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高凯:编辑家张书绅之死

九百年之祭

——编辑家张书绅之死

高凯 | 文

  阝               勹

                              廴              匚

许多人一直在打听的那个人已经悄悄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丁酉年,是西部诗歌高地甘肃的一个灾年。先是诗人、原《飞天》编辑李老乡7月在天津驾鹤西去,然后是编辑家、《飞天》原副主编张书绅8月在兰州不辞而别;李老乡还和大家打了一个招呼,举行了一个体面的告别仪式,而张书绅竟然一声不吭地走了。为了李老乡,我刚刚写下万余字的《丁酉苍茫》;因为张书绅,我又置身于一片铺天盖地的苍茫。

西部,不,是大西北,一连失去两个诗歌宝贝,诗歌界一时为之疼痛不已。远在云南的诗人于坚,对张书绅的去世尤为伤怀,及至看了我这篇祭文的初稿之后,在我的邮箱里留下了一句令人悲怆的追问:“这个时代还有编辑吗?”

编辑当然还是有的,但像张书绅这样曾经被广大青年诗人爱戴的“老黄牛”编辑已经很少很少了。 “一代名编”张书绅,这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意并主持《飞天》“大学生诗苑”专栏,从而引领了新时期中国大学生诗潮的虔心耕耘者,无疑是中国诗歌一个不变和不死的良心。

张书绅殁的消息,我们是在其殁后十几天才知道的。8月28日晚,我和马步升、叶舟、牛庆国等几个人在兰州农民巷一个酒店接待武汉的刘醒龙、广州的朱燕玲和武威的李学辉。席间,叶舟接到一个电话,说着说着叶舟突然异常愤怒,令一桌人不知究竟甚是疑惑,尤其是他冲着对方的一句 “你怎么现在才告诉我” 的厉声质问,让人有一种不祥之感。接听完电话后,叶舟先是让大家猜猜是谁的电话,见大家一片茫然,才说是张书绅的儿子,打电话要给他送一本《张书绅诗文纪念集》。停顿了片刻,叶舟神色黯然地告诉大家:张书绅十几天前就走了,其儿子说,之所以没有告诉大家,是因为张书绅立有遗嘱:丧事从简。

翌日酒醒之后,我想起了甩手而去的张书绅。我想,斯人虽然不辞而别,但我们这些活着而又同城的人不应该漠然处之,甚至息声。而且,他的人生已经不属于他一个人,拥戴其精神的人都有权知道他的去向。而此刻,我必须先在自己心灵的原野上点燃一堆篝火,让人们为一个孤独的人而聚拢在一起,进而看见他并让他看见。所以,一种诗人的良心促使我用一个简短的手机短信把张书绅的死讯发了出去。果不然,不要说兰州城外,兰州城里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消息,一些人甚至不相信。从“大学生诗苑”走出来的诗人、已退休多年的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彭金山,两天后还打来电话试探地问我:张老师的死是真的吗?

怎么会不是真的呢!第一个回信表示哀悼的是从《飞天》飞上诗坛的云南诗人于坚,他先是发了一个只有一句的悼词“一个伟大的编辑去世了”,十几分钟后他又发来一首即兴创作的悼诗《悼我的编辑张书绅》,并嘱咐我转发。

于坚的悼诗如下:

一个伟大的编辑去世了

那些书还在印

那些苍白的书

他永远坐在那些无名手稿之间

戴眼镜的人  逆来顺受

他看不见世界

他只看得见石头和陶罐

1983年我心怀光明

走出大学

朝着一个春天的邮箱

编辑张书绅住在兰州

兰花之州

荒原环绕

2917年8月28日

多么悲壮的悼诗,一腔真情,一片肃穆,有“兰花之州,荒原环绕”之气概。于坚发短信要加我微信,因为我一直拒绝网络闹市,没有微信一类的自媒体,只好让妻子加了他的微信,将其传播了出去。害怕妻子的微信圈不够广泛,我又通过手机短信发给了一些诗坛中人。一个一辈子默默无闻的人,我们不能让他死得也默默无闻。

其实,知道大限已到,张书绅早就做好了走的准备。大约在三个月之前,张书绅的妻子张粉兰在单位找到我,说张书绅出了一本书,让我替他送给单位的一些人。张粉兰来时就带着一捆书,书名是《张书绅诗文纪念集》,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张书绅要送的书都没有签名,但有一个手写的赠书单,都是曾经或正在甘肃省文联机关工作的人,共51位。书的体式很庞杂,收录了张书绅的杂忆散记6篇、日记10篇、新诗100首、五言诗300首、诗歌评述18篇和别人写他的文章8篇,以及他在《飞天》主持“大学生诗苑”专栏时的读者和作者来信若干。这是张书绅一生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著作,在其生命的最后行世,自然十分珍贵。

很明显,张书绅想通过这本书安排后事,说一些想说的话,留下一些想留下的东西。在书中《“大学生诗苑”印象——读者来信摘抄》一节之前,单独收录了张书绅2014年10月17日写下的一句话:“现在考虑,这篇东西似乎可以与读者见面了。三十年了,还忌讳什么?”

