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教育标准化和教育标准化,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当前,我国教育标准化系统中存在着标准制定“无序化”、标准体系“自然化”、标准落实“随意化”以及标准监督“缺失化”等现象,这反映了教育标准系统机制“不顺”、运行“不畅”、效率“不高”等深层次问题。新形势下的教育标准化又该如何正确执行和认知“教育标准化”呢?

教育是否需要标准化?

标准化是测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学生的学业成绩总要有一定的指标或标准来衡量。现代考试制度使考试内容和方式更倾向于标准化。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分类越来越精细化,,标准化这种易于操作的测量方式就成为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为标准化提供了存在的空间。

标准化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标准化的最大优点是使教学有章可循。教师的教学按照规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会使许多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学的技能技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标准化加快了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进程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社会也越来越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作为这台“机器”零部件的每个个体,为了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规则发挥自身功用。而标准化作为一种规范,要求学生尽快习得这些规范性知识,以引导他们向“社会人”转变。

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标准化?

教育需要标准化,但标准化未必成为支配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并非单纯是为了迎合社会标准化的需要。因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违背教育规律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标准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中的标准化应该有所侧重。

  1. 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要加强对多维度评价内容的研究,改变评价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化”的情况。

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学维度的研究,制定具体的、量化的、标准化的指标体系,使评价既注重教学结果,也注重教学过程。

而且,随着“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也表明了: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标准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引导我国教育总体水平逐步进入世界前列,必须增强标准意识和标准观念,形成按标准办事的习惯,提升运用标准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可观察、可量化、可比较、可评估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标准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由此可见,标准化问题不是标准化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如何对待标准化的问题。教育活动及对象的特殊性警示我们,教育不能“唯标准化”,而是要立足于教育的本真,实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