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3次错失诺奖,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17年,归来已是满头银发
71年前,中国志愿子弟兵带上简单的装备,跨过边境,跨过鸭绿江,投身到朝鲜战场。
两方军备实力相差悬殊,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难。
图 | 抗美援朝
甚至有一次,为了能歼灭中国军队,美国动用了一种威力奇大的炮弹。
炮火所到之处,顿时变成尸山血海、寸草不生。
中方指挥司令部怀疑,投放的极有可能是原子弹,要求国内派出专家,亲自来到现场确认。
收到前线的指派后,有那么一个人,当即做了一台便携性检测仪,不顾生命危险赶赴战场。
尽管可能有核辐射的威胁,他还是细细翻查土壤,确认炮火痕迹。
所幸勘察过后,没有发现放射性,应该只是一种气浪弹。
而这位专家,正是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元勋之一——王淦昌。
有人说,他所有的成就,只得其一,便足以留名青史。
但王淦昌的一生,却足足三次错失诺奖。
可直到垂老临终时,他仍旧坚持说:“我从不后悔。”
图 | 第一排第三个——王淦昌
作为家中老幺,王淦昌出生在江苏枫塘湾的一户中医世家,才不过4岁,父亲便撒手人寰,母亲后来又跟着病逝。
虽然身处纷乱年代,但所幸王父生前行医多年,积攒下不少家财,一家人尚可生活无忧。
图 | 王淦昌故居
高中毕业后,王淦昌一边学习外语,一边跑到上海当汽修学徒。
从小对理工知识颇具天赋的他,顺利地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图 | 王淦昌(前排右二)与清华大学同学在一起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后,王淦昌几乎是忘我地投入。
他常常在实验室里待上一整天,超时使用仪器设备研究学习,屡次被发现后,向来出了名管教严厉的系主任,也不无偏爱地对王淦昌说:
“你要按时吃饭,免得伤了身子。”
如果说除了沉迷实验之外,读书时期,王淦昌还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
——上街游行。
图 | 军警与游行群众对峙(“三·一八”惨案)
当年,因极力反对腐败无能的北洋军阀,北京爱国学生运动蓬勃发展,王淦昌也是热血进步青年中的一员。
有一次,他和同学参加示威游行时,却不幸被抓捕。
面对抓住他的印度士兵,王淦昌毫不畏惧,厉声反抗道:
“你我的国家同被殖民欺凌,我在为祖国的命运奋斗争取,如果这发生在印度,你还会阻止你的同胞吗?”
听完这番话后,那印度官兵心生恻然,偷偷放走了王淦昌。
1930年,王淦昌离开了清华,考取了江苏省官费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
图 | 王淦昌在德留学期间与友人合影
当时负责带领他的导师来头可不少,是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迈特纳,被爱因斯坦称赞为“我们的居里夫人”。
但也正因为她的偏执,王淦昌第一次与诺奖无缘。
图 | 迈特纳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中,有科学家提出发现一种能够穿透10厘米厚铅的能量,不少人认为是伽马射线。
可王淦昌却敏锐地察觉不对劲,认为伽马辐射没有这么强的贯穿力。
他立马跑去找导师迈特纳,向她提议说,用更先进的探测器“云雾室”来重做实验,也许能够搞清楚真相。
迈特纳笑着拒绝了,觉得眼前这位年轻的学生,想法太过天真。
王淦昌并不死心,接连恳请了几次,迈特纳却始终不肯给机会。
还规劝他说:“你很聪明,但重复他人实验没有意义,自己开辟新路,才会达到另一座高峰。”
王淦昌最终只好黯然放弃。
仅仅过了两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同样想到用“云雾室”重做当初的实验,结果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新粒子——中子。
图 | 查德威克
它的威力轻易能够将铀的原子核击成两半,也就是传说中的裂变;中子的发现,相当于一把钥匙,打开了原子弹的大门。
查德威克因此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只差一步,这把钥匙本可以握在中国人手中。
而得知了这个消息的迈特纳,直接惊得连手里的杯子都握不住,满怀愧疚地跟王淦昌道歉。
王淦昌虽也失望遗憾,但此时的他,心中有着更大的牵挂。
博士毕业后,王淦昌一一拒绝了导师好友的挽留,决意要回到那片已烽烟四起的土地。
回国的途中经过英、法、荷、意等国,王淦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争取拜访当地的物理学大师。
但唯独意大利之行,令他久久不能释怀。
那天,王淦昌本想拜访费米博士,后世被誉为“核反应堆之父”的厉害人物。
图 | 费米博士
但热爱足球的大师去观赛了,并不在家,王淦昌扑了空,拐道路过小酒馆时,他看见一富商,借着酒劲摔瓷杯玩乐。
还笑着说:
“瓷器的确价值连城,却也如同它的名字china一样,那么不堪一击……”
王淦昌被这一幕扎得生疼,又气又无奈,只好加快归国的步伐。
回国后,受竺可桢校长的邀请,王淦昌来到浙江大学,负责教近代物理。
由此,29岁的他成了大学里最年轻的教授,被同学们亲切调侃为“娃娃教授”。
图 | 第一排右二,王淦昌
这位学识渊博、谈吐幽默的“娃娃教授”深得学生喜爱,自然也避免不了有人偷偷心生爱慕。
但王淦昌早在13岁的时候,便结了婚。
因外婆和大哥担心,失去双亲的他无人照顾,作主给他聘了王家世交的女儿,叫吴月琴,比王淦昌还大上3岁。
其中就发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插曲。
班级里有一位才女,仰慕王淦昌许久,然而某一天她看见,风度翩翩的教授竟然亲热地挽着一位,挪动着三寸金莲步伐走路的女人,后边还跟着几个小孩。
年轻姑娘顿时明白过来,这是一桩封建包办婚姻!