这最后一句“三十年了,还忌讳什么呢”,应该是其最初整理这些读者来信时的心绪,作者将其收在书里,无疑也是张书绅编这本书的用意。

作为一个从合水走出来的文人,张书绅把送书的任务交给我这个合水人,可见还没有忘记我这个小老乡。被其信任,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幸福。所以,我不敢怠慢,立即叮咛办公室的小席,尽快按照那个赠书单把书送到每个人手里。同时,我把属于自己的那本也顺手拿回了家,放在床头抽空认真地翻了起来。一般来说,凡是被我放在床头上的书,可能就是我的最爱。

《张书绅诗文纪念集》是张书绅提前发出的一个讣告。作为一个活着的大编辑,张书绅焉能不知道“纪念集”三个字的含义?所以,他不是老糊涂了,而是有意为之。接到送书的差事不久,《飞天》原主编李云鹏从海南回兰,作为一个从《飞天》飞出来的诗作者和一个后来又在《飞天》工作过一段时间的编辑,我想借机请张书绅、何来等几位《飞天》的老师和现任《飞天》主编马青山坐坐。但是,邀请张书绅时,我打的是张书绅的电话,接电话的却是他的老伴张粉兰。一听我请张老师吃饭,夫人当即连连推辞,说吃饭就算了吃饭就算了。我有些不甘心,又郑重申明了两个理由:一是很久不见张老师了,想见见;二是给张老师说说送书的情况。但是,夫人最后还是婉拒了我的邀请,使我很没有面子。我想,这既是老伴的意思,也是张书绅的态度。事后我才知道,张书绅的手机一直是老伴拿着,以阻挡外界的打扰。其实,事前马青山就说,张书绅肯定请不动,他退休以后谁也不见,很少出来应酬。有一次,《飞天》的一个副主编走到他家楼下打电话请他都没有把他请下来。一听这一情况,我就释然了,对于一个住在没有电梯的七层楼上的老人,让其上下楼对其是一种无情的折磨。我看过收在《张书绅诗文纪念集》中汶川地震时作者的几篇日记,感到当时的张书绅犹在绝壁上死里逃生那样惊险和狼狈。如此,那天我们聚会时张书绅没有来。饭前,我给李云鹏带了张书绅送他的《张书绅诗文纪念集》。李云鹏翻了翻书幽幽地说,这个书名好像不对劲呀!似乎是马青山接过了话头:这恐怕是张老师有意起的一个书名。的确,随后我也在《张书绅诗文纪念集》中找到了依据:“四年前,我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住院两次,微创手术一次。眼下,尚存十一种病,早停止一切社会活动,在家服药养病……”从书中看,其所说的“四年前”,应该是2010年3月心肌梗死搭支架,那一次差点要了他的命。

张书绅是2017年8月14日晚9时50分在家里去世的。也就是说,他在生命的最后给了这个世界一个形单影只的背影。29日上午发完短信之后,我给张老师的老伴张粉兰打了一个电话,尽管她也是老师辈,但我还是责备了她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们张老师的死。说句实话,在这件事上,我和叶舟一样生气。对此,张粉兰的解释是,那天太急了,没有来得及告诉大家。这当然是托词,人殁最少要停三天呢,哪能没有时间通知一个人?然后,我又说如果方便,我去看看她,听她似乎不愿意,我只好在电话中询问了一些情况。她说,那天中午,张老师下床后坐在沙发上吃了一小碗揪面片,下午突然满头大汗,到了晚上人就不行了。死因疑是心脏衰竭。放下电话一会儿,她又打来电话说,张老师虽然两年没有下楼了,但每天都要下床活动一个小时左右,除了喝喝水,看看书,就是写诗;他说他的旧体诗有300首,但新诗只有100首,他要写够300首新诗,然后再在原来的出版社出一本《张书绅新诗选》。张粉兰最后问我这个书名行不行,我说好着哩,既然是张老师的意思,就叫这个书名吧。她说张老师已经写够了300首新诗,都在孙子的电脑里存着,整理好了就想办法印出来。

