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四重奏到底有什么好听的?

弦乐四重奏到底有什么好听的?

撰文 / 邱怀瑜


文章开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弦乐四重奏《云雀》。

“这就是弦乐四重奏吗?说真的,我完全不知道要听什么。”我经常遇见这样不屑的说法。实际上在古典音乐爱好者中,着迷于弦乐四重奏的人或许不到10%,不必诧异,这是一个事实。

多数人跟年少时的我一样,打开音乐会节目册,首先就是关注气派而又华丽的交响曲或协奏曲。它们音响饱满、音色多样,就像满汉全席一样丰盛。所以每次我的朋友跟我说:“XX四重奏要来了!”我的内心就充满了疑惑:“难道是音乐会进入淡季了吗?就没有其他选择了吗?怎么会想到要去请弦乐四重奏组来呢?”

不过,对一些资深乐迷来说,聆听弦乐四重奏的过程饶富趣味,每亲临现场一次,就增添了许多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对于迷失在四重奏这块丝滑的弦乐绒布之间的人来说(比如我),对于这种音乐形式的困惑是真实存在的。

据说在1870年代以后,也就是贝多芬写完了他那伟大的十六首弦乐四重奏曲以后,欧洲地区仍在不懈地写作弦乐四重奏的作曲家已经屈指可数。不过,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矇蒙懂懂的我经历了大学的作曲主修课后,也渐渐迷恋起这个小编制演奏的可人之处,或许我的这个变化对你踏入这个未知的境界有启发。

我们就来聊聊“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尽管任何四把弦乐器的演奏组合都能被称为“弦乐四重奏”,但在专业音乐术语中,“弦乐四重奏”专属于“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的编制。

弦乐四重奏通常有以下特点:

1、绝对不会有指挥;

2、四个演奏家通常是这样的关系:师生、同学、校友、共事于某家大型乐团或音乐院校的同事,或干脆就是一家人;

3、每个乐器都独当一面,有点像演奏协奏曲时在乐团前方最亮眼的那位;

4、第一乐章通常是奏鸣曲式,和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一样;

看起来弦乐四重奏似乎也没这么单调无趣,它是迷你版的大型音乐表现形式。有很多人对轰轰烈烈的大编制演奏趋之若鹜,如果能把四重奏看作是一种“缩小版”,也许就不会对室内乐裹足不前了。

那为什么一定是这四样乐器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组成四重奏的三件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外型。

小提琴最小,而中提琴的外型跟小提琴完全一样,只是体积比小提琴大了约15%,弓也比小提琴的略长、略重,空弦音比小提琴低五度、比大提琴高八度,因为体积比小提琴大,音色较小提琴温和柔美。大提琴体积就更大了,是小提琴的约三倍,因此可以产生丰富的共鸣,音色变化也更丰富,适合用来表达各种情感。

小提琴

试着打开你脑海中的音域光谱,小、中、大提琴就像法码一样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是各一把琴组成的弦乐三重奏,听起来轻盈而纤细,高音声部显得略微单薄,而当整体音域的平衡偏向中低音时,孤军奋战的小提琴在表现力度及旋律线的刻画方面,就难免力不从心,更别说我们再增加一把倍大提琴了,会觉得音响整体的完全翘曲颠覆。

中提琴

因此,我们要为琴身轻巧的小提琴加上一个搭挡——第二小提琴,使高音域在旋律、层次及力度的表现上有加倍的丰富度,搭配中、大提琴,音色将变得甜美而有浑厚内蕴,更能相互烘托出平衡、饱满而完美的声响。

大提琴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弦乐四重奏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为什么作曲家要写大量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呢?这个问题可能一位主修作曲的科班生也没有想过。一个作曲系学生的期末考试,未必一定要写木管五重奏、钢琴三重奏作品,但指定的考题中似乎都少不了“弦乐四重奏”这个编制。

“弦乐四重奏”可以说是精致版的大型音乐语汇集,是作曲家磨练技法相当好的磨刀石。据说,作曲家真正的音乐能力可以通过他如何编写弦乐四重奏作品来判断。原因也不难猜测,在写作大阵容的交响曲时,以和声、氛围及旋律来支撑整部乐曲内在变化的主要角色就是弦乐器,你能想像没有弦乐器的《田园》交响曲吗?写好弦乐部分,是一个作曲家的基本功。

视频:弦乐四重奏《乘着歌声的翅膀》

回过头来说,作曲家在写作弦乐四重奏时,又会有哪些思考呢?我们在聆听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作曲者必须思考有四位演奏家,而非单一独奏家。从外观显而易见的,虽然三种乐器来自同一个家族,但他们都各有特点,例如:他们对强度的反应不同,一个”forte”(表示强的记号)写在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乐谱上,会得到截然不同的声量。曲谱的语法,包含起奏、维持音及残响衰减的速度等,都会因为琴弦的粗细与长度、规格、及琴颈的受压区块、弓弦的尺寸与压力等,而有相当大的差异。

就拿温暖的中央C来说吧,它在这三把弦乐器上就会拉出不同的音色共鸣:在小提琴上听起来会有些扎人的沙沙声,在中提琴上却能够有非常舒服柔顺,如天鹅绒质地的音色,而且不管你多用力地对弦施压,都能有不错的声响。但在大提琴上,中央C听起来就有种凄美、纤细中带些焦虑的声音,呈现了相当不同的情感状态。因此,把想要强调的旋律设定在能凸显其特色的音域中,或是把想隐藏的心思藏匿在乐器声响的晦暗处,就是作曲家能够千般万般把味的地方。

2、接下来就是四个不同“人格”的乐器如何搭配的问题了。先说“同质性”很强的两把小提琴吧,他们绝非只是主奏与辅奏的关系,虽然都是小提琴,但毕竟仍是“两把不同的”小提琴,这是作曲家们常“玩”出不同层次的重头戏之一。利用旋律的重叠、此起彼落的对话、在快速乐段的相互抛接等,都增添了音乐的色彩和作曲家编排的技巧。

在四重奏中,也并不总是第一小提琴做主奏,在海顿的“皇帝”弦乐四重奏(作品76)第二乐章的第一段变奏中,就是由第二小提琴演奏主旋律的,而第一小提琴以“旋律式”的和声对位作彼此呼应。

视频:海顿的”皇帝“四重奏

3、有时候主旋律会被安排在中提琴身上,千万不要以为中提琴只能承担长音和声,经过巧妙的安排,中提琴的主奏所展现的戏剧效果及美感常常更令人为之倾倒。此时的小提琴常以空灵飘渺、如梦似幻的纤细高音来点缀,呈现出的音乐情景,在不同的弦乐四重奏组合中各有千秋。同理,还可试想一下由大提琴来担任主奏时的另一番景色。

无怪乎资深乐迷对这样编制演奏会达到痴迷和如数家珍的程度,因为这并非只是我们想象的单调的“弦乐合奏”而已,是一种极其细致并变幻莫测、风情万种的音乐形式。

视频:弦乐四重奏的传世名曲D大调《卡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