字都认不全的小脚媳妇,怎么能与大科学家般配?
她不甘地向王淦昌告白,主动地投怀送抱,却被王淦昌断然回绝,他说:
“那是不可能的,你与她不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的关系只能界定在师生上,只可以聊聊彼此感兴趣的话题。”
在一个崇尚抛弃“糟糠”的年代,王淦昌却是择一人白首不离。
图 | 王淦昌一家
可惜山河染血、动荡不安,能岁月静好的日子并不多。
1937年8月,前线“淞沪会战”失利,浙江大学被逼开始“流亡”之路,全校师生集体迁徙7次,足足2600公里。
图 | 浙江大学西迁示意图
西迁过程中,天上不断有敌机轰炸,曾经一天落下118枚炸弹,教室、宿舍被炸毁,行李、书籍被焚烧。
好在老师和学生们课间休息时,大多来到附近的溶洞乘凉,才所幸躲过一劫……
图 | 西迁途中的师生
面对日本的炮弹,王淦昌从无畏惧。
每当警报拉响爆炸正在发生,他依旧能面不改色地站在洞口,动情地给学生讲授物理学的玄妙。
多年以后对中国核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
程开甲、钱人员、吕敏、胡济民、忻贤杰、李政道……几乎都是王淦昌亲手教导的学生。
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程院士晚年回忆道:
“如果讲脱离穴居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我那次被王先生引出洞口,便是我学习物理关键性的转折。”
在如此动荡艰苦的环境下,王淦昌不仅培养出一代青年栋梁。
图 | 王淦昌和物理系师生们
他甚至还通过闲暇时的思索与实验,一举攻克了世界级难题。
继之前物理中子被发现后,中微子也在理论上被确立。
但寻找中微子道路上的首个突破,却是来自于王淦昌。
图 | 年轻时的王淦昌
1941年,王淦昌写成了著名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提出间接证明中微子存在的办法,并发表在美国顶级学术周刊《物理评论》上,被物理学届誉为“王-阿伦方法”。
当时王淦昌就曾预言,谁能发现中微子,谁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只苦于旧日的中国不具备任何先进的设备条件。
最终,美国物理学家莱恩斯,通过“王-阿伦方法”在实验中成功观测到了中微子,摘下了诺奖的桂冠。
这次,王淦昌再度诺奖折戟,不因为人力,只因为国力。
太弱。
图 | 以前的中国
另一边,日本军国主义的爪牙,发疯般在世界战场上扩张,终于捅破了美军的底线。
1945年8月,几架身涂白星的银翼巨鸟飞抵广岛、长崎上空,找准位置后,双侧机腹打开,两颗万吨重的原子弹一坠千里,狠狠砸在日本陆地上。
原子爆炸释放出的热浪辐射,连太阳都无法与其争辉。
惨遭重创的日本,自此投降跪地,俯首称臣。世界各国也纷纷震慑于“蘑菇云”的威力,加紧推进核武器的研发。
虽身在偏远的贵州,但紧跟时事的王淦昌,也抓紧机会绘制原子弹构造图,向学生们讲诉原子核物理的奥秘。
此时的他还不会想到,美国下个核威胁,已开始瞄准中国。
冷战时期,美国意图杀鸡儆猴,发动朝鲜战争,并多次侵入东北领空。
中国在朝鲜的求助下加入战斗,志愿军们拼死顽强的抵抗,远超美军所料。
杜鲁门总统气急败坏,再三扬言要动用一切武器对敌,包括原子弹在内。
虽然,朝鲜战争最后以平局结束,但核威胁的阴影仍笼罩在中国头上。
中国决定,即使再困难,也要搞出自己的核武器,掌握了话语权才能不挨打。
起初,中国向苏联申请帮助,苏联刚开始也是满口答应,不仅应承帮忙建立核反应堆,甚至还让中国派出学者,到苏联学习核技术。
其中,就包括王淦昌。
但万万没有料到,国际局势风云变化,先是苏联开始对中国主权试探干预而不得,双方关系逐渐僵化。
同时,苏联美国破冰建交,为了讨好美国,苏联老大哥反手就插了中国一刀。
苏联竟主动表态:决定两年内不再向中国提供任何核技术。
紧接着,苏联立马撤走所有专家设备,销毁所有相关图纸文件,还不忘讥讽中国说:
“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好好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有位苏联专家实在不忍,临别时满怀同情地说:
“没关系,我们走了,你们还有王淦昌。”
这时,王淦昌还远在苏联的一家研究所,担当着某项实验工作。被派往苏联学习3年,由于过硬的专业能力,他从一名普通的研究院,迅速提升为研究所的副所长。
图 | 王淦昌(左)在核试验基地
