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孩子把这些话挂嘴边,“雷区”一踩一个准,人际关系能好才怪
父母培养孩子,无不是希望将来孩子在社会上能够自己立足,并获得较强的生存能力,而这生存能力当中就包括社交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孩子不具备社交能力,单从对孩子自身心理健康方面来说,就是个“隐形炸弹”,缺乏社交,孩子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很可能会出现自闭、抑郁等非健康心理,最后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
而从孩子的社会生存方面来看,如果缺乏社交能力,也就意味着孩子不能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马云曾说过,社会其实就是一个人际关系社会,依靠的资源主要也是人力资源。
这些种种迹象都表明,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并能够建立出色的人际关系是何等重要的事情。
而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当中,孩子的“言”是放在第一位,也直接关系到社交的成败。
最怕孩子把这些话挂嘴边,“雷区”一踩一个准,人际关系能好才怪
1、“这么明显的错误肯定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这样……”
当一群人在讨论一些事情时,面对他人提出的意见,部分孩子在不认同时,会直接出口打断,并且直接当面指出对方的错误,不给对方留下一点面子。
试问,如果换为思考,你是被直接指出错误的那个人,你是否会感觉到尴尬,而且还将对方的错误大肆渲染、放大,这不是变相地在拆台吗?
在人际交往中,其实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当面拆台,并且言语是直白的,不带任何委婉成分。大多数人对于说出这类话的人都带有较强的排斥感,在排斥你的观点的同时,也会连带排斥说话者,所以很容易给他人留下不友好的印象。
当家长们发现孩子有这一习惯时,一定要去纠正孩子的说话技巧,并不是不让孩子去表达不同的意见,这点极为关键。
因为部分家长认为这就是不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一味在表面上认同对方的观点,这是不可取的。
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首先承认对方观点的可取性,然后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有一种方法更为巧妙,便是让孩子灵活地“曲解”对方的意思,将对方错误的观点“误解”为另一种意思,这个过程如果对方能够领悟,也会顺着你的台阶下,还会认同你的能力,一举两得。
2、“等等,我觉得应该是这样……”
部分孩子在与人交谈时有插嘴的习惯,不论对方正在表达一些什么样的关键信息,只要自己脑袋突发奇想,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便会急匆匆打断对方的谈话,而后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要知道,这种做法也是极度容易招人厌恶的。
随意打断他人本就是个不太礼貌的行为,但是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疏忽了这一点,以至于孩子此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没有注意到这一方面。可能在家长看来不觉得有太大的关系,可是在他人的感受里,这是个十分不讨喜的行为。
应该告诉孩子,在他人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论此刻想表达的欲望有多强,自己的想法有多棒都应该等到对方表达完再表达,并且这个过程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不是无视或是不屑于对方的意见,尽管他的意见可能漏洞百出。
3、部分情况下单一回答“太好了”、“很棒”
来说一个颇为尴尬的事情,疫情过后送我小侄子去读书,他读初中,那天给他送到校门口,正好碰到他的老师,寒暄过后,老师其实也就随意了解下孩子的情况,问道,“你回家有没有认真听我的直播?”
小侄子一张口就是夸“讲的很好,可以去当名师了。”结果突然被老师反问,“那你说说我昨天上了些什么内容?”
这下气氛尴尬了,小侄子压根就没有认真听课,哪里能够回答得上来。当时老师笑着让他先回班上,虽然没有表达出别的内容,但是心里大多会有一个印象,“这孩子不老实。”
要知道,对于大多数“受众群体”而言,他们其实更希望能够从赞美者身上听到更为细节的夸奖。
告诉孩子,把“你太棒了”换成具体棒在哪里,让对方清楚的知道,你真的有在认真品味、欣赏他们的努力,这样的人往往也会获得更多的尊重与欣赏。
如果你家孩子常常把上述这些话挂嘴边,简直就是在才人际关系的“雷区”,等到差不多踩完了,人际关系网也就破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