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泄泻,却让中西医都束手无策?是...
一个简单的泄泻,却让中西医都束手无策?是病人隐瞒病情,是迁延日久,还是医生不会看病?
有一个病人,就是一个简单的泄泻,时间也不长,就7个月后,但是却难住了很多西医和中医大夫,为什么这么说?
开始的时候,看西医,说是肠功能紊乱,西药吃了几天好转了,但一停药就复发。于是看中医,看了好几个,理中汤、资生丸、大安丸合方加减、痛泻要方,等都用了,也是服药时有效,而停药即发。
这是啥问题?一个简单的泄泻,就这么难吗?
短短几个月时间,病人体重减轻了15kg,最后找到我,我看他脉迟细,舌质红,舌苔黄。开方:
乌梅,北细辛,肉桂,人参,炮附子,干姜,黄连,黄柏,当归,生麦芽,生山药,淫羊藿。
复诊的时候,他说,“我大便接近成形,排便次数减至一天2次。”
疗效之速,令我始料不及,击鼓再进,上方加白术,然后他就没有再来,过了2个月,他打电话说,“我已经停药20多天了,纳食正常,大便每日1次,滋润成形,便后无不适感,精神转好,体重也渐渐开始增加了。”
这个病人,到底是什么问题?既然不是隐瞒病情,也不是迁延日久,那为何之前的中西医都束手无策?
我想,造成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如拘囿于肠功能紊乱之诊断,刻板于“泻必因湿”的认识,停留于见症治症的层面,混淆了泄泻与痢疾之区别等,而着眼温补,专事固涩,恐怕为其主要原因。
那么,这个病人,到底是啥问题?
很简单,就是一个‘土虚木旺、寒热错杂’的结果。
这个病人,食伤其胃于前,胃病及脾于后,脾虚而成泄泻,于再后的演变规律成立的话,那么,其泻之既成,治不如法,再拖延成了慢性泄泻,则是其病程演进的必然结果。
这时病情已非寒热虚实,之某种单纯情况可统,病位已非脾胃肝肠某个单一脏腑受伤。其治疗,消之益伤其气,补之必恋其邪。
泄泻,虽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九类治法,而竟无一法适宜,但是他的粪检,并没有痢疾的表现,泄泻的诊断无疑。
而便后肛热,则为有热之征,久泄又是脾胃虚寒,虚寒而夹热,当属寒热错杂证;阵泻清水,为上虚木乘之候,木者,厥阴肝经也,而《伤寒论》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正是寒热并用,且方后明确写到“又主久利”,所以我才选用了它作为一个主方。
最后再简单说说,是不是因为大夫不会看病?
上面说过,其原因要么是拘泥,要么是刻板,要么是停留于见症治症、混淆概念等等,总结起来就两个原因,要么是缺乏整体观念,要么是忽略辩证论治。
而这两点,是每一个中医,应该具备的基础素养,如果做好了这两点,这么简单一个泄泻,不至于到这样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