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说猪—文物中的猪
转眼2018年来到了尾声,时间即将又一次把我们带进猪年,在这个迎接金猪之年时,我们不妨借着金猪带给我们的吉利聊聊那些和“猪”有关的古玩收藏品。
在现代人的心里“猪”这个字往往会与好吃懒做,蠢笨联系在一起。现在人起名字也不会把一个带有这样寓意的字放进名字中,但是在我们的历史中,却有很多人的名字中带“猪”字。
汉武帝叫刘彘,就是野猪的意思,因为野猪皮糙肉厚凶猛,所以要想吃它的肉,只能远程射击。堂堂汉武帝用这种名字,可见古人对野猪刚烈勇武的崇拜之风。
鼎鼎大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一个绘有野猪的陶钵,大家看看猪头很大,脊背上鬃毛好似钢针,眼神温顺,似乎被驯化过,这个文物被公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家猪的证据。
猪纹陶钵,浙江省博物馆藏
野猪驯化为家猪,过程大概要很长时间,持续数代人,这让野猪的习性、外貌都发生有趣的变化。比如下面这个新石器时代的猪,和现在的猪样貌几乎相差无几。
新石器时代猪形陶罐,南京博物院藏
不过猪到现在也有野猪和家猪两种,在早期也自然如此,古代伟大的工匠们写实的反映在艺术品之中,譬如下图这件商代猪造型尊,整个就是只大野猪,野性十足:
商晚期豕尊,湖南湘潭出土,湖南博物馆
而山西曲沃出土的的这件晋侯西周尊,外貌憨厚,一看就是家猪无疑了:
西周猪尊,山西省博物院藏
荆州天星观M2出土
所以这一时期的C型玉龙,都叫--玉猪龙。下面这个,猪首蛇身,体型肥硕,眼睛圆大,是不是猪:
那么,古人为啥这么喜欢猪呢?
难道就是因为猪肉好吃?也不尽然,一方面野猪力大威猛,另一方面猪肉多脂厚,用于供奉神灵很有诚意。比如汉代,死后殉葬的九于,就有双手握玉猪。因为猪是财富,所以到了冥府,也有财富。
玉猪,故宫博物院藏
在我国养猪历史悠久,可上朔到母系氏族社会之前,据出土文物的同位数测定,证明我国养猪至少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养猪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人看来,猪是刚烈、勇猛、聪明、吉祥、财富、以及繁殖力强的象征,上古时期被称为“豕”(shǐ)。在我国古人造字时,既有无猪不成家之说。汉语里“豕”就是猪《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古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尔雅·释兽》:“豕子,猪。”将猪放在人的屋宇下,即“宀”与“豕”相合而成为家。可见猪与我国人们的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我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猪也作为重要的歌颂题材,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我们可以找到咏猪的诗句:“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小雅.渐渐之石猪渡河、拟为天象的预兆,福将至,事即成。)说明猪作为人们占卜祈福的象征,在民间也留下了许多诗句及吉祥用语:“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金猪拱门,百福入户”。肥壮的猪,成为人们喜爱的形象和丰年的代名词,因而被视为富足、财富及氏族兴旺的标志。
猪纹黑陶钵
猪纹黑陶钵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高11.7厘米,长21.5厘米,宽17.5厘米。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这件猪纹黑陶钵,即由夹炭黑陶制成,整体呈椭圆形,平底。两侧长壁表面以写实手法各线刻一猪纹,形态逼真。画面上猪四足蹒跚而行,头前伸低垂,目圆睁,似在寻找食物。腹部微鼓,鬃毛簇立,短尾下卷,猪身刻饰圆圈纹和叶纹,将猪身鬃毛作艺术化处理,反映了河姆渡人艺术构思的奇巧和审美情趣的淳朴。将猪纹刻于日常使用的食器上,说明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饲养家畜已取得丰硕成果。而用猪纹作为陶器装饰也最早见于河姆渡文化。猪纹钵也就成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物中的珍品。
豕尊 青铜猪尊
豕尊,商代后期,高40,长72厘米,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背部有椭圆形孔,为酒的出入口,此尊盛酒后,难以倒出,应当是配备有取酒的勺。盖上有凤鸟,既是装饰,又是捉手。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有的考古学者认为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其具体作用是人们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起着巫术般的祈求避邪作用。
来源:简书:顾左右而言
编辑: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