原来,多年卧病在床的张书绅还做着一个诗人梦——张书绅新诗300首,他想凑够唐诗300首的篇数呀,多么美好而又可爱的一个梦想!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后,张书绅因为大量吞食活血药,歪打正着,居然遏止住了十几年前的眼疾,使他有了读书、看报和写信的能力。于是,他闭门不出,为了最初的爱好——写诗,谢绝了一切骚扰。不,从此是时刻防备着人世间的一切惊骇。我虽然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张书绅,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命运多舛而老实厚道的张书绅,退休以后就像一只因为害怕凶猛的人类而把自己掩藏起来的可爱的小老鼠!这一悲催的臆猜,有其《张书绅诗文纪念集》里一首题为《境遇》的五言诗为证。诗曰:“明黑识天理,炎凉观世态。耻做逢迎客,境宭求安泰。”

张书绅的确有一个“丧事从简”的遗嘱。静心读《张书绅诗文纪念集》时,我发现其中有几首与死亡有关的诗。比如,一首题为《立嘱》的五言诗,诗前先是一个简短的题记“总有一天,我要辞别这个世界。这里,我有必要立下我的嘱咐”,然后就是下面两节诗:

不要设灵堂,莫开追悼会。

更莫致悼词,骨灰收入匦。

骨灰与衣服,装入一棺木。

埋入大湾坟,永远事父母。

初读这首诗时,我认为它只是一首关于死亡的诗而已,没有想到它是诗人的遗嘱。再次给张粉兰打电话后才知道,诗中的“大湾坟”在六盘山下的隆德县,是张书绅的老坟所在地。步入暮色之后,张书绅对其已经是魂牵梦绕。为了回到那里,张书绅还在诗中“死过”一次呢,如其五言诗《终将行》云:

遁入色空庵,甩脱名利绳。魂飞三界外,身投炉火中。

享年83岁的张书绅生于1935年7月9日。其祖籍是甘肃省天水地区甘谷县,生于甘肃省平凉地区隆德县,但因后来隆德县划给了宁夏固原地区,他的籍贯就由甘肃平凉变成了宁夏隆德。在我来看,他自己改的这个籍贯是有问题的,因为国家把隆德划给了宁夏,并没有把当时已经在甘肃工作的张书绅也划给宁夏;而且,他张书绅出生在前,国家划走隆德在后。其中的道理张书绅肯定是知道的,至于他后来为什么把籍贯写成了宁夏隆德,我分析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他在甘肃合水经受了人生最大的磨难,那里是他的断魂落魄之地,他可能不愿再做甘肃人。不过,作为一个甘肃合水人,我肯定坚持认为张书绅是甘肃人,因为他参加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合水一中等单位吃苦受难,而我家就在合水一中围墙后面不到一千米的地方。况且,我以后还先后在合水一中上学、教书。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飞天》“大学生诗苑”红遍诗坛之后,我甚是以张书绅老师为荣,如果有人说起他,我就会自豪地说,张书绅是我们合水人。在他殁后的今天,我更不情愿将其拒之于甘肃之外,他的文学之路将像从前一样永远在陇东黄土高原上延伸,他所缔造的诗歌大业永远根植于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而且,张书绅还是合水一中文学创作的先驱。上世纪60年代前期,张书绅被安排在合水一中的前身合水中学教书之后,就开始在《诗刊》、《人民文学》和《解放军文艺》等刊物上发表诗歌。而1965年,他还出席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自张书绅始,因为一种文学精神的引领,加之其身后几位教师同行尤其是我们那几届语文老师如赵鸿藻、狄植棠、姚生奇、王彩丽和郭晓霞等人的接力呵护,从合水一中毕业后从事业余或专业文学创作的人,早前出了高戈、高仲选等诗人,后来有马步升、高凯、马野(马启昕)、杨漪等作家、诗人,大家彼此影响、相互激励,渐成一番气候,分别在省内或更大的范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在我们之后又有一些新生力量呼之欲出,势头令人欣喜。而在最近几年,先后随着马野担任庆阳市作协主席、马步升担任省作协主席和我担任省文学院院长兼省作协副主席之后,更是引起当地社会的关注,一些界内人还将这一景象称之为“合水现象”。但外面的人可能知道,我们都是合水一中前前后后的毕业生,而走在我们前面的领路人就是张书绅。此处,我无意标榜我们自己的优秀,而是借此追寻一位诗歌先贤的踪迹。如果说合水文学还值得一提的话,不矫饰地说张书绅就是当代合水文学之根。

从诗人身份来说,张书绅永远是我们合水人。作为一个合水后生,我企望通过此文,用诗歌的温度来融化曾经覆盖在张书绅身上那些人世间的苍凉,并代表那些有良知的故乡人弥补对他的历史亏欠。

