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老家的农村是这样御寒的

文:汪晓佳

图:来自网络

儿时,老家的农村似乎特别冷,一到冬天,滴水成冰,气候特别寒冷。西北风像刀子似地呼啸着吹进村子,不戴帽子,不几天就会把耳朵冻烂,严重了甚至会沁出黄水,奇痒。

然而,就是这样寒冷的天气,人们也都会为了生计在外面干活,比如在地里复收秋庄稼地里遗漏的红芋,捡拾烧锅的柴禾,放羊等等。

只有大雪封门的时候,才能得到休闲一下的机会。倘若在家里,一家人围在屋当门一堆燃烧着的木炭火,母亲戴上老花镜,一针一线地做着针线活,孩子们则坐在小板凳上伏案写作业。

不做作业的时候,母亲就会讲故事给他们听,烟雾缭绕中去感受家庭丝丝的温暖,默默地,寂静地,任凭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流逝。

有些不甘寂寞的的年轻人,从早到晚,便会脚穿用芦苇编制而成的茅窝子,“呱唧呱唧”地去左邻右舍串门。

这茅窝子有的是平底,有的则是下面有一个削有凹槽的高跟木底,雪浅了,穿平底茅草窝子尚可,如果深了,就会把茅草窝子没了帮沿,冰凉的雪直往里面灌。穿着高底的茅窝子,木板以上的草鞋帮就不会进雪,趟在雪地里很暖和的。

冬天,农民们的双手大都会被冻得皲裂,甚至严重的会渗出殷红的鲜血,刺疼。有条件和讲究的人家,每天睡觉前都会烧一锅热水烫手烫脚,以缓解症状,而大部分大人都因白天的操劳乏了,累了,累得他们一点也不想动了,从而做不到这一点。

他们在串门子的时候,到了谁家,就会嬉皮笑脸地说,婶子,大娘,您不能烧点水给俺烫烫手吗?于是,婶子大娘便立即应允,往大铁锅里添了大半锅水,然后在锅底架上木柴燃烧起来,一直烧到响水为止。

有的人家还在热水里放进了一个老丝瓜瓤子,或者一种土名叫“葛娄”的果实,有了这样的东西,热水便会变得十分滑溜,双手搓起来还特别下灰,顿时浑身上下热乎乎的,满屋子还有一股诱人的清香。

一只大锅里,几双年轻人的手在一起翻腾,难免有手碰手的情况发生,有调皮的小伙子,有意识地抓住异性,握着女孩子的手不松,惹得女孩子使劲挣脱,嘴里还“讨厌,你真腻歪人!”地嘟囔着,然后便是几乎要掀翻茅草屋顶的阵阵笑声。

天冷的时候,遇到晴朗的天气,晒暖则成了乡村一道司空见惯的风景。大家三五成群地在向阳处聚成堆,开始东家长西家短;有人找块得敞亮地方,几人一凑便成了一场牌局。而一堆偌大的草垛旁,几乎能聚齐庄上所有走得动的老人。用村里人的话说就是,泥鳅一伙,鲶鱼一伙,男人挨牌桌,老头偎草垛。

在乡下,冬天烤火是最为古老的传统,虽然如今各种空调暖气也都用上了,但是烤火的味道,如今依然让人怀念,每每春节回家,也都不忘和家人围在一起,在院子里燃起一堆木头,怀念一下小时候的味道。

火光燃起,暖意围裹着,秫秸和木块在火光里,不但发出阵阵酥脆的响声,还发出缕缕清甜的气息。大家身上一热腾,话便多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想哪里说哪里,看似东拉西扯云里雾里,但都脱不了有关村子过去的一些陈年古道事。

下雪天,一家人都是早早地睡去,早晨迟迟地不起床,孩子做作业也是把小板凳放在被窝上做,身上虽不冷,但手冷,孩子们便边做作业边把小手放在嘴边哈哈,或伸进被窝取暖。

睡觉前,大人都要在柴火上把冰冷的被子反复烘热乎了,再放到床上,催促孩子赶快脱了进被窝,然后再给孩子把被角一一掖严实,又忙活其他的事去了。

早晨起床前,大人都要把孩子们的棉衣,放在正在做早饭的锅门前用火烤热,两头一折收拢了,快步走到床前放进被窝里,让孩子赶快穿上。孩子穿上这身被烘烤过的棉衣,走下床来,精神抖擞,一点也不觉得寒冷。

如今,无论乡村或者是城市,冬天早就没有那时候寒冷了。冰天雪地的日子也微乎其微,更见不到那种屋檐下,挂着的足有半尺多长久久不能消融的冰凌棒棒了,在冰封的河面上滑行或者打陀螺的境况,也一去不复返了。

再说,即使有天气寒冷的冬天,农村除了木炭烤火外,有的备有了暖手器,电热毯,富足的人家,也用上了空调,城里人家的御寒措施,那就更不用说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