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财:万爱千恩
【总第082501期】
作者:徐林财
早上,打开酷狗,又听了一次王琪的新歌《万爱千恩》,听着听着眼泪就不由自主夺眶而出,每一句歌词都像一把铁锤分分钟击打着我的心灵!使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这不是第一次听这首歌,最近几乎隔几天就放一遍,听一次哭一次。
我的父亲是苦命的,出生在1920年代的他,属于闯关东人的后裔,爷爷只身一人,17岁从顺天府出发一路向北,先落脚吉林,父亲就出生在吉林。后来爷爷拖家带口到黑龙江投奔亲属。亲属姓张,单名奔字,属于早期闯关东的成功人士,自己开垦了一些荒地,爷爷来的时候,张家也很仗义,给搭了两间小房,让一家人无偿使用,爷爷就给张家做工,工钱照给,父亲从小也就给张家做工。就这样我的祖辈在黑龙江扎了根。
父亲的肩膀很宽,很早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爷爷身体不好,来黑龙江的时候基本就丧失了正常劳动能力,无法养活一家人,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儿,父亲从小就帮爷爷分担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刚刚十多岁就给张家打工,扛半拉活(俗称半拉子),但父亲能干,用母亲的话说,十几岁就当打头的了(领工的),当打头的需要真把式,庄稼活样样行,还要比其他长工能干,可想而知父亲要付出多少啊!要知道其他长工大多是成人!父亲的脸上有一道伤疤,听母亲讲,那是奶奶带着父亲去要债,被店铺的老板和孩子拿炉钩子给烫的,钱没要回来,还受了伤。我相信,小学课本上讲雷锋的手被地主婆砍出三道伤疤一定是真的。
父亲是幸运的,遇到了共产党。东北光复(解放)的比较早,父亲早早就参加了革命,在建国前就得到组织的重视,当了乡联防大队长,后来,还送入齐齐哈尔党校学习过,那时候的党校可是最高学府。老人家读过几天私塾,凭着惊人的毅力,通过自学,父亲可以流利阅读报纸杂志,还能读古书。现在我的眼前经常浮现父亲在油灯下,阅读木版印刷本的《呼延庆征西》《杨家将》等书籍的情形。父亲从村团支书做起,1953年起担任村书记,直到退休。农村干部有退休一说,我是从父亲身上才知道的,那是党和国家对一个建国前参加革命、又扎根农村一辈子的老党员的一种认可。记得父亲病重时候,省委组织部派人进行了探望,这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父亲是可惜的,没有南下。父亲三辈单传,只有到了我们这一辈人丁才兴旺起来,在以前,男孩就是家庭的希望。随着东北野战军秋风扫落叶一样直入山海关,“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光复最早的党的根据地,东北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解建国初期,中央开始从东北抽调干部入关,父亲也是其中一员。据母亲回忆,那是一个冬天,接到命令后,父亲来不及和家人道别,直接穿着牛皮靰鞡,就上了汽车,到县里集合,奉调入关。这时奶奶不知道从哪知道了消息,拄着拐棍儿,步行十多华里追到县里,找到了领导,要求把父亲留下。因为奶奶就一个儿子,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奶奶眼睛还不好,怕父亲一走,家里缺了顶梁柱,无法生活!县里领导征求父亲意见,父亲是孝子,啥也没说,就搀着奶奶回了家,这一回就是一生!父亲再也没有走出仓粮村。
父亲是慈祥的,也是威严的。父亲在基层当了一辈子的村支书,直到1983年因身体原因辞职,乡党委来人劝了又劝,老人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家了。作为基层一把手,我从来没有听到他对生产队员大呼小叫,虽然不爱说话但不怒自威,大家都很敬重他。父亲一辈子踏踏实实,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工作也很有方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考虑到这些青年不会农活,父亲顶住压力,开办了村办企业,制砖厂,8小时工作制,让这些青年感觉在农村和在城里上班一样;他还把学习好的知识青年都充实到村小学、中学当老师。在我记忆中,改革开放后,我们村也是最先富起来的,当时,还不允许土地承包,父亲带领大家搞副业,每个生产队都买了拖拉机,大队买了汽车,学校和大队部都翻盖了新房。这也是父亲能够做一辈子村支书的原因,也是老人家文革虽然受到冲击,但却站起来最早的原因。
