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随卞写——让写作关联阅读,学习表达有意义

教学启示备忘录

利用学生在单元习作任务的情感体验,启发写作的学习情绪,无论是畏难或是喜欢,都可以成为学习写作的内在驱动。语文教师善于捕捉这种情绪,指向学习写作的参与兴趣,减轻写作心理负担,以寻找表达的意义为主目标,生成一次学习表达的读写之旅。

在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中,孩子们用看、摸、闻等感觉记录对植物的观察了解,展开对观察的联想,与植物成为朋友。整理目前所在的农村一线班级习作学情,看到有的孩子写这样的习作,部分存在记录条理不清晰,学习困难的孩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足;有的只是记录植物的观察了解,表述内容虽清晰而忘记了“朋友”的意义;有的展开了联想,甚至用修辞作了描述,看似有文采,依旧缺少了一种写作的味道……

观察整体写作的过程和结果,始终有一种不尽写意的体会。除了记录春天的生机勃勃,植物的生命力,“朋友”的意义又在哪里?反复反思,我开始觉得问题在于孩子对植物朋友的描写,缺少了朋友应有的“温暖”。朋友是情意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植物和孩子之间有怎样的交谊深厚?

直接要求孩子写出一种植物中有朋友的温暖和情谊,自然不是学习写作之法,不可取孩子也不能理解,尤其是农村阅读量较少的孩子。这个时候,得给孩子几个示例观察,让孩子看到植物与人成为朋友怎么才有温暖可言,是怎样的文字让这种温暖体现出来的。

关联课内阅读

无论是沙“暖”睡鸳鸯,还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再或是梅子黄时日日晴,作者对景物的观察,流露出一股情感上的温暖,是的那就是喜欢大自然;春日里的燕子活泼可爱,作者观察着为春光平添生趣的燕子,无论是斜飞横掠还是休憩,在融入烂漫无比的春天中表达对燕子的喜爱,所流露的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暖暖情感;这满池的荷花多么美丽,作者都把自己想象成了荷花,作者一定与荷花成为了朋友,只有热爱自然的人才喜欢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汪曾祺就更加愿意与大自然交朋友了,只不过他的朋友是动物,和植物的写法如出一辙。如果能够用上幽默的语言就更合适了,也许编者有希望孩子能够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去表达对自然的喜欢,对植物朋友的喜爱。有了这份温暖,植物朋友的存在就有了意义。

这么看来,如果成为了朋友,无论是什么植物,暖心才是朋友的意义。课文里是这么说的,语文老师教写作可以指向性解读这样的例子,加以写作为目的性的利用。

课外阅读是不是这样的技巧呢?

关联课外阅读

《本草纲目》写的是植物的药理作用,不过古人在植物中的情感丰富多彩。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再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植物一直都是诗文最要好的朋友。

书也不例外,茅盾《白杨礼赞》,许地山《落花生》,赵丽宏《风与芦苇》……,孩子们写我的植物朋友前,应当读一读这些文章。当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教师选择代表性的章节,段落,有目的性地提供孩子阅读。

教学我的植物朋友是直接教开头、中间、结尾的写法,提供好词好句以使用,批改时指出某句话可以用某种修辞的方式来说,还是建立一个读写示范的体系,让孩子先读明白,在自己的感悟中写自己的朋友?

这个时候,课外阅读对孩子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余琴老师谈到统编教材植入了“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等栏目,是要利用好课外阅读指导资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我认为借助习作编排要求,挖掘在写作中的阅读关联,进行写作目的的系统性阅读,并加以方法的指导,打通读写之间的通道,解决读写之间的障碍,让学生在系统阅读中了解写法,在情感过程中形成素养,在方法感悟中积累语言能力,这样进行的文学熏陶要比简单的无目的的大量阅读要有作用,目的性也更强。

尝试建立统编单元习作主题的阅读书目系统,让孩子围绕写作目标参入系统性阅读活动,这也是提升农村一线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联生活阅历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但是离开了阅读,丰富多彩的生活只能是日常生活。因为孩子没有学习到合适的语言去描述所见所闻,所感也变得枯燥,没有天生会运用文字的孩子,它一定是个积累到运用的过程。加入了围绕写作任务的系统阅读,解决孩子读写转换障碍,(经过这些年的读写转换障碍解决研究,如果这个障碍用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帮助孩子自我理解表达的意义,在大量阅读中呈现写作的学习过程,让表达有意义,有温暖,读写之间的关联少不了。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