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2016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热点及十大趋势

未来五年是医疗健康投资的黄金期;

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是增速最快的三大爆点领域;

单抗药、二类苗、基因测序、中端诊所、儿科服务、肿瘤治疗是未来的投资热点。

2016年上半年医疗健康投资领域都有哪些热点要点,未来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发展和投资并购趋势如何?

在刚刚结束的2016中国医疗健康投资发展太湖论坛上,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针对2016年医疗健康的投资热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总结为三点,“未来五年是医疗健康投资的黄金期,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是增速最快的三大爆点领域,单抗药、二类苗、基因测序、中端诊所、儿科服务、肿瘤治疗是未来的投资热点。”动脉网(微信号:vcbeat)对其观点进行了整理编辑。

  • 2016年上半年医疗健康行业整体表现

国家统计局7月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实现6.7%的增长,其中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高于GDP3.6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工业4.3个百分点,位列12大类工业门类中之首,而且是唯一超过两位数的行业。

2016年1—5月,医药行业主营收入11382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全部工业7.6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增速中排名前三,其中,医药行业实现利润1173亿元,同比增长16.2%,高于全部工业9.8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达到10.3%,行业整体向好。

  • 我国制药行业大而不强

国内医药制药类板块41家上市公司,2015年收入总和为1100亿元人民币,仿制药龙头梯瓦2015年营业收入197亿美元(约1300亿元人民币),创新药龙头强生则为701亿美元(约4600亿元人民币)。

国内大型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约1%,而国际大公司已达到17.8%。另外,我国大型医药企业研发成果研发转化率不到2%,而国际大公司已达到20%。

  • 子行业增速看医疗健康投资趋势

各子行业趋势各有不同,对二级市场医疗领域细分子行业近三年来第一季度的收入分析可以看出:原料药,制剂,中药,医药商业四个老牌子行业体量较大,收入增幅已经趋缓。

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个新兴子行业在二级市场中体量较小,但收入增幅较快,是未来的重点投资领域。生物医药领域从2010-2015年复合增长达到22%。医疗器械领域增幅最大达到27%。医疗服务领域利用民营医院的数量侧面反映出其年均增长达到了17%。

中美医疗健康对比来看,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上,美国2015年的规模是6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则是2800亿人民币。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美国有13000亿人民币,中国医疗市场规模只有3000亿元人民币。

民营医院的覆盖诊疗人次,美国85%的人看病在民营医院,而中国将近90%的人看病在公立医院。巨大的差距,行业还处于初期阶段,总量不高,但是增量较高,这是一个好的投资领域。

  • 生物医药领域的热点

国内药物销售规模前十大部分为中药注射液、抗生素、辅助用药以及仿制药。中国制药的研发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中国新药获批数量看,2011年有600家,但是却呈现减少的趋势。

制药领域研发优势,大分子药是热点,但是短期内与小分子要平分秋色,如果能够研制出口服药,将会有大的爆点。疫苗领域的投资重点并不全部集中于生产环节,在流通领域也将有投资机会。

综合总结,首仿药、优质的药用辅料和cro企业依然有政策红利。同时抗体药依然是投资重点,疫苗有新的机会。

  • 基因诊断独领风骚,第三方影像机构即将崛起

基因方面,基因的单纯测序已经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东西,将来可能在基因解读和数据的积累是真正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地方。

体外诊断是无可争议的投资热点,上游寻求技术突破,下游强化渠道控制。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尚不成熟,二代测序+ctDNA是目前最值得投资的方向,临床应用场景亟待拓宽。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崛起,顺应分级诊疗趋势,未来有望拓展至肿瘤治疗领域。中高型设备往基层医院覆盖的国产化,有巨大的机会。

  • 2016中国医疗健康、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十大热门趋势

今年7月份,普华永道中国医疗及医药行业团队推出《2016中国医疗健康、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十大热门趋势》报告,医疗健康行业在2016年将呈现以下十个趋势:

1.社区医疗水平将提高

对于中国来说,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以及扩大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当今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两大重点目标,并在远期的十三五规划中被再次强调。专业高效的分级诊疗系统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及社区的医疗可及性,同时并不会过度增加大型社会医院和专科医院的负担。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提供合适的诊疗服务。

2.高科技数据库助力医疗发展

在中国医疗行业内,越来越多具有医疗实力的大型综合型医院致力于建设基于整合型电子病历的医疗质控体系。国内医院的临床质控管理水平在多年实践检验过程中不断总结、优化提升并日趋完善,已针对终末质量控制设置了相应的控制手段,但在环节质控、信息化构架与过程监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3.并购热潮持续升温

