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域瓶颈

芳言:作为民航业的重要支柱,民航空管系统向来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民航空管系统开拓创新,主动协调,积极争取军方等部门的支持,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域瓶颈,为满足更大的增长需求提供空间。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京津冀民航一体化逐步加快,三地民航业的发展成绩斐然。

统计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飞行架次占全国的12%——

其中首都机场起降架次占全国的7.23%,排名第一;

天津机场和石家庄机场的去年航班起降量也以同比14.39%和20.18%增长率,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在京津冀地区民航业快速发展的同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空域供需矛盾逐渐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民航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破解这一瓶颈难题,日前,惠及我国3省5市的京津冀地区空域优化方案正式实施。根据方案,新辟航线6条,新增空中飞行航线里程495公里,调整城市对班机走向74条,惠及每日京津冀地区航班270架次。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地区,实现了4个机场主要方向航班进场与离场航线分离。调整航路航线数量之多、幅度之大,堪称京津冀地区近年来之最。

打开民航空域优化的新局面

突破‘修补式调整’的思维定式,创新开拓‘结构性优化’的新理念,成为民航空管系统打开空域优化新局面的一把金钥匙。

“思路一小步,转变一大步。” 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如此形容京津冀空域优化工作。

确实,相对于整个民航空域调整工作而言,京津冀空域优化只是一小步;但这一小步对于当前时期我国民航空域规划思路转变而言,是迈出一大步。

多年来,民航空管部门积极探索实践新的空域规划理念和管理思路,不断提升航路航线网络承载能力,同时又为适应未来规划环境、政策及体制变革做好准备。

“民航空域优化一直在推进中。” 民航局空管局空域中心副主任诸小鹰介绍,从单一航路到打造多条航路航线集群的大通道格局,从东南沿海海上飞行航线的启用实施到不断丰富的亚太地区航路网络结构,从华北空域3次优化的准备铺垫到京津冀地区空域优化的再次发力,“结构性优化”理念写入空域规划蓝图正在破题,“单向循环、航路分流”的思路也应运而生。

京津冀地区空域优化方案的正式实施,正是对这种理念和思路的具体实践范。方案新辟的航线6条、调整的城市对班机航线走向74条,主要是立足于提升现有资源潜力的思路,体现了军民航融合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京津冀空域优化,始于一域,剑指全局,对攻克民航空域结构性矛盾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车进军表示。

打通天路网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空域使用用户,军民航的发展对于空域使用的需求都要得到满足,而空域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民航空管系统在此次优化调整的思路就是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将资源“增量”重点放在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解决影响路网连通的“最后一公里”和“肠梗阻”问题上。

“空域供需矛盾给空管保障造成的压力非常大,在现有环境下,主要出路在争取‘增量’资源的同时,着重提升‘存量’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容量潜力。” 华北空管局局长文学正表示。

民航空管部门在商讨京津冀空域优化方案时,注意在思路方向上引领,注重在空域资源使用上精打细算,充分利用“加减乘除”,整合好现有空域资源,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我们通过做好‘加法’,着力新辟航线,做大资源总量;做好‘减法’,实施资源置换,促进军民共赢;做好‘乘法’,实现由‘线’的临时释放到‘面’的固定释放,形成衔接有序、动态灵动的网络体系,让航班少走弯路、少些拥堵、多份安全;做好‘除法’,利用闲置资源,挖掘存量资源潜力,将航班量在空间上进行‘大挪移’、‘大搬家’,有效解决京津冀空域网络存在地区流量不均衡的问题。”华北空管局空管部副部长江波说。

此次京津冀空域优化通过有效整合“增量”,新增空中飞行航线里程495公里,让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地区的多数航班不再“逆行”,基本实现单向循环运行,收到了“争取一线、连通一片、激活一面”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民航空管部门还针对具体空域情况及运行特点,通过“有取有舍、有退有进”的军民航资源置换和组合优化,促进军民航空域管理和资源使用的合作共赢。在军民航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为做好京津冀地区空域优化工作,军民航双方在如何使用空域资源方面达成了共识——既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又要种好一亩三分地。

“飞起来非常顺畅”

据评估,京津冀空域优化方案实施后,除了将降低飞行安全风险外,还将使京津冀地区管制员工作负荷降低15%,航线飞行容量增加15%。而对于直接体验者——飞行员和管制员来说,优化效果更加明显。

“飞起来非常顺畅!”国航机长李浩说,他经常执行广州—太原航线的航班,这条航线上原来有多个堵点,京津冀空域优化方案实施后,明显感觉到飞行的距离和时间有所减少。他认为, 5月末实施方案的时间选择也非常好,“即将到来的雷雨季节和暑运的航班比较多,优化对航班正常和安全运行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北京区域管制中心带班主任刘海伟泽作为直接指挥者的第一感觉是 “虽然指挥的量增大了,但难度却明显降低了,工作强度降低了。”他表示,空域优化方案重新了梳理交通流走向,解决了航路拥堵点问题,使原有双向对飞的单一航路彻底实现“来去分开,隔离飞行”,如此一来,安全裕度增大了,管制员的精神压力小多了。

不论是飞行员还是管制员的感受,都有数据支撑。统计数据显示,此次优化可使京津冀地区空中航班飞行安全风险理论上降低34%,管制员工作负荷降低15%,航线飞行容量可增加15%。

民航局空管局空域中心主任苗旋表示,推进“单向循环、航路分流”的空域结构性调整只是目前空域管理工作的思路之一。“我们还将积极统筹军民航交通需求,多方协调争取军航理解和支持,不断强化空域灵活使用,促进各空域单元优化,提升整体空域运行效率。”

据悉,在京津冀空域优化的基础上,民航空管系统着力将空域管理工作要争取与需求增长的速度一致,还将推进沪兰大通道建设、陕甘青空域优化等工作,紧密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民航空管系统发展,满足民航发展需求。

本文作者系李芳芳 杨晓天 王然 吕思敏 胡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