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作家•年集备选•散文】黄秋葵的价值变迁◇杜艾洲(安徽)
【作者简介】杜艾洲 男,1963年出生,汉族,安徽省砀山县人,宿州市人民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安徽青年报》《拂晓报》发表诗歌散文等,近几年,撰写小小说、散文百余篇,部分作品散见报刊。
《中国百佳传世经典诗歌(散文、散文诗、小小说)年鉴(2018卷第一部)》作品入编工作已经启动。详情请咨询总编18634239199
《中国百佳传世经典散文年鉴(2018卷第一部)》备选作品
黄秋葵的价值变迁
李白不愧为一位悟透人生的诗人,他说,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天生我材必有用”道出了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价值的真谛。
人与物都是一个多面体,不同时代,会体现出不同时期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价值取向。
现如今,黄秋葵鲜嫩的蒴果已被人们公认为蔬菜之王。据说,其幼果中粘滑汁液,混有果胶、牛乳聚糖及阿拉聚糖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为现代保健观念中的“新宠”。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期,黄秋葵就已经从印度引种到了我国,只是种植还不普遍,作为经济作物,种植的目的主要是榨油。
大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生产队一下种了好几亩黄秋葵。黄秋葵一出苗就与其它农作物不同,它叶片大,裂片掌状,圆柱形的茎疏生散枝,像一棵小树。我们不认识这种新庄稼,认为它是苘麻,常常为此而争吵。
黄秋葵开花了,开出黄色的大喇叭花。那些认为是苘麻的小伙伴高兴了,认为他们胜利了。可我心里还是不服气,始终认为苘麻一直都是种在路边的沟坎上或荒芜的田地里,怎么能占用大田地呢?
直到黄秋葵结出了塔形的棱角蒴果,那些认为是苘麻的小伙伴只好认输。不过,我们也以此又认识了一种新物种,叫“洋芝麻”。
农村人没有种花的习惯,认为花花绿绿的花草都是庄稼和草衍生而来,要看,满地都是。可是,我们能看到的大花儿只有棉花、苘麻花及曼陀罗,虽然花色不同,但都是喇叭形状,太单一。眼下增加了一种开大花的新家伙,花儿的形状仍然没变。
黄秋葵之所以被叫做“洋芝麻”,一是它结荚蒴果与芝麻相似,二是同为油料作物。
生产队召集社员去“洋芝麻”地里拔草,这是轻活,安排的都是妇女和小孩。干了半晌,歇息。妇女们或躺或坐,集聚在地头的大树下,说说笑笑,有打有闹。
二妞喜欢唱歌,爱凑热闹,不怕人嬉笑她。她双手击拍,自拍自唱,来了一首《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民公社风光好,层层梯田绕山腰,粮如金山棉如海,大寨红旗处处飘。社员的日子多幸福,就像那芝麻开花哎,芝麻开花节节高哎。”
说实话,就连我这天生五音不全的小孩子都听着二妞唱得悦耳动听,把浅淡的生活唱出了汹涌澎湃的惊涛骇浪,把恬静的田园唱出了一篇优美的乐章。
不知道那些妇女们是真的听不出来,还是因为嫉妒而故意调侃她。二妞唱完,马上就有人说:别嚎了,啯死人了。
二妞不生气,跑过去推那人一把,嘻嘻哈哈,完事。
二妞虽然看似疯癫,但不讨人烦。除了爱唱歌外,干活像个傻小子,抢重活干,男人给她扳手腕鲜有人能赢她,就为这点,大家都喜欢她,敬佩的是她的力气。
到了下工时间,妇女们每人拎着一篮子草准备回家,心里却若有所失。不知是谁嘟噜一句:这“洋芝麻”还不知啥收成,怎么也不如种芝麻好。
是的,今天如果是芝麻地拔草,每位妇女都会有另外一份收获。把叶芽结荚后尚没腐烂的芝麻叶掰下来,打成捆,拔棵狗尾巴草一扎,提回家,下芝麻叶面条吃。
芝麻叶下面条吃特别香。吃不了的新鲜芝麻叶在开水里淖一下,晾晒,半干时揉成团,继续晒干,存放一冬既可以下面条、也可以包干菜包子。
村里有一位新娶的媳妇,第一次跟着下地干活,一上午都少言无语,表现出新媳妇特有的矜持。就在临下工时她却说了一句话:我娘家那也种这庄稼,不叫“洋芝麻”,叫“洋辣椒”,这嫩荚能吃呢。
新媳妇无意说出的一句话,让几位一贯“手长”的妇女调回了头,重又钻进了“洋芝麻”地,每人噼噼啪啪掰了一把嫩荚。
“手长”的妇女自有她们的考虑:“洋芝麻”也好,“洋辣椒”也罢,反正都是外来货,能不能吃不尝哪知道呢?受新媳妇一句话的启发,用等量对换关系推算一下:芝麻,叶能吃;辣椒,荚能吃。这“洋芝麻”身上就一定有能吃的东西。
“洋芝麻”嫩荚能吃的消息不胫而走,可人们并不十分中意它,说是煮熟了黏黏糊糊的,不好吃,也不顶饿。有爱动脑筋的妇女,烧咸汤时把“洋芝麻”切片放入锅里,汤水变得黏糊。
在那个时代,蔬菜在饭食中的比率就像一盘菜中的味精调料,可有可无,人们追求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而是饥饿中的满足。
缺盐少油的日子里,相比较把“洋芝麻”的嫩荚煮熟吃,还不如收获了果实榨油划算,所以,“洋芝麻”并没有作为菜肴而风靡起来。
十几年前“洋芝麻”以黄秋葵的身份在菜市场高价出卖时,二妞已到了四十多岁的年龄。那年县里举办农民歌手比赛,二妞以一首老红歌《芝麻开花节节高》荣获比赛第一名。
二妞出名了,后来被省电视台推荐参加全国比赛,拿了奖,成了一名签约农民歌唱家,年收入几十万。
二妞有钱了,她没有忘本,在村里带头建起了家庭农场,承包了以前生产队种“洋芝麻”的那块地,专门种黄秋葵。
以前二妞给“洋芝麻”地拔草歇息时唱歌的那棵大树早已被刨了,二妞在地的四周垒了围栏,围栏内建了大棚,大棚里的黄秋葵一年收获两茬,一茬赶在普通秋葵上市之前,一茬赶在普通秋葵下市之后,两茬都能卖出好价钱。
二妞想:同一块地,种同一种庄稼,在不同的时代,取向不同,价格也不一样,这不但是价值的体现,也是时代的进步呀!
真是时势造英雄。
→END←
投稿说明
●文章体裁: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