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花园,承载了“愿望”与“能力”
“京味”文艺作品中老说旧时胡同生活怎么温馨,其实只要跟“老北京”们细聊一下,就会了解居住体验并不好,尤其是那些平房大杂院,用水、用电、烧煤、上厕所都很成问题。在短缺经济的年代,人们更多关心的是生存条件,对于所谓生活的“环境品味”,几乎没有概念。
上世纪70-80年代,当单元楼房小区最初出现在大城市的时候,人们也没有过多考虑“居住环境品味”,这从当时小区的规划上就能感觉出来。如今所说的“老旧小区”大都是那时候的“作品”——公共空间局促、楼房布局杂乱,但是回想起来,一些提升环境品味的尝试已经开始了。笔者上小学的时候,住在北京天坛东里的新建小区,记得有一阵,忽然有施工队在楼群间的空地和路边盖起了一些“景观”,有假山、白色矮墙和月亮门,在我家附近的一个月亮门上镶了一块水泥牌匾,上面用隶书写了“绛霭”两个字,由于不解其意,反倒印象颇深。现在想来,搞这些目的就是为美化环境,但实际上这些“景观”与周边并不协调,那月亮门地处“交通要道”,完全没有“绛霭”的意境,还有点挡路。但也要理解那时的一些努力至少表达出了人们对环境美好的追求,只是还不得要领。
环境治理或环境营造被意识到,并作为“问题”提出来,其实是在城市社区的居住环境水平有了普遍提升之后的事。
当下城市公园、滨水绿地乃至城市森林日益成为城市规划的“标配”,而居住区景观设计也日臻细致。在本期,我们讲述了“社区花园”的话题,在一些居民小区中,人们开始自己投入到提升社区环境品位的“微改造”中,往往是在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居民或组织的带领下,自己动手美化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拉近了邻里距离,融洽了社区关系。社区花园营造,事情不大,但也能说明一个道理,社区事务并非都要靠外部力量完成,凭借社区内生的力量解决问题总是有效的选项之一。这就如同多样化的社区互助,能够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社区花园满足的是居民的心理需求。虽说社区花园营造行动尚属小众,但在这些成功的案例中可以总结出两个共同点:一是专业,二是有序。所谓专业体现在社区花园的规划设计,虽然居民有共同的愿望,但是也要在一定的专业知识保障下,才能实现“品位”;有序就是在社区基层组织的引导和带领下,有序参与,以求顺利达成预期,这应该是社区花园建设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有序等等,说到底都是能力。
而说到专业、有序和能力,就得说说在过去的这一个多月,国内经历了新冠疫情一波“反扑”。被人们认为更为凶险的“德尔塔”病毒,突破了某些防范的薄弱环节,在中国许多城市再度传播。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上下一心,迅速采取行动,有力遏制了病毒传播的势头,截至8月2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达到本土病例“社区清零”,又一次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治理能力。由此说明,中国人对环境有着至高要求和治理能力,无论是疫情防控保生命安全,还是社区花园提生活品味,都能够做得很好。
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当下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将在各个方面开花结果。据悉成都将建200个“未来公园社区”,其追求是“身临公园、心属社区、拥抱未来”,而这也是我们期待的社区“品位”。
来源:《社区》9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