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人生 作者:段永铭【散文】

如此人生

文|段永铭

【一】儿时的不幸
那是公元1948年1月19日,农历丁亥年腊月初九的深夜,呼呼的西北风辖裹着那皑皑白雪,覆盖了正在酣睡中的大地。瞬间、整个天地连成了一片,变成了一个白白花花、亮晶晶的银色世界。
就在这个朔风吹雪花舞的黎明时刻,一个新的生命降生在了一个俗名叫“狼山湾凤西村”一农户家中。因他是在黎明时刻所生,所以父母就给他起了个应时应景的名字,叫“咏明”。小咏明的上边还有个大他四岁的姐姐叫“咏岚”。
在小咏明还不满俩岁、脑细胞还未形成一定的记忆工能时,他的生父就不知做了哪些見不得光見不得人的龌龊事,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竟瞒着家里所有人偷偷的离家出走了。后来,由于他的形踪被知情人举报,很快,他就被政府抓捕归案,然后被判刑送入了牢房。
从他离家出走到后来的被抓被判、再到后来的服刑,其间又经过了几度的斗转星移四季交替,可他一直未曾与家里有过任何的书信往来,因此家里人对他的情况纯粹是黑抹不知。
大约是在咏明的生父离家出走后第三个年头的深秋,一天,忽然有个骑着高头大马、身着蒙古服饰的男子来到了咏明家。来人身材魁梧脸庞微黑,下马后将马拴在了院外的一个拴牲畜的桩子上,然后进院回到家里。当他看到咏明的妈妈从里屋出来,第一时间他就很谦恭的向咏明的妈妈问道:“老嫂子,妳还认识我不?”咏明妈見到来人很是激动,她急忙上前亲切的拉着来人的手说:“三兄弟,多少年的兄弟了嫂子咋能不认识你,快坐下。”说罢咏明妈便搬来一个小炕桌放在炕上,然后给来人倒了一碗热茶,双手递在了来人的手里,然后坐在炕沿边。紧接着来人便和咏明妈唠起了关于咏明生父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后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祥情。
来人叫“三杭盖”,他是咏明生父的挚交。他对咏明妈说:“老嫂子,其实关于我老哥的事情我一开始就知道了,只是他再三嘱咐不让我告诉妳。一来他是觉的对不起家里人,二来也是不想让妳为他担心。我今天实在是憋不住了,所以就过来了,一来是看望一下妳和娃娃们,二来我就自做主张把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全告诉妳哇,老瞒着也不是个事儿。”喝了一口茶他又接着说:“我们老哥是因为和那个任麻子吵架时把任麻子推了一把,这一推不要紧,任麻子刚好跌到放在墙角的一片耙的耗齿上,把肋骨跌断一根。原来任麻子就有很严重的哮喘病,没过多久就死了。这下人家任麻子家里把他告了,并扬言要他抵命,他害怕了就偷跑了。”说罢他長出了一口气,然后又对咏明妈说:“老嫂子不管咋说,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光景还得过下去,妳可要挺住啊,这个家和娃娃们还得全靠妳了。”
咏明妈听罢三杭盖的叙述后,俩眼直勾勾的盯着前方一言不发。咏岚抱着妈妈的胳膀呜呜呜的哭,小咏明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不停的抽泣着……。三杭盖看到她们母子这般情景,搓着双手不停的叹着气。
停了片刻之后,咏明妈抬起头强行把泪水咽到肚里,掏出手帕擦干了眼泪,然后对三杭盖说:“三兄弟,你就别安慰我了,既然事情已到了这一步,愁又有甚用了,人家政府又不会冤枉他,是他自做自受,怨不得别人。我定会把娃娃们抚养成人的,你就放心吧。”
顿了顿她又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她说:“嗨,刚顾说话了,三兄弟你坐着喝茶我好赶紧做饭,兄弟好不容易来一趟,吃好吃赖、吃了饭再走。”说罢她就去做饭了。
不一会儿,咏明妈把饭做好端上桌,又把碗筷摆上,并把俩孩子都叫了出来,对他们说:“来,岚岚、明明、咱娘三陪你叔吃饭。”说罢便把饭菜盛好,几个人一起吃了起来。 吃罢饭,三杭盖就告辞回去了。
自打三杭盖走后,咏明妈的心上就像压了一块石头,既感到沉重,又感到害怕。她每天以泪洗面,心中的苦涩又无法向人倾诉,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就像那鱼喝水一样――冷暖自知。
她无时无刻不在苦苦的守候着、艰辛的等待着、殷切的期盼着,丈夫能早日归来!
然而,她那苦苦的守候、艰辛的等待、殷切的期盼,统统都变成了一网劳而实虚幻飘渺的泡影……
在当时那种环境中,要想靠她那柔弱的双肩,来挑起那副抚儿育女的千斤重担又谈何容易?
面对如此的現状,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下尊严,也无暇去顾及那些“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男”封建的伦理道德了。
1951年秋上,咏明妈下嫁了一个姓邹的光棍汉。从此她们母子三人就过上了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行事的苟且日子。
这个姓邹的男人脾气暴躁、性格怪异,他没有丝毫承担家庭重负的心理准备。对她们母子既没有同情之心,又没有怜悯之意,每天起来对咏明姐弟俩不是哼鼻子就是瞪眼睛,从来都没给个好脸色。
1953年秋,咏明的姐姐咏岚已到了入学的年龄。咏明妈就和那姓邹的商量让女儿去上学的事情。为了女儿上学,她给那姓邹的说尽了好活陪尽笑脸,可那姓邹的就是不同意。他说:“女娃子念的个甚书了,念不念一找对像还不就成了人家的人?再说我可没那些闲钱去供她念书,妳就歇了这道心哇。”情急之下,咏明妈便和那姓邹的大吵大闹,最后在咏明妈妈的一再坚持下女儿还是上学了。
女儿是上学了,可那姓邹的隔隔三差五就找茬和她吵闹生气,真是吵的家无宁日四邻不安。为此,咏明妈常常俩眼迷惘的望着窗外、双颊挂满着泪痕、发出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目睹妈妈那满脸的泪痕、耳闻妈妈那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在咏明那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幕幕拂不去抹不掉的阴影。
他们母子三人,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忍气吞声的生活了整整四个年头。最终,在情不得已之下,咏明妈毅然决然的和那姓邹的分道扬镳解除了婚姻关系。