2016年,医疗及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将会继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除了大型保险公司的合并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独立医院和诊所将很难仅仅依靠自己继续维持下去。为了获取上述组织现有的客户基础,大型医疗管理公司正在收购与自身互补的医疗机构。

4.药品定价更加合理

医保支付对药品定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使得医疗机构或参保人员在选择高价药时会面临很大压力,这种压力会促进药品市场价格的降低。第二,预计今后医保部门除了履行支付职能之外,还会积极参与招标谈判和价格的形成。

5.掌上医疗时代来临

尽管掌上医疗应用的失败率仍然高达40%以上,新的APP仍然层出不穷。病人和医生将能够使用越来越多的APP,通过新渠道进行跨平台互动。他们期待更多的创新、投资和合作模式。

传统市场参与者和颠覆者已经建立跨企业的创新平台和孵化器,从而改变他们对于医生、设备、药物、数据、数字化、配送和诊断之间潜在的参与、相互影响及合作新方式的思考模式。

6.网络安全引人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医疗设备制造商在网络安全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中国,网络安全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跟上制造业技术的高速发展。

制造商和供应商为了实现新的产品理念,在很多时候把安全和隐私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然而,我们有必要作出改变,不仅仅只关注网络安全事件的事后的应变,更要让网络安全成为产品战略的核心要素。

7.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迅速

我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具有以下几大趋势,将给医疗健康市场带来新的机会:

首先,我们将看到更多的产品创新。

随着疾病和医疗数据的积累及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保险公司将能够推出更多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产品。

其次,健康保险会进一步利用数字化。我们将看到互联网作为渠道在健康险市场起到更大的作用,并且数字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健康险的理赔、支付、风险控制、服务提供等环节。

第三,保险企业将同更多的合作伙伴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以寻求新的机遇。

最后,健康保险公司将搭建大健康平台,整合碎片化的健康和医疗服务,覆盖消费者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诊断,治疗,健康教育,疾病管理,养老等一系列服务。

8.医疗服务成本控制挑战加大

医疗服务一般以服务类型为成本核算对象,主要包括门诊医疗和住院医疗两大类。财务部门一般根据服务类型设立成本明细账来核算不同业务的成本。同时,在门诊成本、住院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临床服务类科室为成本对象,应将所有门诊服务成本和住院服务成本分别按照一定规则分配至各个临床服务类科室。

在中国,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医疗已成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成本的大势所趋。而这必须依赖于医疗业务系统对于数据的精准采集以及实时分析。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加强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医院成本精细化的管理要求。

此外,医院必须研究发现让流程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流程环节中不增值的作业,实现以患者为核心高效、严谨的闭环管理。同时,医院必须加强各个岗位的人员培训,确保人员的能力与岗位职责相匹配,以便医院更好的实现向现代企业化管理的转型。

9.心理健康不再遇冷

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的精神科医疗资源明显偏低。在政策上,目前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如精神科等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领域,但实际上的新增供给仍是偏低。远程心理健康服务或许可以是一个新的补充诊断和治疗手段。

一方面对于精神科资源不足的区域形成远程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救助的辅助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不愿意公开到精神病科或精神病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人群提供一个具有较高隐私保护的咨询和治疗渠道。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确保提供远程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的人员具有相应的资质和服务质量监督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10.生物类似药前景看好

根据IMS的数据,随着专利药的到期,未来五年生物类似药将抢占20%的全球医药市场。同时,汤森路透数据显示,中国已在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数量上位居全球之首,其核心专利数量,也紧跟在美国与欧盟之后。在治疗领域方面,肿瘤、糖尿病和免疫系统为其主要的关注领域。

然而,庞大的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看似机会无穷,却仍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依照现行临床试验的规定,研发成本也相当高昂。生物类似药研发过程的复杂度与不确定性比化学仿制药高出很多,对于药厂的生产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因此,药企需要积极与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克服目前的挑战与困难。

2016年8月4日-5日,由医药投资并购俱乐部主办,茗嘉资本承办的“2016Healthib中国医疗健康投资发展太湖论坛”在苏州吴江举行。本次会议由太湖新城管委会、吴江创投产业园、东方国资协助,由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赞助。会议邀请了来自制药行业、医疗产业与大健康领域投资机构的代表们汇聚一堂、“太湖论健”。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liu.d@vcbeat.net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投稿:tg@vcbeat.net

授权:xi.n@vcbeat.net

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注动脉网官方微信号:vcbeat或长按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