,直到97年11月才被判诈骗罪,入狱十年。
比较巧合的是王洪成的年龄和庞青年大叔相仿,都是50后,老王成名的时候,庞青年还在卖轮胎呢。王洪成当年宣称自己发明了一种叫“洪成基液”的材料,只要在水里滴上几滴,摇一摇晃一晃,水基燃料就算配置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丢根火柴,啪嚓一下,水就在眼皮子底下燃烧了起来。换谁看了都必须得相信,这是真的水变油了啊。因为水火不容这是常识。
后来老王开始全国巡回演出,很多主流媒体还做了正面报道,不少名牌大学的理工科教授还给与了肯定。之后300多家企业前前后后拿出了上亿的资金给老王搞开发,当然结果可想而知,都是血本无归。那老王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所有人都被骗的团团转了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只是一种小戏法而已,玩法分为以下几种:
1、在水中投入电石(碳化钙)粉末,电石与水反应生成可燃的乙炔,点火就燃烧起来,还可以冒黑烟。
2、在水中投入四氢化铝锂(王洪成曾在中科院化学所药库中偷拿过一瓶四氢化铝锂,这就是传说中的神秘灰色粉末),与水反应后冒出氢气,可以看到小气泡不断升到水面,点燃后还会发生微爆声,这个表演不到关键时刻王洪成是不做的。
3、最简单的方法是往水中滴几滴油,一点火,油就着了。
4、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魔术的办法把水调换成油,当然一点就着了。
这里面,有几个误区是因为我们的常识而导致的。首先,就是颜色一样的物质就是均匀的,所以取任何一部分就可以代表全体。怎么理解呢,比如老王拿着一个半透明的杯子,里面的水大家都看到了,滴入所谓的“洪成基液”,感觉上水还是水,其实表面浮着的是一层可燃物质,点燃后大家就觉得是水在燃烧。其次,所有人都认为水烧光了,就表示水成了油,但实际上也可能是可燃液体燃烧时的热量把水烧干了,水并没有变成油。
水变油这件事,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基本清楚了,直接变肯定是不实际的,但通过加入“配料”,让它燃烧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大家也别觉得就中国人蠢,中国人都熟知日本战犯山本五十六当年也被“水变油”的骗子忽悠过。二战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曾被一名市井骗子欺骗,试图靠“水变油”解决日本海军的燃料匮乏问题。
1938年,美国停止对日本出口高标号汽油,日本本就是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这样一来,军舰和战斗机所需的燃料供应就几乎断绝了。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自称掌握了水变油技术的“科学家”毛遂自荐,这个人的名字叫本多维富。这哥们早年还声称发明了“从稻草中提取丝绵”的技术,因为日本纺织业也是世界闻名,他因这个技术也募集了大量资金,结果肯定也都是不了了之。
本多维富为什么能成功推销出自己的技术得到日本军方的认可呢,其首要原因是他巧妙的骗过了神户女子学院的一名博士,并获得了帝国大学教授等专家的肯定。有了这些专家的背书和引荐,他才见到了军方的多位大人物。而另一方面,日本军方等级制度森严,下级即使持怀疑态度,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就和韩国之前航空公司总是出现空难一样,副机长明知机长的操作有风险,也不敢直言相告。所以,后来航空公司才意识到要改善“驾驶舱文化”,重新构建沟通机制。
当时本多维富的水变油技术一直传到了日本首相的耳朵里,首先就问军需局局长什么意见?军需局局长看都没看就说,这是胡扯,就是个江湖骗子而已。本多维富第一次碰壁,但他不甘心,又继续跑到海军航空部推销,结果航空部教育局局长同意为他站台,亲自写下长达58页题为《以水为主体制造挥发性油发明相关实验》的报告,结果真的说服了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
结果山本五十六下令由航空部教育局局长带队,在航空本部地下室内进行试验,并成立由30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实验委员会,全程监视实验进展。1939年1月,本多维富宣布试验成功。但是,之前就持怀疑态度的军方高层经过检查,发现所有实验瓶都事先做好标记,而本多宣布试验成功时,他所持的汽油瓶并非作有标记的实验瓶,因而揭穿了骗局,本多维富被海军移交警方处理。
其实,本多维富之所以骗倒众多日本海军高层人士,是抓住了他们急于解决燃料问题,以及高层“一言堂”的心态。
但是,如果以闹剧的形式看待“水变油”这件事,我觉得有点想的简单了。咱们应该想想,为什么大家一听到水变油就那么兴奋了,企业家为什么一见到水变油就哗哗的往外掏钱投资呢。说白了,就是水和油两者间的稀缺性有着天壤之别,而采集水和挖掘石油的难易程度也是天差地别。而水最多的地方在哪儿呢,大海,是不是?
说到这里,咱们就聊个相对靠谱的“海水变油”理论。为啥说这个相对靠谱呢,因为这的确是被科学家证实可行的方案,利用电解海水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气做原料,然后利用催化剂把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业态烃(ting),进而制成燃油。
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就是海水和我们理解的淡水不一样,它不仅是水和盐分,里面还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电解海水时,这些碳的化合物就会被分解,阳极产生二氧化碳,阴极产生氢气。所以,“海水变油”和“水变油”完全是两回事。
当然也会有人问,这样做真的划算吗?答案当然是:不划算。因为电解海水需要消耗一部分电能,然后催化合成燃油时,又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而每一步能量转换又不可能达到100%的效率。所以最后燃油燃烧释放的能量,肯定少于当初用于制造它的能量。
但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这种“海水变油”的方案还是有一定运用价值的。比如,当舰艇在大海中行驶,就完全可以采集太阳能来电解海水,太阳能和海水都可以就地取材。而一旦传统燃料耗尽,太阳又始终不出来,这时候电解海水时储存的燃料就可以继续驱动前进。因此,理论上在海洋上,“电解海水”这种方式还是值得继续研究下去的。但是在陆地的汽车上面,就完全不用考虑这种方案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是参考了一名叫杜仲的作者于2018年5月发表的“海水变油”和“水变油”的文章,写的非常不错。当然,在网络上我也参考了大量的案例和报道,希望这次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陪伴。那么关于水变油这件事大家是怎么看的呢?你觉得未来真的会有疯狂的科学家改变人类的认知吗?还是说大家永远都不看好这个天方夜谭的想法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互动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买车卖车,有问题加微信聊
左右滑动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