张书绅应该得到于坚一个情义无限的悼词,于坚也应该给予张书绅一个情义无限的慰藉。在那个“于坚时代”,《飞天》可以说是那些后来支撑中国诗坛的大学生出身的诗人们的精神家园,堪称诗歌圣地。其缔造者张书绅因此有着一个很大的时代背景。在《张书绅诗文纪念集》里,作者收录了一篇姜红伟和张书绅的访谈,文中详细记录了《飞天》“大学生诗苑”自1981年2月创立至1991年10年期间经他的手先后编发过的诗作者名单,我不嫌麻烦地仔细数了一下,竟多达532人,还不知后面被等掉的有多少。其中,我看到了80年代以来中国诗坛或文坛的一些精英,诸如叶延滨、徐敬亚、潘洗尘、程光炜、沈奇、周伦佑、王家新、潞潞、苏童、程宝林、杨争光、陆健、张小波、王寅和伊沙等人物的名字。于坚当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书中甘肃诗人于进的一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大学生诗苑”创办8年时一个比较详细的统计:“'诗苑’满一百期,'诗苑之友’十辑,从四十万首自然来稿中沙里淘金,发诗二千三百余首,作者约一千一百人,涉及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五百多所高校……”这只是8年期间的一个统计,而张书绅主持了“大学生诗苑”十年哩!当然,这一千一百人的稿子,不一定都是张书绅一个人从40万首海量的来稿中筛选出来的,因为“大学生诗苑”是一块责任田,看稿、退稿、选稿、改稿、编目和联络都是张书绅一个人在负责,有一段时间因为稿子看不过来,编辑部曾经借调过一些作者帮助张书绅看稿子。不过,对于张书绅,这也是在培养诗人。

诗人叶延滨曾经深情地说:“我对甘肃有感情,首先是因为《飞天》杂志社有个“大学生诗苑”栏目。它对中国诗坛有过重要贡献,不少青年诗人都是从这里步入诗坛的,我上大学时就有幸在那里发过作品,并获过奖。”

遗憾的是,我在 “大学生诗苑”没有发过诗。那一年,东北诗人姜红伟采写《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时,因为涉及《飞天》“大学生诗苑”和后来的“诗苑之友”专栏,误认为我也是一个大学生出身的诗人,曾经打电话要采访我,但被我拒绝了。我给他解释说,那时候我还在田野上,不是一个大学生,没有资格在“大学生诗苑”发表诗作;他说后来上了大学也可以,我说那也不行,我很希望自己是一个从 “大学生诗苑”走出来的诗人,但我的确不是,那样的话连它的缔造者张书绅都不会答应。不过,我的“朦胧诗”处女作《鸟和树》(外一首)却是经张书绅推荐作为一块补白发在《飞天》1982年11月号。而且,因为这个处女作,才有了经李老乡和杨文林之手隔一期发在1983年1期《飞天》“塞声”专栏头条的那组《在田野上》。后来,这组诗还获得《飞天》文学奖,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我虽然无缘走进“大学生诗苑”,但因为《飞天》关心青年作者成长,第二年开办了一个诗歌函授学院,我有幸成了第一期学员,而我的辅导老师就是张书绅,并在“学院诗人”和“田野诗人”混杂的学员刊物《飞天青年诗报》上发过一大组诗。其间,张老师发在《飞天青年诗报》上的一些辅导性小文章,诸如《诗的技巧在哪里》、《从作者的角度看诗》、《选材要选优势题材》、《想细一点,写慢一点》和《你会投稿吗》等篇什,给我启发很大,使我获益匪浅。

那时候,让我嫉妒羡慕的是,我的中学同学、从合水一中考上大学的马启昕、杨漪二位诗人在“大学生诗苑”上发过诗。其中的马启昕,在兰州上大学时,因为在自己营造的诗歌乌托邦“独屋”里迷失自我,经过张书绅的一番精神“洗礼”之后,还写过一篇题为《从独屋走出之后——我的思想转变》的感恩文章,发在1987年2月26日《光明日报》的头版上。当时,我已经到了《陇东报》工作,除了编报就是看报,在《光明日报》上看到那篇文章时,很是为同学马启昕高兴。从这件事上,我知道马启昕竟然冲进了《飞天》“大学生诗苑”。杨漪虽然后来很少写诗,但却一直没有忘记“大学生诗苑”最初给予他的诗人礼遇,听说张老师的《张书绅诗文纪念集》是自费出版,就自掏腰包买了200本,送给了合水一中、庆阳市图书馆和陇东学院。让他感到十分遗憾的是,本想让张老师高兴一下,没想到张老师突然走了。杨漪为人实诚、做事低调,张老师殁后才说了这件事,否则我还不知道呢。

△ 30年前的校园诗人们——《飞天·大学生诗苑》作者群像(322人)

《飞天》是新时期中国大学生诗歌的摇篮。而“大学生诗苑”为《飞天》赢得了很大的声誉,以至于到了今天人们仍然念念不忘津津乐道。偏居于西北一隅的《飞天》,因为“大学生诗苑”,在当时大学生诗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一直高于一些国字头的诗歌刊物。评论家谢冕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给予高度的评价:“《飞天》开辟的'大学生诗苑’的出现是诗歌困厄期中一片令人愉悦的绿洲……”这一比喻不但准确而且形象。

