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董其昌《临十七帖》卷,墨迹碑刻两个版本对照着看
明董其昌《临十七帖》卷《临十七帖》本卷未署年款,研究者指出应为《余清斋法帖》汇刻《十七帖》的临本,时间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之后,可据以理解明代末期《十七帖》流行的时代背景,以及董氏临古与考据并重的书学态度。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江苏华亭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善书画,富收藏,尤精鉴赏。
明 董其昌临《十七帖》台北故宫此次还展出了旧拓王羲之的《十七帖》,两贴也可参照观看。《十七帖》为书圣王羲之晚年致友人信札之集成,因第一札起首写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迹见于唐代,今已佚失不传,后人多借传世的临、摹、刻本及文献著录来勾勒原帖范式。全篇书体概以草书为主,用笔流畅,线条遒劲有力,姿态匀称优美,宋人黄伯思誉为“书中龙也”。
旧拓王羲之《十七帖》册《十七帖》传世刻本众多,大致可分成“馆本”和“贺监本”两种。宋拓馆本《十七帖》集录二十九札,末尾有一“敕”字,故又称“敕字本”,著名者如日本三井高坚氏(1867-1945)听冰阁旧藏的“三井本”。书圣王羲之(303-361)尺牍的书法亦借此流传千古。台北故宫所藏旧拓《十七帖》属于“馆本”,刻拓精良,然仅存二十六札,缺十七行。末开钤有贾似道“悦生”葫芦印,“僧权”二字完好,研判与明代《郁冈斋帖》所收的《十七帖》关系密切,清人郭尚先泥金题跋更指出其为祖本。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