【二】童年的过往

在咏明八岁那年的深秋(1955年),咏明妈在好心人的撮合下,与一个姓端的男子组成了新的家庭。
这个端姓男子,也就是在之后的生活中,一直能给予他们姐弟温暖、关爱和体贴的继父。
说是继父,从情感上则胜似生父。继父(父亲)为人质朴,心胸开阔且善良。新的家庭在继父(父亲)的悉心打理下,虽说进不了多么的光鲜之列,但却多了一份坚实的家庭温馨与亲情关爱。
时光进入了1956年,咏明也到了入学的年龄。一天全家人正在吃饭,父亲说:“儿子今年也该上学了,看需要置办点甚我好早点去供销社买。”咏明妈听后笑着说:“念甚书了,念书还得花钱了,你能舍得了?”听到咏明妈这么一说,父亲当时甚话也没说,放下碗掏出了烟斗抽起了烟。装出一副很是生气的样子。他抽罢一袋烟抬起头对咏明妈说:“那好,儿子是妳生的,妳说不念咱就不念,赶明儿受了制妳可别后悔”。咏明妈看到老汉这样,便笑着对他说:“好啦,你说念咱就念,是我的儿子也是你的儿子。”
第二天,父亲就去供销社购买了做新衣服新书包的布料和所有上学的必需品。
新的学期开学了,咏明穿上妈妈缝制的新衣服背上新书包,在姐姐的陪同下,和那些同龄的小伴们高高兴兴的走进了校园。
四年的初小生活一眨眼就过去了。1960年的下半年咏明就要升五年级了。当时咏明就读的那所学校只有四年级的编制,上五年级就得到离家20里以外的公社学校去上。到别的学校就得去公社学校办转学手续。别的同学都嫌办理转学手续繁琐都没去办,唯他一人办理了去离家15里外的裕丰高小就读的转学手续。

【三】异地求学

9月1日,各个学校都陆续开学学了,咏明带着转学手续到裕丰高小去报名。报完名后学校召了“开学典礼”大会。在会上校長站在主席台上向全校师生宣布:“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学校规定离校路程远的同学必须住校。”当他听到学校这项规定后,心里想:“这住校倒是没甚问题,可这住校的口粮问题咋解决?”
当时我们国家遭受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人们都在竭尽全力的与饥荒做抗争,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粮食往学校拿。
为了咏明住校的口粮问题,他的父母亲整天是愁眉紧锁唉声叹气,真可谓是无计可施了。最后还是父亲想出一个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父亲是个自尊心很强且又重情重义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很乐意帮助弱者。为了解决咏明上学的困难,他竟放下尊严舍去面子,找到了时任大队粮食加工厂的负责任人老赵叔。他把咏明上学遇到的困难从头至尾给老赵叔讲了一遍,同时向老赵叔提出了他的想法。他说:“赵哥,我想进加工厂扫一些褙在房梁上的细麸子细糠,还有喷洒在面柜外将要被人雜踩糟蹋的面粉,也好给娃娃解决点困难,这也是实在没办法的办法了。”那个慈眉善目的老赵叔听他这么一说,便动了测隐之心。他对咏明父亲说:“兄弟为了娃娃的事也真是叫你为难了。”说罢,他便把碾磨房的钥匙递在咏明父亲的手里。并说:“兄弟,你可千万别让人看見,不然那些多事的人又要说三道四了。”
咏明妈把老伴儿扫回来的那些“粮食”用细罗子罗过后,又掺了点少之又少的白面做成饼,做为咏明住校读书的口粮。
因为其他同学都离校近,较远点的也只有四五里的路程不需住校,所以学校也就没准备学生宿舍。他跟给老师们做饭的厨师住在一起。每到吃饭的时候,他就拿出妈妈给他做的“干粮”就着白开水有滋有味的吃了起来。老师们看到他就着开水吃的“干粮”,于是,他(她)们“性本善”的同情心由然而生。有的给他拔点菜、有的给他半个馍,毕竟老师们的口粮也是很有限的。就这样,他咬牙坚持到了放寒假。