“大学生诗苑”的成功,当然不是张书绅一个人的功劳,没有诗人、时任主编杨文林表态拍板决策和当时编辑部集体的勇气和智慧,只凭一个普通编辑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张书绅不是一个决策者,只是一个执行者,或者一个拓荒者。而且,《飞天》之所以有“大学生诗苑”,与《飞天》诗人当家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在杨文林之前,李季当过《飞天》主编,闻捷当过副主编;因为薪火相传,在杨文林之后,又有诗人主编李云鹏、副主编何来、张书绅,以及现在的主编马青山。因为这个传统,今天的《飞天》还在坚守着“大学生诗苑”阵地,初稿由郭晓琦遴选,马青山最后把关。但是,由于时代的巨变,校园诗歌精神缺失,“大学生诗苑”已经是风光不再。行文之中我和马青山电话聊了一会。他说,因为校园来稿日渐稀少,作品质量也不及社会上的作者作品,今天的“大学生诗苑”只是两月出一次。绝对理解,无米之炊,巧妇难为呀。此外,“大学生诗苑”当初在甘肃出现,与甘肃当时宽松的“诗歌思潮”也不无关系。良好的诗歌土壤和雨露形成了开放的诗歌氛围。就在“大学生诗苑”创办二周年之际,在张书绅发表谈为何办“大学生诗苑”《编诗:被遗漏的拾起》一文的1983年第一期《当代文艺思潮》上,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横空出世,从而引发了至今都在历史山谷里回响的新时期中国诗坛著名的“三个崛起论”。《飞天》和《当代文艺思潮》虽然是两班人马在经营,但不排除这两个同属于甘肃省文联的亲兄弟刊物,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同心协力的办刊精神,而这必然取决于那些敢于开拓、甘于奉献的有识之士。《当代文艺思潮》引爆的“崛起事件”和《飞天》的“大学生诗苑”,是甘肃诗坛对百年中国新诗的重要贡献。因为这一因素,甘肃诗坛的一些事物和人物,比如后来被扼杀的《当代文艺思潮》,比如永远的“大学生诗苑”和张书绅,必然会进入中国新诗的历史视野。当然,张书绅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飞天》里的那一群“飞天”们。这一观点,在今年陕西举行的两次百年中国新诗学术会议上我已经先后谈及。言而总之,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与事,抬高了甘肃乃至西部诗坛的海拔,使其永远成为甘肃诗歌高地的骄傲。甘肃为什么诗人多,恐怕与甘肃的这一诗歌土壤有关。

那么,《飞天》“大学生诗苑”何以能成为新时期中国新诗的前沿阵地?诗人沈奇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做了精准透彻的分析:“那时《诗刊》早已复刊,各省的文学期刊也大多已经正常运作,但总体上还非常保守,而且大多篇幅都给了刚刚恢复创作的中老年诗人,再就是诗歌编辑们之间的交换稿。乍暖还寒,民间自办诗报诗刊尚处于个别的'地火运行’阶段,大量的青年诗人及其写作,虽蓬勃欲出而不知何处安顿。此时,张书绅和他的'大学生诗苑’,无异于'指路的明灯’,一下子收摄了那个时代诗歌新生力量的聚焦点,成为一代诗歌青年的'精神家园’和'艺术高地’。”(摘自《张书绅诗文纪念集》)

不可否认,张书绅成就了新时期的“大学生诗苑”,而新时期的“大学生诗苑”也成就了诗歌淘金者张书绅。这是百年中国新诗给予二者的历史机遇。张书绅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仅是在最初对于中国新诗持有远见卓识,以及为之所做的开拓性、建设性的编辑工作,而且包括在一个纯文学的伟大时代,他做了一个勤劳而又纯净的文学编辑应该做的一切,他历经磨难而心志不移,他默默无闻而名扬天下,诗歌精神和文学理想皆可称道也。而且,在后来这个近物质而远精神的时代,这一点更加显现出它曾经的稀罕和伟大。如果说,今天的一些文学编辑面对张书绅时还能有一种羞耻感的话,那就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还有希望;如果说没有,那就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已经腐朽没落——文学将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张书绅可能是一面已经失落的文学的青铜宝镜,弥足珍贵。