而且王淦昌带领着团队,又再次作出一项壮举: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反西格玛负超子。
这个发现填补了微观物理世界体系的一项空白,消息一经公布,轰动了国际物理学界。
几乎所有人都坚信,只要王淦昌愿意继续研究下去,获得诺贝尔奖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图 | 左一王淦昌
但此时的他,正手握一张来自祖国的绝密电报。
美国强势,苏联背信。被围剿的中国必须从夹缝中另谋生路。
第三次来到诺奖门前,已是天时地利人和,可王淦昌这次,却是亲手关上了大门。
放弃了所有成果、荣誉与前途,即刻返回了祖国。
苏联决意扼杀中国所有核技术的日子,发生在1959年6月。
为了不忘记这段时光,更是为了雪耻,中国决定把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工程命名为“596工程”。
这项政治任务,掌握了国家最高机密,一旦加入就要隐姓埋名,放弃所有身份和联系,即便是对着家里人,也不得透露半句。
重点是这一走,可能就是一辈子。
这时,已经年过半百的王淦昌,稍微沉思了片刻,便铿锵有力地回答道:
“我愿以身许国!”
自这天开始,王淦昌便顶替了苏联专家的位置,成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
王淦昌这个人也从此“凭空消失”,但大西北无人区却出现了一个身影——王京。
图 | 王淦昌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简单点来说,就是处处都要花钱。
国家财政本就吃紧,何况西方国家还联合起来,对中国大搞经济封锁,给钱也换不到物资。
说是要制造出最高级别的核武器。
但王淦昌他们,几乎是两手空空;无奈之下,只能带着一帮科研尖子,去北京的旧货市场里“淘宝”。
邓稼先拿手里的糖果跟小孩交换铜丝,有人去医院的旧装置上提取氡气,甚至到垃圾堆里翻找零件,差点被警察当成小偷……
带着所有能找到、拿到的材料设备,王淦昌一行人攀山涉水,终于抵达了大西北的原子弹试验“基地”。
那是荒芜一片的草原,旁边便是乱坟岗。
但大家都斗志昂扬,垒起碉堡,扎好帐篷,迎着风沙尽可能多地积累实测数据,再根据得出的结果,调整研发方向和进行炮轰实验。
每项装配流程都要一气呵成,每段地下埋线都要反复确认。
手边、脚下全是炸药、放射物料,一个不小心命都保不住。
研发过程已是千难万险,可偏偏,还屋漏兼逢连夜雨。
图 | 实验基地简陋的工具
长达3年的自然灾害来袭,全国各地陷入了大饥荒。
这支远在西北的科研队伍,只有馒头和干菜汤作为每天的食粮,最艰难时,甚至连老鼠和树叶都要用来果腹。
因为营养极度匮乏,大家的身体都出现了亮起了红灯,夜盲症、反应迟钝、全身浮肿……
科学家们会不会就此倒下,原子弹还能不能造出来?
中央领导忧心忡忡,问起王淦昌:
“教授同志,你们那个“大炮仗”什么时候响呀?”
他总是笑着回答说:“快了,快了。”
这一郑重承诺的背后,是王淦昌他们的团队,殚精竭虑,日夜苦战。
好不容易到了原子弹研制的最后阶段,又一个更大的危机悄然逼近:
美国得知了中国的核武器计划,正计划打算动用武力摧毁,海峡对岸的蒋家父子,更是积极表示可以出动特种部队当先锋……
王淦昌他们只能紧急转移,放弃原本苏联的选址,来到离罗布泊新试验场更近的金银滩,一个海拔3800米,最高低温差有80多℃的地方。
这里哪怕是年轻人,也常出现缺氧头晕、嘴唇发干发紫,流鼻血等高原反应,何况当时的王淦昌年纪最大,又患有高血压,却仍旧总是冲在最前头。
终于,又过了半年的试验与核实。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冲天的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
比西方国家预料的时间,还要提早了整整5年。而他们也都猜到了,这次实验背后的主持者,就是王淦昌。
等到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重新恢复身份的王淦昌,已是满头银发的71岁老人。
他用17年的隐姓埋名,托举起了一个国家的地位与未来。
图 | 王淦昌
记得有一年的除夕夜,脚下是西北的黄沙,抬头却是星汉灿烂。
他和邓稼先在帐篷里喝酒,邓稼先突然哽咽着说:“叫了王京同志十多年,今天叫一次王淦昌吧。”
话音刚落,俩人都已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