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时已经70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容不下他?

第一、战神白起档案。

战神白起

白起,也称公孙起,众人口里的“战神”,出生年份不详,死在公元前257年,死时是否70多岁,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他死时,已为秦南征北战了近40年,确系晚年。他的死不光是秦始皇的曾祖秦昭襄王容不下他,位高权重的范雎更容不下他。

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被称作战国四大名将,白起位于榜首,堪称国士无双!白起因战功卓著被封为武安君。他前后共指挥达大小战役70余起,从未败绩。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用奇谋妙计一举歼灭、坑杀俘军共计四十五万,令六国恐惧战栗。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白起,他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第二、成也长平,败也长平。成也范雎,败也范雎。

秦昭襄王乃一代雄主,满怀吞并诸国的雄心壮志,是非常注重人才的,有白起这样的神将,就有了一统天下的保障。

遗憾的是,随着长平之战的初步胜利,君臣出现了裂痕。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摇摇欲坠,秦国内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是以白起为代表的,主张乘胜拿下赵国;另一个则是范雎,他反对继续攻打赵国。

范雎,是秦国相邦,秦昭王曾向他五跪求赐教,对其言听计从。长平之战的胜利,可以说范雎功不可没,他用反间计诱赵国换掉廉颇大将,而启用纸上谈兵的庸才赵括,还偷偷启用战神白起。

范雎

在秦军十五岁孩童都上战场,准备一举灭赵时,秦军接到命令立即撤军。当时,秦军兵分二路:司马梗率领一支夺取太原;王龁率领一支进军皮牢(今河北武安);而白起直插赵国心脏邯郸,赵国要灭亡之际,范雎受贿了,他接受了赵、韩两国的使者苏代送来的重金。

苏代他哥是苏秦,就是那个身挎六国相印的苏秦。苏秦是厉害,苏代也不简单。通过他的一番游说范雎揣测自身利弊,想到如让白起灭赵的话,秦就会称帝,以白起之功劳将会被封为三公,而自己的官职也必将会在白起之下。忍屈受辱鬼门关活过来范雎怎会放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他最终接受了苏代的建议,愿接受韩、赵割地求和,把白起灭赵的机会掐死。

于是,范雎面见秦昭襄王,说秦军伤亡惨重已是疲惫之师,需要休养生息,就接受韩、赵的割地求和吧。秦昭襄王愉快地答应了。白起对范雎的卑鄙做法恼恨非常,将相失和!

韩、魏恐,使苏代厚币说应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资治通鉴》

第三、秦国被坑了,白起吐槽秦王。

赵国对于割地一拖再拖,在这拖延中,赵国恢复了元气。赵王决定违背和约,继续抗秦。秦昭襄王瞬间感到被耍了,大怒,即刻挥师进军邯郸,却早已失去了灭赵的最佳时机。

该打时不打,不该打时却猛冲。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降军近40万,赵国家家丧子的丧子、丧夫的丧夫、丧父的丧父,国内一片哀嚎痛哭,惨痛的浩劫刻在每个人心中,还有谁不去拼死奋战呢?赵国上下同仇敌忾,无一不誓死保卫赵国,更何况还有其他五国的指出。

白起这时病了,他知道秦军必败。

秦昭襄王也没强人所难,就让王陵代替白起攻打邯郸,果然节节败退损兵折将4万余。白起听到战败的消息口不择言:“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气得吹胡子瞪眼直拍桌子,就逼着白起带病工作。

秦庄襄王多次去请白起复将位,白起称病不从,病好后也不从。他对秦昭襄王说,此时的邯郸已不好拿下了,赵人恨秦必奋死抵抗报国仇家仇。唇亡齿寒!各诸侯怨秦生怕自己会成为赵国第二,他们一定会联手救赵,秦国败局已定。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资治通鉴》

秦昭襄王

秦王怒怼白起:“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白起仍不从,磕头说,“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白起的性格刚硬,其实他顺从了国君可以免去一死,但邯郸城易守难攻,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也损失惨重,很难取胜,这一仗也将会给他“出兵从无败绩”的“战神”名号抹黑。他习惯了从不打败仗,也无法接受打败仗令本国士兵损失惨重的惨境,所以他宁愿求死也不愿辱没自己的名声。

这也正如他所说:“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

对攻打邯郸,其实白起分析得很对,可秦王主意已定,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他想再造长平之战的胜利雄风,以对得起魏冉和芈八子给他的王位。

可人家赵国更不会坐以待毙,一直积极外交拉助力。如赵王派遣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毛遂自荐”就出于此。魏国也发兵救赵,虽遭秦威胁中途邺城停军,但信陵君通过“窃符”,成功夺得魏国兵权救援赵国。

更何况,白起每打一仗都在积攒诸侯国的仇恨,他杀人太多,各国都在想大招要弄死白起。范雎也想弄死他,而秦王对范雎的信任远远超过白起,就算打赢这场仗,白起也是死,再说范雎也不会让他去打赢。

白起不从命,秦昭王就把他一撸到底。范雎又对秦王说白起的不是:“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馀言。”于是乎,当白起行至杜邮时生命也到了终结之时,秦王赐剑自刎。白起绝命之言:“我本就该死。长平之战,我用欺骗的手段坑杀赵军降卒几十万人,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吧拔剑自刎,时年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王与应侯群臣谋曰:王乃使使者赐之剑,武安君遂自杀。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资治通鉴》

总结:

绝望的白起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

一是,白起说的话和一系列做法都让高高在上的秦昭襄王失去颜面。白起的居功自傲,桀骜不驯,不知审时度势,一次次让国君很不爽。皇权的至上,君王的威严不容任何人触犯,秦昭襄王杀白起也为树立自己的威严。

二是,以白起当时的状态,对秦昭襄王已经没有啥作用了。即使强压着白起上战场也是起反作用,赵国人看到白起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他,生怕他来个第二次坑杀屠城,所以拼尽全力也会抵抗到底。白起的存在无疑会给敌国更大的斗志,秦王最终选择除掉他。白起的死非其罪乃君之过,如历史上的诸多功臣如商鞅、韩信、岳飞等,他最终没能像张良、陈平那样跳出“兔死狗烹”的历史怪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