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背后的礼仪之战

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汉献帝刘协在各方面势力的胁迫下,给予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按照严格的古礼制度,大臣在正规场合见皇帝时,必须由近臣通报该大臣的姓名。曹操可以不必通报姓名,这就是“赞拜不名”。大臣见宫殿上见皇帝时,要迈着小碎步,快速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跪坐,曹操可以大摇大摆地慢行,这就是“入朝不趋”。大臣在进宫殿之前,必须把自己的佩剑解下来交给近侍,同时要脱掉鞋子进殿跪坐。曹操可以佩剑上殿,同时不用脱鞋子,这就是“剑履上殿”。在曹操之前,除了西汉开国名相萧何,一般很少有人享受到这三种待遇。曹操接受这三种待遇,当然不是为了学萧何,曹操和萧何也不是一种类型的人。曹操这是在向天下人进行心理暗示:要变天了……

公元213年,刘协策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曹操走出了篡汉建立新政权的正式一步。九锡,本来是帝王专用的礼仪器物,九锡是指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弓矢、秬鬯,合称九锡。九锡是轻易不授人臣的,像齐桓晋文这样的天下霸主,都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

曹操的这个“魏”,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汉朝内部的一个异姓诸侯国,既然是“国”,曹操就有资格在“魏国”内建置自己的权力机构,比如尚书、侍中、六卿等。曹操的魏公爵位不算最高,上面还有诸王,但“魏公位在诸侯王上”,从爵位角度讲,汉朝除了皇帝刘协,就是曹操(当然是在他的统治区内)。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晋爵为魏王,曹操可以建天子旌旗、在魏国内建立曹氏宗庙。在第二年的十月,曹操加快了篡汉的步伐,刘协被迫给曹操加了“冕有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的特权。

按古代制度,只有皇帝才有资格戴十二旒的冠冕,乘金根车、享受六匹马拉的车。到了这一步,曹操基本完成了掏空汉朝的伟大计划,虽然他始终不想当皇帝,但(中原)天下,早已经成为曹家的囊中物,只不过具体仪式由曹丕来完成了。

新旧政权的“禅让”更迭,过程非常烦琐,首先要由皇帝刘协下退位诏书,然后派近臣奉着皇帝玺绶,“命令”魏王曹丕接受“禅让”。曹丕当然不会接招要虚伪客套一番,推说自己无德无能,还是另找贤人吧。不是曹丕不怕麻烦这么折腾,而是这是当时设计好的禅让程序,他必须三揖三让,以此证明他的帝位是刘协强行塞给他的,不是他自己抢的。让了三次后,曹丕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不再演戏,再装下去,大尾巴就要掖不住了。

按制度,新政权建立时,需要在京城外建一个受禅台,曹丕缓缓登坛,有侍臣在他旁边念禅让诏书,然后百官伏拜三呼。在登基仪式进行的同行,在坛下还要放几把大火,这叫“柴燎告天”,给老天爷塞银子的。随后要改元,大赦天下,最终完成禅让仪式。

作为曹魏的敌国,刘备称帝,不是“禅让”,而是“上绍汉统”,以汉朝正统继承人自居。在官场上混,个个都是演戏高手,刘备的称帝过程也非常麻烦,不比曹丕轻松。先是蜀国群臣以曹丕篡逆,请汉中王继帝位,刘备也是再三推辞,戏谁不会演啊。

然后由懂谶语八卦的学士出面,开始牵强附会地给刘备称帝找“依据”,凡是古书上带有“备”字的,全都当成刘备应该称帝的理由。刘备虚伪地推让一番,还是羞羞答答地在成都建汉称帝,史称蜀汉。过程和曹丕差不多,在郊外设坛,柴燎告天,改元大赦。

新皇帝登基后,一般还有个祭天诏书,向老天爷汇报自己为什么要称帝。自蜀汉迄隋唐,近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会在祭天诏书上这么写:皇帝臣某,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

所谓玄牡,其实就是黑色的公牛,是古代统治者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的牺牲(名词)。不过在孙权赐辽东军阀公孙渊的诏书中,却提到了玄牡二驷,就是黑色的公马。不过后来西晋、宋、南齐、梁、陈、北齐等政权在祭天诏书中都用的是玄牡,没有提到“驷”,用的应该都是黑色公牛。

在中华古代文明中,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五德说。所谓五德轮回,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是火德,然后商是水德、周是土德、秦是水德、西汉先称火德,后水德土德、最后又回到火德,新莽是木德、东汉上继西汉,也是火德。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各自称正统。“德”是一个政权是否正统的极关键标准,半点不能马虎。曹魏方面翻了一大堆古书,最终给自己定的是土德。蜀汉方面以东汉正统自居,自然继续称火德。至于孙权,他比懒羊羊还懒,直接抄袭了魏国的土德。至于统一三国的晋朝,属金德。

五德不是随便起的,与五德相对应的是颜色,金色尚白,土德尚黄、水德尚黑、火德尚赤、木德尚青。曹魏既然是土德,所以曹魏的服色以黄色为主调,甚至连第一个年号也叫“黄初”。孙权也一样,连续两个年号都带有黄字:黄龙、黄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