从《张书绅诗文纪念集》中可以看到,诗人伊沙早在20多年前就给张书绅写过点赞文章。伊沙发在1996年5月号《阳关》杂志《大家的张老师》一文中这样写到:“80年代的大学生都是在对'朦胧诗’的模仿中写诗的,张老师和他的'大学生诗苑’为他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为'第三代——后朦胧’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张老师之于中国现代诗发展的重大贡献,能以一名普通编辑的身份,仅通过一份刊物六个页码的一个栏目,便做出如此重大贡献者,偌大诗坛,谁为第二?”张书绅究竟是怎么成就这一番诗歌淘金大业的呢,除了如前所述,这期《阳关》在刊发伊沙的文章时还配发了责任编辑林染的一个编者附言:“编者前些年亲睹的一幕至今萦绕脑海:一位谢顶的、微胖的长者,星期天伏在《飞天》办公桌上,一封封给作者们回信。那的确是一个星期天!他是张书绅。编者还知道,张书绅每天还把大量的诗稿装在挎包内带回家审处,一封封回信到深夜……” 伊沙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于坚在“大学生诗苑”的成长经历。因为站在大西北放眼瞭望全国大学生诗歌,《飞天》诗歌编辑张书绅几乎看瞎了眼睛。于坚在2000年《飞天》创刊五十周年特刊上《历史不能忘记》一文中说:“我从未见过《飞天》默默无闻的诗歌编辑张书绅先生,但我一直记得他。《飞天》在伟大的敦煌附近,那是一个神灵飞舞的地方。在我写作道路上,在那样的时代,遇到这样一位编辑,我以为有如神助。我听说他的眼睛不大好使了,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可以看见诗歌的人。”

于坚当然是一个被慧眼看见的诗人。心高气傲的于坚一直惦记着张书绅。2015年9月我在云南晋宁与他一起参加《大家》杂志举办的一个诗歌活动时,一见面他就很是急切地问张书绅的近况,给我讲述那些让他难以忘怀的纯美的诗歌往事。

早期,除了伊沙、于坚、沈奇和马启昕,专门给张书绅及其“大学生诗苑”写过文章的诗人还有陆健、王若冰、曹剑、丹若和于进等人,其情其义,已经在诗坛上汇集成一条诗话的溪流。而在张书绅的祭日里,或许在以后不流失的岁月里,关于他的文字可能会从许多诗人的心底喷涌而出。正如伊沙20年前所描述的那样:“一位普通的诗歌编辑,被如此众多的人长久地谈论着,这在今天应该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不仅如此,时至今日,许多成名的诗人都在打听当初“大学生诗苑”的编辑张书绅。

伊沙深情依旧。在这篇文章收尾之际,伊沙给我发来了写给张书绅的悼诗。我没有想到伊沙会给已逝的张老师再写一首诗。这位我亲眼看见头像被一个粉丝穿在体恤衫上的诗坛牛人,今年5月我宅在西安蝠斋时曾经给他发过一个希望一聚的短信,但其至今都没有给我一个字的回复,而却因为张书绅去世的一个群发短信回复了我一首尺幅巨大分量不轻的悼诗,看来还是他的张老师面子大。伊沙题为《诗人,请将我擦去——悼念张书绅先生》的悼诗,分8节,长达85行。作者在诗前还引了《汉书·司马迁传》中那句名言作题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伊沙的这首悼诗,对于本文不可或缺,虽然长了一点,但我还是想以分行的诗歌书写的方式引用于此,给悲伤的伊沙和于坚同样庄严的诗歌仪态: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每稿必复

在稿末

用铅笔

写下意见

以方便作者

用橡皮擦去

另投他处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像一位

免费授课的

家庭教师

帮我度过

最艰难的习作期

唯一一首的发表

有他改过的标题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宣告我诗的出道

1988年10月号《飞天》

《大学生诗苑》栏目

一半篇幅给了

《伊沙诗抄(10首)》

那是史上最隆重的

一次发表

将“诗抄”——这在当年

只有烈士才有的待遇

给了一位在校大学生的

口语诗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像真正得道的活佛

给诗歌的信众摸顶

摸过后来的朦胧后

摸过后来的第三代

摸过后来的后现代

摸过中国诗歌铁军

超过一大半的将帅兵马

他才是中国诗歌黄埔军

校的校长啊

偏居兰州

庙小神大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我曾怀着朝圣之心

想要拜见他

2002年我们一家人

到达兰州

就是想见他一面

同样蒙恩于他的

老友唐欣告知

先生几近失明

已经谢绝访客

我也只好放下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我想让他

为我骄傲

曾有其他

扶我上战马的人

对我的后来

颇有微词

大有意见

甚至引为耻辱

而他始终

未吐一字

不论夸还是骂

但我总觉得

他坐在黑暗中

用失明的双目

一直在看着我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在后来

又做了我做

编辑的老师

教会我奉献

而不索取

但是与之相比

我还是得到太多

只有想到他时

才会感到羞愧

好在前路漫漫

我还可以

继续奉献

热烈燃烧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命如其喜用的铅笔

留在我们的诗稿上

默默地对我们说:

“诗人,请将我擦去!”