父亲是和蔼可亲的。老人家既有和蔼可亲的一面,也有很粗暴简单的时候。他慈祥的目光一直让我们心里踏实;但父亲对待子女也很简单粗暴,兄弟姊妹中,大概只有我这个老小和父亲拉过手,敢和他老人家开玩笑。“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老一代人的信条,甚至也传染到我。对于犯了错误的子女,动起手来毫不留情。父亲不会骂人,但悄无声息地动手,记得一年我淘气掉到了冰窟窿里,回来后,被父亲一顿胖揍,不仅仅是因为我的生命有危险,还有贫穷的原因,冬天就一条棉裤,弄湿了就无法出门。那天晚上,母亲蹲在火盆前,为我烤棉裤,用了很长时间,然后又放在炕头烙了一夜,父亲虽然打了我,但仍然为我的棉裤腾出了自己睡的热炕头。别人欺负自己的孩子,父亲也当仁不让地出头,一次,姐姐劳动回来不停掉眼泪,原来是干活时候和一名老队员发生了争执。父母都很善良,说道少,本来没想追究什么,恰好那个老师傅不太识趣儿,来家里找家长评理,不停地数落我的姐姐,父亲忍无可忍,一下子就炸了,从来不大声说话的父亲,量开嗓子劈头盖脸训了对方一通。当时自己虽然年纪小,第一次看见作为村干部的父亲和一名普通社员发脾气,
吓得有点两股战战,因此记忆一直到现在也非常清晰!当时的老社员也是一脸懵圈,估计心里在想,老书记咋突然变了一个人?回忆起来,在呵护子女方面,老人家应该早忘了自己是一名村干部,更多的是父亲的角色。有时候一看见宣传报道中为了宣扬先进人物,都千篇一律地描述如何忘家,我就摇摇头,感觉这不应该是普遍现象,最普遍的应该是铁血柔肠的人性,人性的光辉无时不在,也是最值得宣扬的。
父亲的命很硬,历经艰辛却得长寿,活到了83岁。由于小小年纪给张家扛活,使得父亲落得一身疾病,在我记忆中,一到冬天,老人家就不停地咳嗽,哮喘的厉害,出不了门,村里有啥事,村干部都到我家商量;到了晚上他无法入眠,就头抵着枕头,跪在炕上喘粗气。依稀记得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大夫都下了病危通知书,多亏亲属刘文洲医生(论辈分,我喊他七大爷),在我家里日夜守护,终于把老人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还有就是父亲不停地吃偏方,母亲也到处打听,例如每天早上空腹喝一碗鸡蛋水,治疗胃病等等,也不知道是哪块云彩有雨,父亲身体后来就渐渐好了起来,七十多岁时还能骑自行车!这也是一个医学奇迹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忠厚朴实、心底善良的奇迹。
父亲很自豪。父母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七人,用家乡话说,我们都很让老人家省心,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家乡,走出了农村,都很有出息,这也是父亲颇为自豪的地方。
我们很骄傲。父亲的一生虽然平淡,但确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我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父亲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展现着父亲的教诲,无时无刻不享受着父亲的福荫。“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却没在你身边尽孝”,此时,《万爱千恩》的歌声又在我耳边响起!我只想对另一个世界的父母说,下辈子,但愿我们还能遇到!下辈子,我一定好好听话,一定把你们举高高!
冯林财记于2019年6月16日星期日晨 父亲节
附:作者儿子给他的生日祝福!
敬爱的逍遥十三剑先生:
适逢父亲节,远在海角的游子向您送来朴实的问候,希望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步入社会已近两载,没有了无言父爱的大树为我挡风避雨,独自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境遇,在磕绊中认识到社会本应如此,只是过去不曾真正认识到,我想大抵是您和母亲为我操劳奔波才换来无忧闲适的年少时光。反思现今的清醒认识,方知您的不易和我的幸运。
我在青岛一切都好,只是思念你和母亲,惦念你们的身体,自责自己的成长太慢,工作后仍是在各方面需要你们的帮扶,十分惭愧!当然,千家幸福各不同,我也不会去和别人比较,只是考量自身不足。说到这里,又很庆幸您和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不单单是学识,更是做人与德行。这非一日之功,更显难能可贵。
中学时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那时年少,不知道,不明白,不清楚,现在回想起来,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朱红的橘子,还有那翻越月台的几次探身,好像书本上黑白的插画飘然鲜活起来,仿佛我小时候每次上下学,酷暑寒冬,都不曾缺少陪伴左右疲惫的您。
忆往昔,年少轻狂,浩渺星空,亦可只手摘星辰;现如今,岁月蹉跎,天地广阔,方知背影挡风霜。
节日快乐,我的父亲。
冯林财,中等师范毕业,从事文秘工作,喜欢传统文化和佛学,爱好文学写作,练习书法,爱旅游,爱小动物,养有宠物八哥犬一只。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学英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赏,是一种情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