【四】难忘师生情

一个寒假期转眼就过去了。
翌年春上学校开学了,他到校报完名后,就去办公室找到斑主任张志老师,和教导主任于德老师。他和俩位老师说:“张老师、于老师,以后就让我跑校哇,我保证不影响学习成绩,不给老师们丢脸,不给斑里拖后腿。”俩位老师听他说完后,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张老师对他说:“咏明,你的情况我和于老师都了解清了,不果你要记着你刚才说的话,决不能失言。”我抬起头对俩位老师说:“请俩位老师放心,我肯定能做到。”说完他向老师们行了礼正要转身离去时,張老师又叫住他对他说:“咏明,我和于老师商量好了,从这个学期开始你就做咱们斑的班長。”听张老师这一说,他顿时就懵了。他心里嘀咕:“当班长?我从来也没有过这种想法,我能当了这斑长吗?”他站在门口发楞。于老师看到他楞神的样子,便喊着他们名字说:“咏明你发甚楞了,张老师的话你没听见?让你当斑长你就当,你还必须得当好。”听到于老师喊他,他才醒过神来。他抬头看着俩位老师说:“张老师、于老师,我从来也没想过这件事,实在是怕当不好,不果您们都这样说了,那我就尽力吧!”俩位老师听他这么一说,都满意的笑了。
紧接着,张老师就把教室门的钥匙递给了他。自从他拿上教室门钥匙后,他的生活节奏就紧凑起来了。他每天天麻麻亮就起床,草草的洗漱一番,然后用开水泡的吃点旧饭,就急匆匆的赶往学校。
每天,当他进教室坐下来打开书本复习功课的时后,同学才陆陆续续的走进校园。自从他接任班长一职之后,一直到高小毕业,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是一如即往始终如一。
1962暑假前,他和他的同学们连续经历了毕业与升学两场考试。毕业考试过后没几天,他就背着行里吃米,到离家45里外的五原二中考场应考。
两天后升学考试结束了,他和同学们又回到裕丰高小,去领他们在这所学校就读的毕业证书。当他们拿到毕业证后,便与老师、学友相道珍重,然后恋恋不舍的各自走上回家的路。
咏明领到毕业证后,当他看到毕业证上填写的学校和老师给他的评语,以及他在这所高小就读以来学习成绩的总评分数时,一种感激与感恩的心情在他心中冉冉升起,同时也引发了他好一阵的感慨!
他忘不了,他在这所学校就读几年来,他的恩师张老师和于老师在生活上对他的关心与帮助、在学习上对他仔孜孜不倦的教导与鼓励。他更忘不了,父母双亲为他求学所付出的一切的一切。
感慨之后,他又深情的望了几眼学校大门里的一切……

【五】困境中辍学

咏明从学校回家后也就快进入秋天了,当时他父亲因患脑血栓中风,已瘫痪在床。他妈妈除了照顾父亲的病体之外,还得去参加集体劳动。一天,咏明妈正和一些妇女在地里起山药,忽然一个邻居气喘嘘嘘、急慌打忙的跑到山药地里,磕磕巴巴的对她说:“嫂子,妳…赶紧…赶紧回家哇,妳…妳家老汉他…他…寻短見,上…上吊了。
当时在场的人听到这个噩耗全都楞住了。咏明妈听后愣了愣神立马就往家跑,可她的双腿却不听她的使唤,身孑也软做一团,想跑却跑不动。好不容易挨到家里,当看到老汉的惨状时,她立马就晕厥在地不省人事了,在场的人很快给找来村里懂医术的人,费了很大的周折才让她苏醒过来。
五天后,在众邻居的帮助下,咏明的父亲入土为安了…
咏明的父亲走了,他带着多少憾意、多少留恋、又有多少舍不得,离开了他至亲、至近的人,去到了一个他本不该去的、但又确确实实是去了 ,去到了一个既陌生又悽凉的地下世界。给他的亲人们只留下一抹永无止尽的思念……
咏明的父亲走了,家里留下他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伴着那孤独柴米,寂寞的油盐苦度光阴。
由于家庭的不幸,再加之生活的窘迫,咏明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念想,回乡务农了。