一代大学生诗歌的淘金者——“平凡而伟大的编辑”张书绅当然重于泰山。初读伊沙的这首诗时,我不解其标题“请将我擦去”所包含的语义,复读了其那篇《我们的张老师》一文后才明白:在其接受张老师精神沐浴的那个时期,为了不让诗作者再次誊抄诗稿,避免浪费时间和稿纸,张老师都是用铅笔写退稿信,以便诗作者能够自己擦去重新投给其它刊物。因为怀念张老师这个伟大的好,其“又想起张老师用铅笔在我们诗稿上的字迹来了,有多少真知灼见被我们记录,然后——用橡皮擦掉……”

面对张老师,伊沙表达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谦虚,但肯定没有人能够把已经被标注在百年中国诗歌版图上的伊沙们用手擦去,因为他们是被镌刻上去的,而不是被用铅笔写上去的。

在这篇祭文短暂的写作过程中,给逝者张书绅吟安魂曲的只有于坚和伊沙二位诗君子了。不过,有其二位大咖就足够了,他们的悼诗,不但能概括逝者的平凡和伟大,而且能给逝者在纸上撑起一个灵堂。也许,这是张书绅在天显灵,将两个情义之人拉扯到了一起。张书绅给了他们二人一个《飞天》的云梯,他们二人最后当然会给心仪的人赋诗一首。也正因为此,我的这篇文章才血肉丰满。所以,我们有理由一起吟诵着于坚和伊沙的悼诗,给已经远去的张书绅送行。

80年代后期,因在《飞天》“大学生诗苑”发表一首诗而娶了一位爱诗又爱诗人的四川女子的天水诗人王若冰,自然忘不了自己的“红娘”张书绅。此前,闻讯后电话追问了我张书绅的情况后说,下一届的天水李杜诗歌奖贡献奖早已准备颁发给张书绅,他怎么走了?我说,由李白出生地设立的这个荣誉,应该颁发给一个一辈子为诗歌辛勤劳动并为之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而张书绅受之无愧。此外,我还给他建议,资助出版张书绅的家人已经编好的《张书绅新诗选》一书,以了却其生前的最后心愿。王若冰当即欣然应诺积极促成此事。

书写巨大的伤痛也是一种巨大的伤痛,而且其心灵的煎熬不亚于伤痛本身。自8月29日开始动笔,到今天9月5日定稿,其间的8天时间,我害怕没有写到位没有写透,总想定稿但总是定不了稿,发给了朋友又重新改重新发,令我自己都痛苦不堪。8日晨,本想最后定稿,然后给各个朋友发出去,但打开邮箱之后,又发现于坚诗兄的邮件。其内容所述观点又比先前的观点更深一步,让我不得不再一次坐下来修改。于坚说:“新诗能出现张书绅这样的编辑,并非偶然。诗不到一定程度,不会出现它的编辑,所以他们这样的大编辑是有一批的。新诗在80年代,真正有些重量了。诗是重器。子曰:郁郁乎文哉!文在陶、甲骨文、玉、青铜器之后取代了它们,它们成为玩,而文在更高的层面持续着重器(祭器)的最高抽象。文人成为最高祭司,类似印度之婆罗门。这一天降大任在满清彻底没落,文也成为玩。新诗其实是要重建文人的这一象征性重器之职守。”感谢于坚,这段对其前面的那句追问注释性的文字,使我开掘的一条心灵隧道有了亮光。伊沙诗兄又有了消息,打开手机后,发现他的一条短信:“夜半读重文,像经历一场仪式,一场张老师的追思会!”紧随其后,他又发来一首即兴的“口语诗”《大奖》:

夜深人静

读甘肃诗人高凯悼文

才知道张老师去世前

出版了平生唯一一部著作

《张书绅诗文纪念集》

在他自己的著作中

张老师又做了我的编辑

将刊发在《阳关》1996年5月号上的

我的散文《大家的张老师》收了进去

我这才知道他读过这篇文章

心中大慰

哦,永远的张老师

赐我诗歌一个出道

赐我散文一个大奖

既然伊沙开了金口,相信张老师会赐给他一个金质的大奖。

现在来看,我的这篇重文其实是于坚、伊沙和我三个人完成的。至此,该定稿了,再不定稿,我们三人的伤痛将会无法结束。

大家当然知道“平凡而伟大的编辑”张书绅是向死而生。如前于坚诗歌末尾所注,于坚在28日发给我的那首诗后面,还注明了写作年月日,但因为作者拇指之误,将其写成了“2917年8月28日”,致使其写作时间在年代上出现了900年的巨大误差。我觉得,其虽是无意手误,但却情义无限,犹如天意,令人快慰。所以,不是矫情,也不因率性,转发时我没有替于坚更正,而是照此发了出去,我希望借题发挥将错就错善意地表达一种内心的祈愿——希望于坚所误的写诗时间才是真的,希望张书绅的诗歌精神延续九百年甚至更久!

