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万达120万的年薪,来做保险经纪人,咋想的?
T博士/文
故事比标题更精彩。
5月下旬,我赴法国参加明亚保险经纪公司一年一度的高峰会。
明亚的高峰会标准是变态的严,高峰会普通会员标准就高于国际寿险行业的“百万圆桌”(MDRT)标准,高级会员和特级会员的标准是MDRT的数倍。明亚目前有7000多人,去年高峰会高级、特级会员总人数70人左右,占1%,可以说代表了中国保险经纪人的最高水准。
精彩不过故事。我过往的经历,在《从博士到top保险经纪人,我的经历和平台选择(明亚、永达理、大童)》一文中有过介绍。别人呢?别看70人出游,拍个集体照找到自己都难,放明亚是百里挑一,放在整个大陆保险销售员里边,是千里挑一、乃至万一挑一。
(还有人呢?买买买去了)
我带着一颗好(ba)奇(gua)的心参会的:来的是怎样的人?有这怎样的过往?为啥来卖保险了呢?虽然不少也是之前认识的,但是这次有10天时间呢,可以好好八一下。
一上飞机,我就吃了一惊。因为达成高峰会特级会员,公司给我订了往返商务舱,隔壁座位上是一位年轻帅哥,白面书生的模样。我以为是其他乘客。落座后,他主动打招呼:“你是T博士吗?我是上海分公司的L”。这么年轻,居然也是高峰会特级会员了,何方神圣?
L说,他是学营养学的,大学刚毕业就做保险经纪人了。
为啥呢?
看好这个行业啊,现在大家的保险意识这么好。
应届生,怎么找到客户的呢?
写文章啊,知乎、微信公号都写。不过都几个月没写了,因为忙不过来了。
哪一年出生的呀?
1992年。
我顿时有种长江前浪推后浪,后浪就快拍死在沙滩上的感觉。想起之前有位海归硕士同事说的:这几年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新同事加入,人家比我年轻,比我学历高、比我长得美,还比我更勤奋。我有啥呢?我觉得幸亏我早入行几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客户。
好吧,我也一样这样安慰一下自己,再拿出电脑工作一会儿。
在洗手间门口等候时,又遇到一位同事Z,法学硕士,海归,可严肃可逗比,特好相处。尬等多无聊啊,聊聊呗。他也是几乎一毕业就进入保险行业了,先去了友邦做代理人,然后来了明亚做经纪人,保险从业十多年。
十多年前的法硕,多稀缺啊,为啥去卖保险呢?
毕业回国后,去了一家很大的律师事务所,每天干的活就是整理资料和翻译。太无聊了,待了几个星期,决定辞职。又去了另外一家律所,工作还是类似。过来人说,年轻人在律所,得熬,熬出名、熬到合伙人,日子就好过了。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吧,熬不住的,趁早走吧。
客户从哪里来呢?
亲朋好友啊。原来他们是我客户,现在不少成了组员了。人到中年,职业上遇到瓶颈,突然发现保险经纪人这个行业不错。我回去还得和一位大姐沟通呢,在外企做到中高层,到天花板了,想转做保险经纪人。
就是这位GG,从业十多年了,资深总监,每年还给自己定业绩目标:达成COT(3倍MDRT标准)。佩服啊! 目标的力量是无穷的,Z一路上见缝插针工作着。在凡尔赛宫排队时,还打开电脑工作呢,图上的文字配得真对!
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回国后 ,很多人隔天就写公号、见客户、录讲座,干嘛这么拼呀?答,你看Z总都这么拼呢。所有做得好的,都是拼命三郎。这个行业,门槛太低,做好很难。
这几年,我遇到有意向转入保险行业的朋友,我都会建议谨慎思考,没有坚定的决心,不要来,要学习的知识太多、挫折很多。保险销售这么多,中国现在800万保险销售呢,客户为啥要找你投保啊?但是,如果很想、非常想做好保险销售,赶紧来吧。因为,晚了就凉凉了。
保险经纪人是被严重低估的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点,进入这个行业。再等几年,大家“各据山头”,展业难度会难很多。顺势而为和逆流而上,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时间太重要了,风口上的创业公司,对这点体会更深。
此行遇到的第三位一毕业就做保险销售的,是H。大学刚毕业就做保险销售的,太少了,能做到出类拔萃的,凤毛麟角。这次出行,我没有遇到第四位类似的。
H2009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硕士,求学期间接触保险销售,先是去了中国人寿做代理人,前两年来了明亚做经纪人。他说他选择工作时,列出五条择业标准:
1. 朝阳行业
2. 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
3. 可以从事一辈子
4. 收入和成长没有天花板
5. 时间安排自由
保险行业都符合啊。但是当时家人都反对。整整十年过去了,家人现在都很佩服他当初的决策。
我又开始好奇了:客户从哪里来呢?
答:陌生拜访(俗称扫楼)、陌生电话。
我不知道多少人有陌拜和打陌生电话的经历,绝对是对自信和毅力的莫大考验,太难了。没有一个人的成长,可以套用一个模板。即使都是刚离开校门就做保险销售,展业方式都是各不相同。
应届毕业生进入保险销售行业,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此行也遇到不少在原来工作很好,然后转型做保险经纪人的,例如当当网财务高管、某大型公司客服总监、协和医院的医生(他还把同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太太“拐”到明亚了,太太也是高峰会会员,一路上撒狗粮),对他们而言,决定职业转型,机会成本更大。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位。
一位是B,四十岁左右,原来在万达任职,中高管,我很八卦地问了他之前的收入,年薪120万。
这么高薪,为啥来卖保险啊?
