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你认知思维能力,离不开掌握这六种思考模型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困难时,提升你的认知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以下这六种思考模型,可以在让你面对不同的困难时,也有清晰的认知思维去处理它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是非原则模型
想要拥有快速的决断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是非原则”模型作出判断。
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在某些军事行为上,也以此做快速决策的。
有时候我们面对某些难题,需要权衡利弊,却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太久,那么这一原则就能够派上用场。
例如,前男友找你复合,你要对此作出决定,你可以针对这件事,连续问自己三个关键性的问题:
1,你是不是还喜欢他?
2,是不是可以原谅他?
3,是不是没了他过不好?
就算你第一个问题回答了“是”,但后面两个却给出了“否”,那么最终的决策就显而易见。无论现在你多么喜欢前男友,你也要决断一些,拒绝对方的要求。
这个决策思考模型,在医学上,管理学上,甚至政治领域都很有参考价值,毕竟在面对某些事件上,我们压根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有些事即便有时间思考,你拖得越久,反而让自己更折磨。
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用是非原则做决定,你才不会被这些问题拖累。
这个原则的关键之处在于,三个问题一定要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
正因为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所以你思考的时间会更快。毕竟对于“你是否支持劫富济贫”这种问题,你可能会很纠结,但如果问题是“劫你的富去济贫好不好“,你就知道怎么反应了。
其次,三个问题当中,只要有一个“否”,这个决策就不可行;要有三个“是”,这个决策才可行。这样才会给自己足够的理由去行动。
但是,快速并不意味着鲁莽,每个问题的背后,你一定要找到支撑的原因。
正因为这些原因跟你有切身的关系,影响你非常深刻,所以基于此,你才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
二:艾森豪威尔矩阵模型
我们做事,一定要懂得区分轻重缓急,这是时间管理的重要一环。
当你经常去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把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你就很难真正完成自己的目标。
美国前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最紧迫的决策,通常都不是最重要的。”
作为时间管理的大师,艾森豪威尔对于事情的安排,给出了四种情况的区分:
1,重要,但不紧急;
2,重要,而且紧急;
3,不重要,也不紧急;
4,不重要,却紧急;
这是时间管理的其中一个步骤,我们给自己安排任务之前,先按照这个法则,梳理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到底是处于哪种状况下。
然后先把重要而且紧急的事情做完,例如当天工作的任务,明天要提交的报告,准备另一半今晚的生日庆祝等。
接着再安排时间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好比每天的阅读活动,口才的锻炼,学习写文章之类的。
至于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则有空的时候再去做,如玩游戏、看电视等。
最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诸如手机来电,接小孩放学,双十一蹲点抢购物品等。这些事,可以的话拜托其他人做;不能假手于人,就在完成重要而紧急的情况下,再去做它们。
一般来说,我们一天当中,都会交杂出现这种类别的事情。
只要我们给自己制定一份任务清单,大概划分好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把事情做好了。
三:个人能力模型
很多人对于自身的能力,并没有深刻的了解。
然而,自身的能力该要怎么去衡量高低呢?个人能力模型,就是以此作为基点,评估自身能力的情况。
根据这个模型的三个维度,每一段时间,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然后根据1分(完全不适用)到10分(完全适用)的分数,将你的回答填入这个模型当中。
这三个问题分别为:
- 必须:你目前的能力,在某些事情上,是你必须要掌握的要求吗?
- 能够:你想要做的事和你的自身能力,能够多大程度做到吻合?
- 想要:你目前的能力和你真正想要的结果之间,有多大的关联性?
譬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但又不是太重要的事情,那么你“必须”的分数,就不会太高。正因为不会太高,你行动的意愿也不会太强烈。
同时,如果现在让你写一篇文章会感到很吃力,那么你的能力,在这件事上就显得不太足够,彼此无法做到匹配吻合。
所以也表明,你的能力跟想要的结果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换言之,你的能力,无法输出你想要的结果。
这时你应该懂得怎么调整了。
刚开始,你先把评估分数记在这个模型上面。隔一段时间后,大概一个月左右,再填上相应的分数,看看“三角形”的变化形态。
如果模型当中的“三角形”不断在变化,说明你在自我调整;如果“三角形”总是一样,你就要问一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这些事是不是你真的想要的?
你有没有能力得到想要的结果?
你在现有的基础上,还能做些什么?
你是否真的希望自己能够掌握这些能力?
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你弄清楚自己的方向,让你有针对性地调整努力的策略和方法。
记住,如果有什么是你现在无法做到的,你应该努力培养这样的能力,而不是放任自流。
四:认知扭曲原理模型
认知扭曲,是人们做判断时,通常都会犯的一种错误。
这种认知上的思考错误,会影响到我们的决定。更糟糕的是,我们所有人都无可避免地犯下这种错。
由于大脑的固有运作机制,这种认知扭曲是无法解除的,但我们可以锐化自己的思想,把这种认知上的错误,尽量降到最低。
认知扭曲有很多种类型,最常见的大概有四种:
1,锚定效应;
所谓“锚定”,其实就是最先植入我们脑袋中的关键信息,就好像船只被抛锚稳住了一样,其后我们的思想,都会受到这种信息的“稳住”,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判断。
例如我跟你介绍某个人,说:“他是官二代,人品很差,你跟他相处要小心。”
那么你听到我这句话后,不管有意或无意,你以后跟那个人相处时,总会以一种“审视”的态度去跟他接触。因为我的话,已经“锚定”你了。
2,验证偏见;
对于某些事情,我们总是带着已经形成的假设和想法,去解读眼前的信息。有时候甚至刚好相反,你会屏蔽所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忽略所有不利的意见,有选择性地看到你想看的东西。
例如你的偶像犯了错,作为粉丝的你,是不是总是“一意孤行”地去证明偶像并没错,或者觉得那些批判他的说话,就是一种针对呢?
