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 MO CULTURE选自《中华文明》第2期主编:雪漠做人当诚信,谦恭有敬畏有言有行为,无信当戒制。言过其实者,无诚人厌恶。谨行当笃敬,计划勿仓促。能行合乎礼,重诺不轻许。尊师人之本,信友讲义气。“有言有行为,无信当戒制。”你的行为必须能支撑你的言论,要言行一致。如果你做不到承诺过的事情,就不要轻易承诺,否则,对方就会觉得你说话不算数,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承诺的时候要慎重一些,做得到再承诺,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言过其实者,无诚人厌恶。”对自己的介绍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就叫言过其实。马谡、赵括都犯了这样的错误,他们说话如天花乱坠,但实际功夫不够。所以,刘备临死时告诉诸葛亮,你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赵括的父亲临死时也留下遗言,说赵括不是一个能够担当重任的人,如果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他,他就会害了赵国,因为他纸上谈兵、言过其实、志大才疏。所以,言过其实会遭人嫌弃,让人觉得他不可靠。而赵括和马谡也确实坏了事,尤其是赵括,虽然他战死沙场,也算是一个英雄,但因为他言过其实,又在关键战役上打了败仗,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污名。“谨行当笃敬,计划勿仓促。”一言一行都要谨慎、恭敬,做计划或作大小选择时也要谨慎,不能仓促决定。因为,假如你变来变去、反复无常,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对待一生的选择时更是这样,要经过深思熟虑再作出决定,下定决心之后就要贯彻始终,一辈子坚守。这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质。谨慎和恭敬的态度非常重要,孔夫子拜见国君的时候,从来都是如临大敌般的恭敬,小心谨慎地快步走路,从不抬头,更不会东张西望。有人认为孔夫子畏惧权威,有些失态,其实不是,孔夫子是在用行为表示自己对国君的态度。张良也是这样,他不知道黄石公是谁,也不知道黄石公能给他什么,但是对黄石公非常恭敬。老人叫他捡鞋,他就照做;叫他给自己穿鞋,他也照做。整个过程中,他不但没有半句怨言,就连半点烦躁的情绪都不曾有过。黄石公又对他进行了几次测试,他全都通过了,黄石公认定他是可造之材,就将《素书》传给了他。后来,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帝王之师,汉朝建立时也知道自己该功成身退,跟《素书》的智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恭敬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将恭敬化为自己本有的品质,无论对谁,都恭敬对待,尊重所有人和他们的选择,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尊重和支持。“能行合乎礼,重诺不轻许。”行为处事要合乎世间法则,重要的承诺不要信口开河。“礼”是社会规范,它代表了社会的评价标准。过去,在这方面我做得不好,闹过大笑话。比如,我在教委当秘书的时候,曾陪同地委书记下乡。我不知道地委书记应该走在最前面,教委主任稍次之,然后是别的官员,最后才是我,结果我走在了最前面,一个人自顾自地走着。当时的新闻报导出来之后,很多不知情的人都以为地委书记陪了个外宾,知情者则在背后笑话我,却一直没有人告诉我。后来,一位摄影师实在忍不住,就悄悄地劝我:开红,陪领导出去时,你能不能往后站一点?谁都在问地委书记是不是陪着外宾。还有一次更可笑,市委书记和教委主任在车里谈人事调动的问题时,我在一边坐着。他们说到某某院长该换掉了,谁谁谁可以顶替他的时候,我说,那院长挺好的呀,品质又好,又讲道德。我刚说完,他们就谁都不说话了,气氛顿时变得很怪。这时,我才知道自己不该插话,更不该说这样的话。你想想看,我怎么能在领导谈工作的时候插话?那个院长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却干涉领导们的决定,别人一看,就会觉得我没有教养。现在回想起来,在体制里工作的时候,我确实有很多行为都不合乎礼仪。在一个最讲究礼仪的部门中,这是非常糟糕的,幸好领导认可我的品质,我才没有得罪当时的领导,换一个人做领导,就不知道会怎么样了。所以,做事一定要合乎礼仪,遵守社会规范。“尊师人之本,信友讲义气。”尊敬老师是做人的基本,这个老师,指的是所有人及万物。也就是说,我们要向所有人学习,以万物为师。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只要他的一技之长是我不懂的,我就会马上向他学习。这是一种对不同营养的汲纳,也是一种做人态度。当你有了这种态度,能对所有人及万物都保持恭敬之心和恭敬之行时,你的生命中就会出现敬畏。比如,不管你去什么地方,对当地的习俗、宗教文化之类的存在,都一定会保持恭敬,不会信口开河地说一些不恭敬的话,因为你敬畏不同的存在,知道它们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有些人很傲慢,他们总会在不了解一种存在的时候,信口开河,品头论足,这是不对的。等他们慢慢地了解一些东西,明白了那些自己不理解的现象是如何产生、为何存在时,他们就会后悔自己之前的那种不负责任的评价。所以,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不要轻易评价,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去理解。其实,不管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遵循这个规律,因为人就是这样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但傲慢者总是会让成见障碍自己的视野,永远会相信自己鲁莽的判断,不愿在经历中慢慢地修正它,让自己的认知无限接近真相。只有心中有敬畏的人,才可能真正地将自己的心贴着别人的心,让自己的心贴着世界的心,让自己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有一次作文训练,我们出了一个关于当地神灵的题目,出题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料到训练的过程中会出现不恭敬的内容,但它却突然出现了——有些学员过度地放飞了想像力,没有遵循一种大家都没有说、以为不必说的规则——刚出现时,我马上有一种不吉祥的预感,没过多久,果然就出现了不吉祥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世界保持敬畏,要明白万物皆有灵性。我们面对的不是一块没有灵魂的土地,而是一块充满灵性的土地,有一种文化承载了这种灵性。这种文化,以及它承载的存在,也许比人类更伟大,它是不容亵渎的。当你对它不恭敬时,你的生命中也许会立刻出现违缘。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很迷信,其实不是这样。对某种文化和风俗的不恭敬,代表了你缺乏一种基本的敬畏,这是一种品质上的缺陷。这种品质的缺失,必然对你的生活和交往构成影响。为什么一些智者到某个地方去,首先会拜访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因为他们有所敬畏,尊重所有人。他们尊重当地老百姓,尊重老百姓尊重的人,也尊重当地的民俗。比如,一些高僧大德去西方考察的时候,会特意祭祀耶稣。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表达自己对这块土地的尊重,它不是功利性的,它代表了一个人本有的境界和品质。但是,当你尊重这块土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各种力量的帮助,这种帮助甚至是立竿见影的。相反,如果你不尊重它,你遇到的违缘也可能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一定不要嘲弄当地的习俗和文化,不只是语言和行为上不要嘲弄,在心态上也不要嘲弄、不要亵渎。这非常重要。以前,老祖宗会特意做一些祈地的仪式,祈求地神帮助自己,我知道很多专门的仪轨。一般来说,如果举行火供,就会首先祈请火神——你可以将“火神”理解为一种能量性的存在——然后供养他,希望他能为自己提供帮助。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对灵性文化的尊重。你想一想,一个地方普遍敬仰某位山神,你却骂骂咧咧,还在山神庙的门上撒了一泡尿,大家会怎么看你?会不会对你有好印象?肯定不会。你一旦亵渎了大家心中那种神圣的存在,就会引来所有人的反感,没有人会帮你。所以,无论对人,还是对大自然,都需要一份敬畏,而且是一份由心而发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