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食物与药物的区别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王冰注:“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然辟邪安正,惟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谓之毒药也。”
张介宾注:“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为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为毒药。”
攻者,《说文解字》:“击也。”《博雅》:“伐也。”《类篇》:“一曰治也。”养者,《说文解字》:“供养也。”
助者,《说文解字》:“左也。”《广韵》:“益也。”《易·系辞》:“天之所助者,顺也。”
益者,《说文解字》:“饶也,饶者,饱也。”
充者,《说文解字》:“长也,高也。”《玉篇》:“行也,满也。”《增韵》:“实之也。”
从文字上看,毒药是用来攻邪的,毒药有偏性,所谓偏性就是四气五味的性质相对比较突出,这一点也是毒药与食物的区别所在。五谷是人类的主食是水谷精微的主要来源,也是气血精津液主要来源。五果是辅助的食物为佐,人以五谷为主食,这点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是倭猩猩,它们吃的80%是水果,还吃一些绿叶、蔬菜,以及很少的坚果种子,而现代所有灵长类动物都以水果为主食。
根据资料,人类是在十万前年才开始食用谷物,谷物主要的营养成分是淀粉和小部分蛋白,人是吃谷物以后开始吃盐到百味,盐是百味之祖,人类是一万年前才开始食用盐,食用盐以后才开始食用其他四味:酸、苦、甘、辛。因此,人食用五味是由于以五谷为主食,而以五果为主食的动物就没有明显的五味需要了。五畜为肉类食物营养丰富,非常富饶,吃了容易有饱的感觉,是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来源。五菜的容积比较大,可以充饥,但不能坚持很长时间。
以4种食物为例,根据其腐熟的难易程度来看,五谷对应春季,性温;五畜对应夏季,性热;五果对应秋季,性凉;五菜对应冬季,性寒。这是从其一般性来划分,每一种食物还有五行的不同。
见表3-35-1所示。
表3-35-1 食物的五味属性
从这些食物的性味属性来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内容:食物的五味与实际感受到的五味不一定一样,例如,麦苦,大豆咸,羊肉苦等,显然这些食物的阴阳属性不是有一点应该注意,食物的五味不是用醋、糖、盐、辣椒等调味料来而表示,两者的区别是,食物的五味用以补精气,而调味料的五味属于五味太过,临床上应属于药物的性质,其作用主要用于纠偏或者袪邪。不源于食物本身实际的味道,而是源于食物的天地之气所形成的属性。
这里只是介绍了食物的五味,没有提到食物的气,所谓食物的气就是寒热温凉,是由天之气所化生,食物的性味是由气和味组成的,而《黄帝内经》中多次反复介绍的都是食物味的功用,不谈食物的气的作用,这里主要原因是,经云:“精不足补之以味。”五谷入胃其味各自先入其所对应的脏腑,五味主要用于补充各自脏腑之精,酸味敛风气生木之精,苦味坚热气生火之精,甘味缓地之燥生土之精,辛味散地之湿生金之精,咸味软坚冰生水之精。
五味中酸苦为阴,辛甘为阳,咸味性平。酸苦收敛天之气,辛甘发散地之气,咸软坚天地之气。酸敛风生木,苦坚热生火比较好理解,甘味性缓,缓地之燥,地燥是源于火就燥,火生土,如果火太过则土燥生金,甘味缓燥生湿而生土之精。辛味发散地之湿使土燥生金。咸味软坚包括天地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寒水相加而成坚冰,咸味软散坚冰而生水。
由于五味生养五脏之精,五脏之精又可以化气,因此精为气之本,而且食物的气,也就是寒热温凉,不是很重要,这点与药物不同,药物的气味都有其偏性,因此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在食疗中更多的是强调五味的部分,通过五味养精调整五脏之气。
根据临床经验,补脾精多以粳米,补肾精多以豆类,补肝精多以乌梅,补肺经多以大葱,补心精应以羊肉。也可以将不同种食物重新归类,谷类五行属土,豆类属水,果类属木,蔬菜类属金,肉类属火。
中医临床有药物疗法和食物疗法的不同,尤其是现代人很重视吃什么食物有利于健康。如果病人有某种疾病时能否通过食疗改善体质,同时对祛除病邪有帮助?另外,我们知道有一些中药既是药物又是食物,比如薏苡仁、芡实、大枣等。下面如何理解食物与药物的异同等问题进行讨论:
1.食物与药物的共同点:两者都是由天地之气所生成的,都具有四气与五味。
2.食物与药物的不同点:第一,食物的四气五味相配,例如,羊肉五行属火,所以味苦气热,猪肉五行属水,所以味咸气寒等;药物的四气五味可以不相配,附子气热而味为辛,麻黄气温而为苦等,这也是为什么药物有偏性。第二,食物吃的是形味,药物取的是气味。服中药时多数是喝汤药,或者吃丸药,总之是取其气味,而非吃其形味,不能拿药当饭吃。而吃饭时要吃饱,只有有形味的食物才能果腹,只喝汤是不能吃饱的。第三,药物基本上都是来治病的,主要是调气,是靠着药物的气味的偏性来纠正阴阳的不平衡。而食物主要是用来补精的,因此食物强调五味与形,所谓食物的形就是种类,例如,谷物、肉类、蔬菜、水果等。
总之,食物与药物有交叉,例如,某些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但总的来说两者作用的目的不同,药物是用其气与味的偏性来调整人体阴阳失衡的偏性,食物是以其五味及不同种类补充人体精气,以达到营养机体,五脏藏精的功效。所以一般来说,人体之精是不能依靠药物来补充的,药物的作用是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给机体藏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食物能顺利腐熟化气,生精并且藏于五脏。尽管有些既是药物又是食物,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例如大枣,当作食物的时候是吃掉整个果肉,而且不是只吃三钱、五钱,可能吃很多;而当作药物的时候,或者煮成汤药,或者制成丸散膏丹,都是取其气味,因此用量很小,或者只喝汤药,不吃果肉的。这就是补精与纠偏的区别。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