即便你跟偶像,一天都没有真正相处过。
3,可用性偏见;
每个人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去评价外界的事物,因为这个评价体系,是来自于你自身的经历,也是唯一可获取的参考来源。
例如,你在一个商场看到两三个美女,就认为这个商场有很多美女出没。这种评价,就是以自己的记忆和获取到的信息作为评价体系。然而这种评价,往往不是建立在客观的数据和相关的事实上面的。
有时候我们做决定,难免会以这种“自我评价体系”审视事情,这并没有错,只要不要把它当成真理就行。
4,快慢偏差;
很多人往往认为自己凭直觉,就能够判断到事情的正确与否。相信直觉,也是我们的认知扭曲。
例如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球拍和羽毛球加起来一共1.1元,球拍比羽毛球贵1元,那么它们分别是多少元?
是不是直觉告诉你,球拍是1元,羽毛球是0.1元呢?要是这样,球拍就比羽毛球贵0.9元了。凭直觉,是我们做决策时其中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时候,运用直觉做决定总是对的,尤其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上。
我们做决策时,很多时候都会无意中受到这四种认知扭曲影响到的,我们必须加以注意。
五:肯定式探询模型
肯定式探询模型,其英文是Appreciative Inquiry,一般会简称AI模型,或者AI思维。这是美国管理专家大卫·库伯里德开发的方法。
这个模型,既可以应用在公司运营上,也可以用在对待个人本身的长处、正面的特质和潜力上。
其特点,由两个要素组成:肯定和探询,旨在让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事情的积极面,而非消极面上。
这就是AI思维。
当你遇到某些困难时,任何抱怨和批判,都是一种对消极面的反应,某程度上是于事无补的。
但如果你能够学会肯定式探询的思维,你就会慢慢发现事情的可取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去改变方法,调整行动方案。
把“为什么问题总是存在”,转换成“试试以这种方法能不能解决到问题”,这种思维的转换,就是让你通往最终目的的前奏。
你怎么看待问题,会透露出你什么怎样的性格。根据人们对于意见的反应,可以将其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 吹毛求疵型:这个点子还有问题,那里还是不好……
- 独裁型:不行!这个点子我不喜欢,你一定要这样做!
- 悲观型:你这个点子是不行的,做不做都是一个样子。
- AI思维型:是的,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或许还有机会……
班杰明·富兰克林说:任何蠢蛋都能够批评,大多数的愚昧之人确实也都这样做。
所以,以一种开放和正向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才能够真正把问题解决。
任何负面或者消极型的言谈,不仅不是用来解决问题,反而却是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双重回路学习模型
这个模型,指的就是自我反省和从反省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来自于理论学家福斯特和尼克拉斯的研究。
其中,“二阶观察”这个理念,更是这个理论的重中之重。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模型,而是一个让你学会“转废为能”的技巧。通过这个技巧,你懂得从错误中学习,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精明和厉害。
怎么做呢?就是让自己成为二阶观察者,和学习怎么去观察一阶观察者。
所谓“一阶观察者”,就是亲身经历事情的当事人,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事物。而“二阶观察者”,就是观察一阶观察者的人,基于他们对方的观察方式获得观察。
例如你看足球比赛,通过录像回放,你知道场上的裁判做出错误的判罚,那么你就是二阶观察者。你之所以跟裁判持有不同的观点,是因为你置身场外,能够更客观对待这种判决。
由于一阶观察者和二阶观察者的观察方式不同,导致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一阶观察者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本身观察方式的缺陷,这是他们的盲点。如果你作为二阶观察者,能够识别到这种盲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事情,你就会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心理学家克里斯·阿基里斯基于这个理论,建立了双重回路学习方式。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单一回路(一阶观察)是最好的做法,毕竟有些事情,你不亲身试过,你压根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一阶观察的局限,是只能解决即时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的根源可能依然存在。这时就需要引入二阶观察。
有些事情,当你无法找到问题的突破点,自己怎么做都做不了,那么给自己再添加一个回路(二阶观察),你就能够把自己抽离出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这件事,专注解决问题背后的原因,或者通过对别人的观察分析和咨询请教,你会更加了解问题的核心症状。
毕竟你跟另一半吵架,你想修复彼此的关系,解决的办法,不是让自己忍让当前这一次吵架(单一回路),而是你要怎么做,才能够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争吵(双重回路),这才是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想做的事情,和实际做到的事情,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差异,而运用双重回路学习法,就能够减少这种差异,让我们真正学到东西,把问题解决。
结语
有时候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技能,不是因为学了它,我们就能够立刻变好。
而是因为我们相信学习这个技能自己会变好,所以才一直坚持去运用,直到我们真的从此变好。
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你一秒就获得改变的。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是用汗水和时间换来。
坚持很重要。
无论你学习什么,有意识套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直到你大脑里相关的神经元连接起来,你才会最终掌握到它们。
这就是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