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胀诊治精粹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胀闷,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见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古人对本病早有较深的认识,如《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咳喘。”《丹溪心法》:“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肺胀相当于西医诊断的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并发肺气肿、肺心病等。
【病因病机】
1.久病肺虚 因慢性肺系疾病,发久咳、久哮、久喘、肺痨等,日久不愈,痰浊阻肺,肺气郁滞,久之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而成肺胀。
2.感受外邪 多为六淫外邪反复乘虚侵袭肺脏,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咳喘,病情日益加重而成本病。
3.痰瘀互结 肺病反复,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不畅,积而为瘀,痰瘀互结,滞留心肺而成肺胀。
4.年老体弱 因年高体弱,下元亏虚,致肾气无根,逆而上冲,下虚上盛,使肺气胀满发为本病。
本病的病机可归纳为:久病肺虚,复感外邪,日久痰瘀互结,肺气闭郁而发病。
本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痰浊水饮与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本病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病的病位首先在肺,继而影响脾、肾,后期累及于心。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主症:胸部胀闷,憋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多长,反复发作,晚期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
(3)有慢性肺疾病史,多为老人,常因感邪发病。
2.鉴别诊断
(1)哮病:哮病是反复发作性的一个独立病证,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肺胀是由多种肺系病证日久渐积而成,多以咳、喘、肿并见,咳喘虽经治疗缓解,但气短不能续,胸中胀满而持续存在。
(2)喘病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经治疗后喘促缓减;肺胀多以咳、喘、肿并见,咳喘虽经治疗缓解,但气短不能续,胸中胀满而持续存在有所不同。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肺胀属标实本虚;标实有感邪痰浊、瘀血等;本虚有平时体虚、正气虚衰、脏腑虚损等。
(2)辨脏腑阴阳:肺胀早期具有气虚、气阴两虚表现,病位在肺、脾、肾;后期多见气虚及阳虚或阴阳两虚,表现病位以肺、肾、心为主。
(3)辨兼挟:如患者心悸、气短、面浮为挟水饮;挟痰浊者,兼见痰黏难咳;挟气滞者,胸中膨胀满闷感;挟瘀血者,兼见面色晦暗、唇舌俱紫、手足青黑。
治疗要点 以扶正祛邪,随症施治为治疗原则。
(一)外寒内饮
1.临床表现 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面色青黯;恶寒、周身酸楚,口干不欲饮;舌体胖大、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2.治疗原则 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3.代表处方 小青龙汤:生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白芍、法半夏、生甘草各10克,细辛6克。
4.加减应用
(1)表寒不显者用射干麻黄汤。
(2)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3)痰多胸满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10克,泻肺祛痰。
(二)痰热郁肺
1.临床表现 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痰黄黏稠难咳;发热不恶寒,尿黄,便干,口干渴;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2.治疗原则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3.代表处方 越婢加半夏汤:石膏20克(先煎),蜜麻黄、生甘草、法半夏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4.加减应用
(1)痰热内盛,痰黏稠难咳出者加鱼腥草、瓜蒌各20克,黄芩、桑白皮、浙贝母各10克,以清热化痰理肺。
(2)痰鸣喘息,不得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各10克,泻肺平喘。
(3)便秘腹胀加生大黄10克(后下);口干渴、舌燥者加花粉、玉竹各20克,知母10克。
(4)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芦根各20克,知母10克,以生津润肺。
(5)阴伤而痰量已少者,加沙参、麦冬各20克,以养阴。
(三)痰瘀阻肺
1.临床表现 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样,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2.治疗原则 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3.代表处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10克,大枣6枚。桂枝茯苓丸:茯苓20克,桂枝、丹皮、桃仁、赤芍各10克。
4.加减应用
(1)痰多者加三子养亲汤。
(2)便秘者加大黄(后下)、厚朴各10克,通腑除壅。
(四)痰蒙神窍
1.临床表现 意识朦胧,谵妄,胸闷胀,烦躁不安,肢体搐动,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或紫暗,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2.治疗原则 涤痰、开窍、熄风。
3.代表处方 涤痰汤。
4.加减应用
(1)可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然后再煎服涤痰汤。
(2)若身热,痰黄稠,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天竺黄、竹沥各10克,清热化痰。
(3)便秘腹胀者合用凉膈散,以泻热通便。
(4)肝风内动者加钩藤20克,全蝎5克,羚羊角3克,以平肝熄风。
(5)热伤血络者,加水牛角30克(先煎)、白茅根20克,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黄各10克,以清热凉血止血。
(6)唇甲紫暗者,加丹参、桃仁各10克,红花9克,以活血通脉。
(五)肺肾气虚
1.临床表现 胸满气短,咳声低怯,动则喘甚,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紫暗,苔白润,脉沉细或结代。
2.治疗原则 补肺益气,降气平喘。
3.代表处方 补肺汤合参蛤散。补肺汤:人参、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各10克,黄芪20克。
4.加减应用
(1)若兼有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各10克,丹参20克,以活血化瘀。
(2)若肺虚有寒怕冷者,舌质淡加桂枝10克,细辛6克,温阳散寒。
(3)阴虚有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各20克,知母10克,养阴清热。
(4)若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加黑锡丹或蛤蚧散补肾纳气,回阳固脱。
(六)阳虚水泛
1.临床表现 面浮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咳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2.治疗原则 温阳、化饮、利水。
3.代表处方 真武汤加五苓散。真武汤:茯苓、白芍各20克,制附子(先煎)、白术各10克,生姜3片。五苓散:猪苓、茯苓各20克,泽泻、白术、桂枝各10克。
4.加减应用
(1)因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者,加沉香5克(后下),黑丑3克,葶苈子10克,以行气逐水。
(2)四肢浮肿甚者,加大腹皮20克,车前草20克,以加强利水。
(3)若心悸、唇舌瘀暗者,加泽兰10克,红花9克,以活血化瘀。
(4)若喘促、汗出、脉虚弱而数者,加人参10克,蛤蚧6克,五味子10克,以益气固脱。
【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1)杏仁、胡桃仁各60克,共研为细末,加蜂蜜少许调服,1次3克,每日3次,适用于肺肾气虚之肺胀。
(2)紫河车焙干研末调服,1次3克,每日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肺胀。
(3)炙麻黄12克,葶苈子、桑白皮、苏子各15克,白芥子、陈皮各6克。每日1剂煎服,适用于咳嗽喘促之气胀。
2.针灸疗法
(1)可选肺俞、气海、肾俞、太渊、太溪等穴,针用补法,适用于肺肾气虚之肺胀。
(2)选肺俞、尺泽、丰隆、天突、定喘等穴,针用泻法,适用于痰热咳喘之肺胀。
(3)选肾俞、脾俞、命门、大椎、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肺胀。
3.饮食疗法
(1)粳米50克、冰糖适量煮成稀粥时,取贝母粉10克,调入粥中,用文火稍煮片刻,每日分早晚温服,适用于肺肾气虚之肺胀。
(2)川贝6克打碎、玉竹15克、冰糖适量,加水适量炖服,每天2次,适用于肺肾阴虚之肺胀。
(3)当归、生姜各10克,陈皮5克,羊肉100克,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同煮至烂熟,加食盐少许,每天服食1次,连服5~7天,适用于痰瘀阻肺之肺胀。
【预防调摄】
1.及时治疗肺部疾病,阻断病程发展。
2.慎起居,适寒温,尤以预防感冒为重。
3.调节饮食,忌油腻生冷、辛辣,戒烟酒。
4.节制房事,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