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用心

文:王翊宇  聂传安


昨天推出的是一班郑灿超的《心有灵犀》,讲述了《唐诗三百首》首诗与尾诗的关联。二班王翊宇同学也写过这一题材文章,名为《别有用心》。

“别有用心”一词略显贬义,但因为是非常正派的王翊宇用,于是就充满了褒义了。

也特别提示一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中都有一个“心”字,这也是“心有灵犀”吧?

这是孙洙老人家在《唐诗三百首》的开篇与结尾,中间囊括了三百余首或典雅或壮丽的诗篇。那么孙先生把两首诗如此安排,一定是别有用心。(“这”所指的首尾两首诗因为篇幅原因,省去。如查,可看昨天的推文)

这两首诗有何关联?我不禁提起了兴趣。(你的兴趣可真小众)

张九龄,原为大唐宰相,因遭奸臣李林甫等陷害被贬荆州,于是赋《感遇》。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而孙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乾隆时期。大清盛世的背后,无数祸根正在发芽。他应该也意识到这一点,才在开篇录下这首诗,表达自己从容却有些许忧国忧民的态度。(读诗文要知人论世,翊宇同学将李、孙二人所处的大背景进行比对,并做合理的推测)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与秋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兰用“葳蕤”形容,茂盛而旖旎;桂用“皎洁”来形容,高洁而清雅。这应该也是孙先生在勉励和告诫读者要有这样的品德,也暗示之后的诗大多围绕着这两种花的品格来选择。(诗有高格,人也要有)

“欣欣生此意,自尔为佳节。”兰桂,这些花树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何况孙洙呢?他把这首诗放在第一篇,也是希望让统治者看到,能人君子只有在政治清明时才会发挥自己蓬勃的力量,更是希望让读者知道自己渴望“遇见好时候”的心情。(翊宇认为编者希望有一个能让人充分展示才能的社会)

杜秋娘,本是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孙先生录《金缕衣》也别有一番用意。杜秋娘唱着劝人珍惜大好光阴的《金缕衣》,正说明她已步入暮年,回不去从前了,才唱出如此悲凄的诗歌。也许孙先生编着编着,就发现,自己老了,力不从心了。艰难地编完后,把这一首加到末尾,来给读者最后一声告诫。(“也许”一词处可以再下点力气查查孙先生编此书时多少岁,编好了又多少岁。推断之语不宜为证)

《金缕衣》,全诗都表达着一个意思:莫负好时光。此诗并不是说要及时行乐,而是像《感遇》中时刻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用青春去奋斗。(用“用青春去奋斗”去解释“花开堪折直须折”,好)

孙先生用《感遇》一诗表明自己坚持高尚节操,不会放弃;而用《金缕衣》一诗告诫读者,在青年时就应如《感遇》中的兰、桂一样用热血去奋斗,而不是像《金缕衣》中所写的,想奋斗时却发现为时已晚。(珍惜青春,及时奉献)

在《感遇》与《金缕衣》两首诗中,孙洙让我们看到了对待人生的两种态度,给后人留下无限的启迪。(收束全文)

灿超与翊宇两文可谓同题异文——题材相同,内容不同。

对于《唐诗三百首》中的首尾诗,灿超认为孙洙希望人们及时奉献,不要辜负青春辜负生命,重在后一首;翊宇认为孙洙希望人们青年时就要如兰、桂一样用热血去奋斗,重在前一首。

此处不去评判。很多评判的主人是时间,是他们自己。

此处要说的是:能发现这个问题,能试着去探究这个问题,这已经非常了不起。

学习语文绝不是死记硬背。

不断地发现、探究、求索,可以让这些孩子在语文路上越走越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