房地产行业在走下坡路,个人身处其中,比较有危机感。如果万达能每年给我120万年薪,给到退休,我也不走啊。
我一想,人家看得远,万达这两三年真是摊上好多事儿啊。
辞职后就来明亚了吗?
没,创业去了。折腾了半年,觉得自己不适合。发现保险销售是个半创业的状态,挺好。去一些保险公司了解过,受不了那种打鸡血的方式。明亚比较佛系嘛,我原以为保险经纪人不用销售的。我太太就觉得我做不好销售的事儿。
从气质上说,B确实更像学者,儒雅内敛。我们参观莫奈故居时,我想摆拍一张临窗读书的照片,马上有人递了本书过来,我一看是勒庞的《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最大的书之一。带这本书来法国的,正是B。
后来看B朋友圈,发现他带了两本书在旅途中看,另外一本是《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我当时就想,明亚的top sales,都是些什么人啊
还有一位,J,真是活力四射的美少女啊,皮肤好到让我羡慕不已。这么活泼可爱的J,居然快奔三了,明明是大学生的模样嘛;还居然以前是检察官,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后,去了北京朝阳区检察院,一干就是七年,然后来明亚了。这七年之痒,敢情工作上也适用啊?
实际情况是,一两年前,J当妈妈了。这女人一旦当了妈,简直被赋能了,责任感爆棚,为了给孩子投保,能把自己研究成半个保险专家,发现保险居然需要这么专业;女人当了妈,也开始想得有点多了,职场的成就感固然需要,孩子的陪伴也不能错过啊。
可怜的中国女人,创造着全世界最高的女性就业率,又要亲密育儿、亲子陪伴,硬生生把自己逼成超人一般。保险经纪人工作时间自由,是多么致命的一个吸引啊!
被吸引的还有收入。J问她引荐人年收入(她引荐人也是海归,这次也来参加高峰会了),引荐人说百万+,J内心白了一眼,吹吧。其实她引荐人还狠狠往少了说的。后来问到Z,J才信服。
这段心路历程,是别人告诉我的。我看了下数据,哈哈,能不被吸引嘛——J问到的这两位,去年的收入在整个公司排名前10,人均400万+。J看到的饼,有点大。
最后,J就毅然决然地从检察院辞职,欢快地来明亚卖保险啦。面对旁人的疑惑和不解,她一笑: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哈哈哈哈哈。她半年达成MDRT,一年达成COT。一个人下定决心、心不旁骛地做一件事儿,很难被挡住。我看过她的嘻嘻哈哈,也看过她半夜十二点还在为客户做方案。
别人的收入,对自己的选择有意义吗?有,让自己看到标杆;也没有,每个人的积累、付出情况不一样,结果千差万别。但毫无例外的是,但凡做得好,自我驱动、学习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反而是客户来源,不是问题。卖保险的人是多,但是真正专业、靠谱的保险销售,是非常稀缺的,简直供不应求。
至于勤奋,是最基础的。不管是我自己,还是我观察其他同事,但凡做得好的,没有一个不是累成狗的。不,大家对这说法有意见:狗哪里有我们累啊!确实。
(白天高峰会,晚上还约着交流。一点啦,洗洗睡吧)
一路上,我们也在讨论,什么样的人能做成事儿。其中有一条是,凡事儿看大面儿,不拘小节。中国保险行业是不是前景很好?保险经纪人是不是符合市场需求?明亚的产品线是不是中国所有保险经纪公司中最全的?明亚的文化氛围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大方向没有问题,就可以。
至于基本法中利益分配的细枝末节,白板入职的话压根不知道啥叫基本法(比如当年的我);同业的话,粗略一算会发现,和其他公司(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相比,明亚的分配是非常偏向销售人员的,而不是主管。蛋糕就这么大,无非就是在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怎么切的区别,管理人员多切了,销售人员就少了。
明亚这种切法,有利有弊。好处是,销售人员利益有保障,不容易流失;销售人员成长得好,间接地管理层的利益更稳固。弊端是,主管的利益不足以吸引到超级帅才。明亚做得好的团队长,大部分都是个人业绩高手,再带个或大或小的团队。
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因何而来,也会为何而去。因钱而来的,终究利尽而散。钱的纽带,太脆弱了。
我喜欢这个行业,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同事有趣、有梦、有故事。那啥,好看的皮囊难得,有趣的灵魂更少。
童博士:中山大学博士,保险经纪公司资深合伙人,全球寿险行业顶尖荣誉MDRT(美国百万圆桌)的COT会员,专注于为新中产之家定制保障方案。团队成员多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流高校,拥有法学、医学、会计学等背景。我们不代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我们只忠诚于客户利益和职业操守。
扫码添加助理微信
了解保险不走弯路
相关阅读(直接点击标题):
规划和理念:
保险公司
国家608亿元巨资接管安邦保险,你如果读懂了,可以每年省30%保费
重疾险
寿险
意外险
养老
他用可以买一家企业的钱,买了一份保单(保费4090万)
资产保全
健康告知
理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