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的魅力

原标题:【看影视 学党史】红色电影的魅力

《闪闪的红星》剧照

《平原游击队》剧照

巩 华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电影事业起步并快速发展,丰富多元的电影类型在中国电影人的学习、摸索与创新中不断涌现。其中,红色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红色电影大都是就电影题材而言,究其根本,基本上都包含着“革命历史题材”这一核心元素,并通过革命历史故事凸显革命精神。此类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涌现,并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万千观众,《董存瑞》《白毛女》《林海雪原》《永不消逝的电波》《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闪闪的红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运用红色资源进行再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始终是电影人需要深入学习的课题。梳理、探索红色电影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对未来影视创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丰富叙事下英雄形象的多维刻画

红色电影创作通常以真实历史背景下的重要史实为题材,运用影像艺术描绘和刻画特定时代环境下的英雄人物,进而弘扬革命精神与主流价值观念,传递正能量。纵观红色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他们往往在丰富的历史叙事下从多个维度得到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人物性格、情感、经历和精神信仰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即英雄性格个性化。恩格斯曾说:“每个人都是典型。”红色电影中的英雄大多为“普通人”。他们出身普通的家庭,拥有简单的生活诉求和复杂独特的性格。《董存瑞》中,对主角和配角的人物性格均进行了鲜明的刻画。董存瑞在经历中不断成长,人物性格的层次感十分明晰,最终升华为为了革命理想英勇牺牲。《小兵张嘎》是一部有关少年英雄的电影作品。张嘎以其性情活泼开朗、调皮又机敏的形象深入人心。片中情节遵循张嘎性格的转变与经历的丰富向前延展,最终塑造出从一名农村少年蜕变为抗日小英雄的形象。《上甘岭》将战争展现得颇具“诗性”,该片中善于运用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生动刻画人物性格,如张忠发连长高兴时将茶缸里的水一饮而尽、生气时摔打茶缸等,直接展现出人物率真的性情。

第二个层面即英雄情感朴实化。情感在影视文本中承担着连接观众与影像人物的重要桥梁功能。英雄们真切而朴实的情感流露与坚定深沉又不乏激荡的内心世界成为打动观众的“法宝”。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儿女》中,王成牺牲前喊出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尤其体现了英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被人称颂。但细细品味后会发现,其中令人动容之处远不止此,围绕在王成、政委王文清、王成妹妹王芳、王成父亲王复标以及王成战友之间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更能触及观众心中柔软真挚的感情,进而带领观众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层的情感共鸣。《红色娘子军》在革命环境中塑造出吴琼花这位优秀的革命女性形象,主人公朴实简单的情感表达成为人物故事的核心线索和人物成长的重要阶段标志。

第三个层面即英雄经历的故事性。人物的成就离不开非比寻常的经历,红色电影中的英雄更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因此,独特的故事与经历是立体地塑造英雄形象的必选项。《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真实英雄人物的生平为依托,首次展现了党的隐蔽战线群体。影片主角李侠在党组织的委派下在上海敌占区开展情报工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包含潜伏于危险之中的悬疑感、假扮夫妻又逐渐相爱的真情演变、革命者在隐蔽工作中的自我成长、为了家国在战争胜利来临前舍生取义等,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成功塑造出隐蔽战线的英雄形象。《平原游击队》中的传奇英雄李向阳,以其过人的神勇和机敏胜利完成了组织指派的任务——牵制并歼灭日寇,并保卫平原地区的粮食。片中李向阳点炮楼、炸火车、烧日军粮食等场景,为人物的传奇色彩提供了充足的说服力,并丰满了其中的英雄情结。

第四个层面即英雄信仰的崇高美。崇高的信仰是英雄形象的精神内核。《狼牙山五壮士》中马宝玉等5位英雄顽强抗击日军,直至打尽最后一颗子弹,毅然跃入万丈悬崖,绘制出一副震撼人心的英雄群像。《烈火中永生》以许云峰和江姐的革命斗争工作为叙事中心,分别塑造了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双枪老太婆等深入人心的角色,进而歌颂了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

戏剧化电影语言中的影像安排

电影语言以影像和声音为主要渠道,直观明晰地向观众传达信息,决定着叙事话语的层次。红色电影中的影像语言在戏剧化的安排中共同服务于影片叙事的建构。

一是多运用戏剧式线性结构下的崇高叙事。戏剧式线性结构以故事外部运动形态的发展变化为聚焦点,以事件中的因果联系为叙述线索,而不重点关注人物的主观情绪或心理活动。此外,在叙述时空方面,讲求时空的统一性与叙事的连贯性。如《小兵张嘎》中首先展现了敌人的残酷迫害,张嘎目睹奶奶被敌人杀害、老钟叔被抓走,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之后,张嘎在跟随部队打埋伏的过程中,逐渐增长实战经验,并随侦察员一同智擒翻译官,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最终,巧用计策点炮楼,并在关键时刻配合部队完成进攻。

二是大多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安排。影片叙述者对视角的选择或多或少体现着自己对故事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而这些思想也反映了创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红色电影往往整体采用全知视角进行讲述,即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和人员视点限制,展现不同时间里发生在不同地点的所有事件,这一点为叙事的安排带来极大的灵活性。当然,全知视角下的叙事也包含客观角度与主观角度两类。《烈火中永生》就是在全知视角下以客观角度进行叙述的。无论是江姐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甫志高背叛党组织,还是江姐与许云峰被捕、江姐在谨慎询问中识别叛徒,均采用客观的视角记录,即跳脱出剧中人物,以外聚焦视角观察事件。而《林海雪原》中杨子荣在威虎山看到小炉匠的情节则采用了主观的角度,聚焦于杨子荣的内心世界之中,通过思考对策的过程展现其机敏、沉稳的优良品质。

三是采取多元场面调度烘托人物基调。场面调度原是舞台演员走位的依据,后被电影艺术借鉴并运用,主要包括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两个方面。红色电影中,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的充分结合能够有力刻画出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英雄儿女》中王成在牺牲前的走位充分展现了驻守高地的任务之艰巨。匍匐前进至四号阵地的王成,从战友手中接过报话机,向上级汇报情况后,特写展现他在父亲的照片背后写下充满牵挂的文字,之后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最终在近景中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高亢宣言。如此英勇的就义过程,在导演的镜头调度与演员的精彩演绎中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效果。

四是多样镜头的运用辅助树立角色形象。镜头作为影像的基础组成,在视觉画面的建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红色电影中恰当地组合使用镜头,以辅助英雄形象的塑造。影片中往往采用仰拍镜头展现正面人物,以平视镜头展现平民百姓,以俯拍镜头展现反面人物。《红色娘子军》中,导演以大量的特写镜头凸显了吴琼花的眼睛神态、动作等外形细节,以此将吴琼花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五是打造光影色彩凸显角色特征。通过变换光线造型描绘角色特征,一方面突出正面人物的正气凛然、英勇机智的形象,另一方面强调反面人物残暴无情、作恶多端的形象。如《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在逼迫洪常青写自首书时,南霸天的脸因为一束底光的照耀,呈现出恐怖狰狞的形象;与之相对应,洪常青则被打以鲜亮的顺侧光,丰满了英雄人物的立体形象。

红色电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影像书写,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真实且艺术的反映。这类电影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拥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民诉求,充分运用历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价值,将是中国电影人长期探索的方向。(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2019级广播电视专硕研究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