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现在的媒体评论还缺点什么?

人民日报一篇《政务新媒体,互动当得体》评论被凤凰网篡改标题以《某些公职人员面对批评拼命“洗地”》刊发后,再掀舆情波澜。

客观的讲,文章以甘肃陇南卫计局官微案例为引,阐明政务新媒体应当以更加宽容的心态与网民交流互动,并无多大问题。

但文中一句“某些公职人员面对批评,不讲原则拼命讲借口,被网友称为‘洗地文’”被凤凰网以“标题援引”“段落加粗”醒目标注推送后,舆论反向和效果就变得截然不同。

舆论引导没有艺术而言,这种观点在业内被广泛认同。现在看来,很有问题,凤凰网用极其生动的案例展示为我们演示了什么才叫做“舆论引导的艺术”,只可惜成了反面典型。

写评论、审核评论,一定要懂互联网、懂舆情。这是作者去一些地方作交流时,一定会强调的一句话。

写评论不是为了写而写,为了发而发,去博些名利、拿些稿费,是评论员在论述社会热点,表达真实观点同时,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楚的事实论据去获得受众认可、舆论共鸣。除了热点援引、知识储备外,评论员还需要对舆情变化有较高的辨识度,要懂互联网、懂舆情。懂互联网,是要懂得网络舆论特有的情绪舆论;懂舆情,是要懂得热点事件在发展过程中舆论关注点的实时变化,以便随时调整评论角度,从舆情焦点入手评论赢得受众认可,使文章增添鲜活的传播力、生命力。

审核评论的人更要懂舆情。评论刊发后,舆论反应会不会与文章主旨大幅度偏离,甚至是背道而驰,这些都需要审核评论的人根据平台定位、论点背景、舆情焦点等因素考量做适度加减。人民日报这篇评论会引发轩然大波,恐怕与之前就深圳民警事件发在官方推特上的评论离不开干系,再加上连日来“深圳民警事件”的持续舆情高热,使得舆论对人民日报该文中的一些语句极为敏感,令人无限遐想。

可以想象,文章被凤凰网移花接木,做引导刻意强化后,很容易引发舆论连锁效应。后果令人遗憾,文章主旨无人问津,一句佐证观点的话却成了顶级党媒向某一群体释放的震慑信号。

在佩服凤凰网已将负面“舆论引导”玩得炉火纯青同时,也由衷感叹我们的一些党媒除了平台高高在上外,已无其他资本可与之匹敌。不由想起这两年许多舆情事件中,一些媒体刊发的评论不是“自顾自喊着口号”,就是“网民关注的是‘东’,你却在拼命扯着‘西’,完全抓不住重点”,舆论认同度低得可怜,更别谈说服、共鸣了,想来也只能一声哀叹。

中国人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当前的网络舆论场也是如此,文章好坏是“人和”;刊发平台是“地利”,舆情背景则是“天时”,唯有三者合一,才能将好声音传遍整个网络。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看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