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冯志亮解析史姓的宗族特征与人口繁衍
史
史姓是中国第八十三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当今史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1%,总人口大约有285万。
得姓始祖史佚,原名尹佚,姬姓,周文王之孙,伯邑考之子。最早见于史籍的史氏者。西周初年,尹佚任太史一职,且为终身周太史,为人严正,忠于职守,曾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言行和天下大事,极受周王赏识。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当时“四圣”。后人赞其为史官的楷模,其子孙均世袭史官一职。其后裔便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称史氏。故后世子孙尊史佚为史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史,为古代王者身边的记事官员,专司记载王者言行,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在甲骨文中,史字像手持武器从事狩猎或作战,其武器或为丫槎,或为丫槎与棍棒缚以石块做成的锤形物。先民们狩猎或征伐时,大多为集体行动,史是这一队人的领头者。后来因分工之故,小篆史字发生了分化,出现吏、史、事三字。史,本义为官吏。史人自然是世代从事记事或记言的家族,以此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最终出现史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相传史官后裔以官名为史氏。
第一支源出仓颜之后。仓颉,也称苍颉,又称史皇氏,其后有史氏。
第二支源出周太史史佚之后,以官名为氏。
据说世上第一位有名望的史官是黄帝的史官仓颉,也称苍颉,又称史皇氏,是中国汉字的发明者。作为记事之官的史,当在文字产生之后。据说夏朝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文字出现以后,常由掌管贞卜祭祀的巫来记录,称为巫史。
到了商周,为王室执政之官称卿史,为诸侯执政的官称御史,这在殷墟卜辞中已经得到证实周王室置太史、内史;鲁国置太史、外史;晋,郑、卫等国置太史;齐国置太史、南史、御史;楚国置左史;秦国置内史;赵国置内史、御史;魏国置御史等等。按先秦时产生氏族的规律,世袭官职的后代的支系常以官名为国氏,因此,史氏出自官职之名是可信的。至于是否是出于姬姓、妫姓,姜姓、芈姓,已经不重要了。但是可以肯定史氏的历史十分悠久,至少有4000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外族血液融入史姓主要发生在隋唐之际:隋唐时西域昭武九姓国有史国,进入中原定居后以史为姓。唐朝突厥部落阿史那氏族,凡进入中原的族人均改姓史。唐时的奚族中也有史姓。这些外族人与汉族混居后均被同化成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史姓活动已经遍布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西汉时,山东的史姓得到王室的重视,成为汉代累世公卿的名门望族,子孙繁衍昌盛,以山东为基地向江苏、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发展。到唐宋时,外族的史姓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定居,改变了西北和西部史姓的结构和比重。之后,史姓在各地都有分布。
宋朝时期,史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宋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史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史姓总人口的47%主要分布于四川,浙江,这两省史姓大约占史姓总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苏,约占史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西部秦川、中部河南、东部江浙三块史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史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为明朝第八十三位姓氏,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史姓人口的增长为负值。史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西,山东四省,大约占史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河北,河南、江西,这三省集中了史姓总人口的20%。浙江为史姓第一大省,约占史姓总人口的19%。宋、元、明期间,史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东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部浙苏鲁、北部晋冀豫两块史姓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史姓人口巳达285万,排在全国第八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史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285万,增长了12倍多,史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余年,史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下降的态势。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四省,大约占史姓总人口的44.2%;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陕西、辽宁,这四省集中了史姓总人口的21.7%。河南为当代史姓第一大省,占史姓总人口的13.9%。全国形成了豫冀、鲁苏两块高频率史姓分布区域。在近600余年间,史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同时出现向东北移民的情况。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史姓的郡望主要有宣城,武昌、京兆、河西、建康、高密、河南等。史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外,重要的有忠烈堂。“忠烈”堂号典出明朝的史可法。明末,史可法以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抗清,城破自刎不成被俘。清人劝降,他坚决不从,壮烈殉明,后人为纪念史可法而以忠烈命堂号。
2、宗祠楹联
直弓如失;忠谏伏蒲。
茅庐炼药;梅岭招魂。
南坡传世诗书画;岵冈动人竹石兰。
光依日月,荣二字之褒;气吐风云,勤千秋之略。
史良娣得产皇孙,故储有后;史翰林乞假归娶,嘉耦相攸。
3、族规家训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得有箕豆相煎之行为。
敬老尊贤敦亲睦族,不得有忤逆不道之行为。
明理尚义入孝出悌,不得有悖反伦常之行为。
慎终追远光宗耀祖,不得有辱没门风之行为。
崇法守纪爱国爱家,不得有祸国殃民之行为。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史姓族谱108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史姓历代名人225名,占总名人数的0.5%,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三位。史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6%,并列排在第六十三位;史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3%,并列排在第八十四位;史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并列排在第七十一位。
史姓历史悠久,其始祖一直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的仓颉,拥有一个十分庞大而神气的家族,青史垂名的人物一直不断。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西周史官史佚,太史史伯;战国韩大夫史疾;西汉学者史游,大司马史高;东汉溧阳侯史崇,鲁相史辰;西晋画家史道硕;唐朝大将史大奈,武则天朝宰相史务滋,大燕皇帝史思明;南宋词人史达祖,大臣史弥远、史嵩之;元朝大将史天泽;明朝名将史可法;清朝文学家史震林;民国报业家史量才。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发源地)
白水县,位于陕北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交接处,因流经境内的一条有白色石头衬底的河水而得名。是史姓的始祖仓颉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安葬的地方。如今在白水县东北35公里的史官乡,还有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的仓颉庙。
据说仓颉这位黄帝的记事官员,从鸟兽的蹄印和星座的形状受到了启发,创造了文字。结束了我们的祖先结绳记事的历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他,在埋葬他的地方栽植松柏,修建庙院,即现在的仓颉庙。此庙在东汉年间已经初具规模,保存有珍贵的“仓颉鸟迹书碑石”、“孔子弟子题名碑”以及庙周围的一群形态各异的千年古柏,千百年来都是人们的祭拜之地。
交通参考:从渭南市到白水县只通公路,大巴车很多,每30分钟一班,车程25小时,票价10元。到了县城以后可以坐至仓颉庙的汽车,1个小时以内可到,票价4元;或者乘出租车40分钟可以到达,要30元。如果从渭南市乘出租车直接到仓颉庙5个小时可达,讲价后车费约200元。门票:20元。活动:每年的谷雨节,人们都会在这里组织盛大的庙会以纪念这位文字始祖,非常热闹。
游线二:江苏省扬州市(梅花岭史公祠)
纪念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史公祠在扬州广储门外的梅花岭畔,现在为史可法纪念馆。史可法是明末抗清英雄。清顺治二年(1645年)他督师扬州,抵抗清兵。后扬州城破,史可法英勇殉节。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梅花岭上建了他的衣冠冢,实现了他“我死,当葬梅花岭上”的遗愿,冰雪梅花,永垂不朽。
史公祠现为扬州博物馆所在地。馆内收藏了在扬州出土的从春秋到明清期间的文物和字画,其中“扬州八怪”的书画独具个性,不落俗窠。扬州市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历史的古城。扬州市西郊,是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的瘦西湖风景区,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扬州的其他著名景点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以四季假山著称的公园,明代的文昌阁“辉耀街衢”。扬州还有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横跨于瘦西湖上的大虹桥,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扬州的美景数不胜数,实是江南瑰宝。
交通参考:在扬州市内乘8路、20路、22路汽车到史可法纪念馆下,车票1元。也可从汽车西站乘出租车前往,车费约12元。门票:10元。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八十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