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全芳 ‖ 关于杨家将小说
杨家将的传说、话本、杂剧,为杨家将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出现于明代中后期的杨家将小说,与《水浒传》的创作,有相似之处,但其艺术成就和影响,远不如《水浒传》。明代创作的杨家将小说,主要有两部分:《杨家将世代忠勇演义》和《北宋志传》。
《杨家将世代忠勇演义》简称《杨家府演义》。这部小说最早刊印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有插图,近二十万字,上刊“秦淮墨客校阅”,还有他作的一篇序。秦淮墨客本名叫纪振伦,字春华,是位小说家,还印有“烟波钓叟参订”字样。这“烟波钓叟”是谁,就难以考证了。现在出版的不少《杨家将》《杨家府演义》,署名作者为熊大木。熊大木是明代嘉靖时人,字钟谷子,福建建阳人,是一家书坊主,编有不少历史小说。这就是说,《杨家府演义》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仍然是个谜。全书五十八节,从“宋太祖受禅登基”起,到“怀玉举家上太行”止。小说的开首几节,如赵匡胤黄袍加身,杨业抗宋归宋,战死狼牙谷,杨六郎三关抗辽等,尚以历史事实为主。后面就脱离历史事实,而是以传说、杂剧等加以想象虚构了。例如寇准审潘美,杨六郎三擒孟良,谢金吾、王钦若拆毁清风府,吕洞宾大摆天门阵,穆桂英下山破天门阵,以及杨文广南征,十二寡妇西征,等等。小说的末尾,加进了杨文广之后的杨怀玉,这是以前所未曾有过的。
《杨家府演义》贯穿的主线,仍然是忠、奸之争,如果说杨家将杂剧中的忠、奸之争,与爱国、卖国紧密相连,而爱国必先忠君,那么,小说中虽然颂扬爱国,但忠君的成分却削弱了。宋真宗下令将杨六郎斩首,表明了他其实是位昏君。岳胜曾对六郎说:“皇上不念将军,听信佞言,几致于死地。”他劝六郎不必去解澶州之围,而是要杨六郎“惟据此地,称为天子,受多少快乐,有何不可?"这种不忠于宋皇而想取而代之的言论,无异于造反。《水浒传》中的李逵,也曾劝宋江杀到东京当皇帝。岳胜的思想,显然超越了宋朝的时空环境,而是明代人的思想。宋朝的岳飞,在抗金前线,不顾成千上万人的叩头央求,终于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死于冤狱。他曾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终究没有任何造反之念。在《杨家府演义》中,岳胜反皇帝,杨六郎不敢反皇帝,但他也不想去救皇帝。他对母亲说:“朝廷养我,比如一马,出则乘我,以舒跋涉之劳,及至暇日,宰充庖厨。儿欲拜别母亲,云游天下,付理乱于不闻也。”在这里,小说作者借岳胜、杨六郎之口,表明对宋真宗和宋朝时政的不满与反对,从而曲折反映出作者对明朝时政的态度。对皇权的淡化和轻视,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民主主义思想的来临。孟良的占山为王,穆桂英的据寨自守,均带有这种色彩。杨怀玉的解甲归田,更有这种色彩。怀玉有过精彩的议论:“臣家世代,性俱刚介,不肯阿附权臣,故落落不合于朝臣。”“一贼灭,一贼兴,谁能辅佐人国,而使万世之承安乎?”杨怀玉的议论,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看到了封建专制的无可救药。《红楼梦》有这种倾向,《杨家府演义》也有这种倾向。可惜的是《杨家府演义》艺术水平不高,既没有艺术地表达这种倾向,更未引起后人足够的注意。
另一部长篇小说《北宋志传》,并不反映北宋的全部历史,而是专门写杨家将的故事。该小说刊有“万历戊午玉茗主人题”,“研石山樵订正”,“织里畸人校阅”字样。戊午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玉茗主人是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汤显祖的室名叫玉茗堂,所以又叫玉茗堂主人。但这部小说可能与汤显祖无关,不过是书商借汤显祖之名,以抬高小说的身价。研石山樵、织里畸人是谁,就不清楚了。另有一种版本,上刻“明陈继儒编次,陈尺蠖斋评释”。陈继儒又叫陈眉公,很能做文章,偶尔批点小说。《南宋志传》上面,刻有“陈继儒编次”字样。而《北宋志传》上原先并无这类文字。有人将这两部书合在一起,通称《南北两宋志传》,说是陈继儒所编,因而《北宋志传》便成了陈继儒所编。
1935年,上海启智书局翻印《北宋志传》,改名为《杨家将全传》,在介绍中说,该书“起宋太祖再下河东,至仁宗止,为杨家将正传,参史鉴年月编定,取其揭始要终之意”。把《北宋志传》说成是杨家将历史小说。实际上,这部五十四节章回体小说,敷陈的虽是杨家将,却与杨家的历史相距甚远,而是传说、杂剧的改写。例如关于呼延赞、焦赞、孟良等,都不是真实历史的再现。至于小说中出现的辽军师吕洞宾布置天门阵,黄琼女投宋等,更是无中生有的虚构。小说以“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女得胜回朝”结束。相比之下,《北宋志传》较《杨家府演义》稍为重视历史,但仍然是三分历史、七分虚构,称不上历史小说,更谈不上是杨家将正传。
尽管这两部杨家将小说艺术上不是上乘,但自问世以来,却产生了不小影响。清代的杨家戏,有些就依小说情节而改编。杨家将为人们所熟知,除戏曲外,小说起了很大的作用。“《杨家将演义》及《北宋演义》,又往往伪多于真,于是里巷之所流传,戏场之所演唱,稗乘之所辍辑,信者悉认为真”(《曲海总目提要·昊天塔》),把小说中的杨家将,误认为是历史上的杨家将。《小浮梅话》中说:“演义家所称名将,在唐曰薛家,皆薛仁贵子孙也。在宋曰杨家,皆杨业子孙也。”这种影响,焦循援引前人记载,说杨家将小说为“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士大夫不以为非,亦相率而推波助澜,遂泛滥而莫之救”《剧说》卷1)。清代出现杨家将热,与这两部长篇小说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这两部长篇小说外,光绪年间福建刊印、流传过五十二回的小说《平闽十八洞》,写的是杨文广的故事,夹杂了许多福建方言。这部小说全是虚构,杨文广根本没有到过福建。还有一部小说叫《东游志传》,是清朝吴元泰所作,其中有几章与杨家将有关,说的是宋太宗游五台山杨家父子救驾。吕洞宾助辽摆天门阵,杨六郎、杨令婆、杨宗保、穆桂英等大破天门阵,并出现了铁拐李及钟离仙人。《东游志传》荒诞而缺乏艺术价值,这里略而不论。
在其他一些小说中,也提到杨家将。例如《水浒传》中杨志说他是杨业后代,《万花楼》里杨家将镇守三关,等等。由于他们不是集中描写杨家将,这里不再详述。
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