死者为大。对于为别人做了一辈子嫁衣、必将被历史接纳的张书绅,任何悲伤动情的誉词都不为过。也许,于坚的无意和我的祭文真的能够成为九百年后的深切怀念。

张书绅虽然不辞而别,但却把岁月里自己的容颜留给了这个世界。在《张书绅诗文纪念集》的扉页,印有其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不同时代的三幅照片,让人如见其人。久久端详,我感慨良多,随兴起为三幅照片作以诗意的命名:青年时代,他叫青涩;中年时代,他叫厚重;老年时代,他叫沧桑。而且,三幅照片都是黑白的,很有历史感。在我来看,张书绅留给我们的黑与白,其寓意正是张书绅人生的境遇和其对人生的态度:黑白分明。

大家的张老师,一路走好,但不要走远,九百年后第一天的黎明,我们会在人世间再次相见,当然还包括小您十岁的老同事——出远门的李老乡!

在诗歌里,安息不是死亡。

2017年9月5日最后改于兰州卧心居

转载自马步升新浪博客

(0)

相关推荐

  • 生气的九寨 神奇的诗坛

    神奇的九寨一生气就地震了.神奇的天朝诗坛没生气,却意气风发在数日之间,为九寨献上了数千首诗作(不完全统计). 这几年网络上被诟病得最多,也最能体现天朝意淫特色的词---"多难兴邦" ...

  • 「声音」关于独家品牌专栏遭侵权盗用的严正声明

    今日推荐  |  清明 主编:龙歌  山子  欧阳健子 推荐人  / 山子  |  美编 /梦雅 严肃声明 本人自2017年2月进入诗坛,在自媒体公众号平台,精心创意了多个品牌专栏.例如: 1. 中国 ...

  • 【风采】吉林长春 执旗扬诗

    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钱万成先生致辞并为2021·十四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授旗.西平县00后诗人郭子畅代表受旗. 7月14日的长春,晴空朗朗,微风习习.2021年第十四 ...

  • 《唐代诗人题材戏曲与元明清诗坛》

    元代以后,"宗唐"始终是诗坛主流,尤其是明代复古派提出"诗必盛唐"主张后,"唐"成为很多文人诗歌审视的起点以及创作实践中的不二之选. 许多戏 ...

  • 名家序语◎张书省:从这里读读新闻的文和人——高怀军新作《新闻旧事》序

    从这里读读新闻的文和人 文/张书省 衷心向读者特别是向基层新闻媒体的记者和通讯员们推荐高怀军同志这部新闻文集.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新闻从业者的经历经验教训体会,可以让我们学到好多东西,可以避免好多弯 ...

  • 艺术天地 || 梵高全集 (高清350张)

    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梵高去世百年,欧洲争相为他建造规模宏大的美术馆.梵高用自己的勤奋最终走上人类世界的艺术顶峰. 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 ...

  • 世界艺术|梵高全集 (高清350张)

    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梵高去世百年,欧洲争相为他建造规模宏大的美术馆.梵高用自己的勤奋最终走上人类世界的艺术顶峰. 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 ...

  • 【新书签·120期】迁安人物:张书琴

    [语录]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 ◎迁安人物/张书琴 ◎学生作品/昕卉 ◎古韵新词/张花艳 ◎诗人作品/雅墨瀚香 ◎历史记忆/七月 ◎迁安人物 张书琴,笔名,碧青.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 ...

  • 赵之谦《业励书绅》行书轴欣赏

    赵之谦 赵之谦(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汉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与吴昌硕.厉良玉并称&q ...

  • 一张书单浓缩中国出版百年精华——中国出版集团发布“镇社之宝”

    4月23日,中国出版集团发布"镇社之宝"及提名出版物134种,为读者在"世界读书日"读好书提供了一份经典书单. 经专家历时三个月评选.广大读者网上投票,人民文学 ...

  • 张书华:风采

    风 采 文/张书华 风采 顿觉背后一阵凉意袭来,一股凉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阳光灿烂,以至于我们睁不开眼.此刻,我们站在主席台上,同学们正用尽全力书写八七班的风采. 党旗.向日葵齐刷刷地举起来,声音放开 ...

  • 张书凤:《中国梦·劳动美》致敬劳动者书画作品展

    回望华夏文明史,这是一部华夏儿女辛勤劳动.追求幸福生活的史诗.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多家媒体联合举办<中国梦·劳动美>致敬劳动者书画作品展,为全国劳动者带来一场艺术盛 ...

  • 世界艺术|梵高全集(高清350张)

    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梵高去世百年,欧洲争相为他建造规模宏大的美术馆.梵高用自己的勤奋最终走上人类世界的艺术顶峰. 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