【六】田园生活

自从咏明决定,放弃继续求学的念想回乡务农那一刻起,他就介入到了生产队的劳动群体中。从此他就成为一个:荷锄持镰吆牛喝马迎日出、肩扛背驮汗流脊背送晚霞的庄稼汉了。
他每天和社员们,飞起一群落下一片,有说有笑也有唱的在田间地头干活儿时,真还有一种惬意与新鲜的感觉。当时他想:“既然我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缘,那么就静下心来和乡亲们一起来过这田园生活吧!
他在农田地干活,大多数时间就是给村里邻居们盖房子,再者就是出外工。在劳动之余,他也忙里偷闲的阅览了许多長篇小说,也习作了一些文稿。他把出外工所挣的补助款,大多数用来买長篇小说和一些有关建筑方面的学习资料。邻居们调侃的说:“咏明,你买那么多书,是不是还想当‘作家’了。”
每当这时他便一笑置之。就因他爱看书爱写画,便招来了一些人无情由的忌妒,与此同时也惹来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排斥与压制。
1972年,经人牵线,他与临村一女子喜结良缘。次年生了儿子,有了爱情的结晶。1976年,他又添生了大女儿。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既1979年,他的二女儿问世了,也就是在这年的11月份,他那茹苦含辛、历尽艰难,拉扯他们姐弟长大成人,到头来还没过几天舒心日子的老母亲与世长辞了。
他含泪安葬了母亲后,已进入了腊月。这年,他怀着一种极度悲伤与思念的心情过了一个无磁无味的春节……
1985年,他利用自学的瓦工手艺干起了瓦工活儿。先是在本村或周边乡村给人们盖房子,同时也包揽一些水利及公路上,修桥樑、做口闸,砌涵洞等工程。外带给个体户加工厂,安装固定碾米机面粉机等杂活儿。到这年的秋上,他又到县城包揽了一些房建工程,直到上冻才回到家中。就此他一直在外面奔波,直到1992年,他结束了他东奔西波、四处飘泊的江湖生活,又重新回归到了他守家在地的田园生活中。

【七】平静中又遇不幸

咏明告别了他东奔西波四处飘泊的江湖生活后,也就是1992年,他雇用了两名小工,包括他自己一共三人,用了20多天的时间,给自己盖了一栋占地面积为90米,砖木结构的房屋。接下来他就一直在农田地里劳作。
2009年,他那,个性温柔贤惠、为人包容大度的大女儿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英年早逝。
女儿的英年早逝,使他的神经彻底崩溃了。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难以填平的沟壑。使他整天沉浸在肝肠寸断、悲痛欲绝之中无法自拔。由于心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引发了多种疾病对他的困扰。
现如今,他由于多种疾病缠身,隐居家中。可他从少年时代就钟情于文学的情怀却促使着他,虽已逾古稀之年仍不放弃以笔耕为乐。
作者简介

段永铭,公元1948年1月19日生于河套平原中部 原狼山县境内一个俗名叫“天逢西钉锅匠圪蛋”的小村落。儿时举家搬迁于五原县民族乡兴丰大队(现:天吉泰镇兴丰村)定居。16岁因家庭的变故辍学回乡务农,其间干瓦工活儿七年。现因杂病缠身隐居在家。上学时便喜好文学,古稀之年仍依笔耕为乐。

诗海琴声
点击进入征文中心
版面编辑:Arc
(0)

相关推荐

  • 身边的感动作文800字

    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都会给人带来感动与幸福.我身边令我感动的事数不胜数,它们汇聚成了一杯醇香的美酒,让我时时刻刻享受着香甜.久久地回味着,不能忘却.最甜的莫过母亲给我的那次感动----题记 那是一个的冬 ...

  • 【大荔文苑】彭飞:小心翼翼的父亲

    小心翼翼的父亲 文/彭飞 父亲是一个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小心翼翼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不会开车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几篇小的随笔,记录下自己简单的过往,愉快的当下,亦或者,练练还算不错的书法,这便是我的父 ...

  • 转生成为妈保男,第一章

    "妈宝男,就是说那种,以妈妈为中心,认为妈妈都是对的,被妈妈宠坏没有主见的男人. 千万不要和妈宝男谈恋爱,他们没有主见,还没有自信,和他在一起就像带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还有个事事管着他的妈. ...

  • 【三秦文学】陈引绪:【永远的欠疚】(散文)

    永远的欠疚 作者:陈引绪 1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包括父亲,可唯有母亲是货真价实的."是的,无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都有一个鲜活的躯体,而这个躯体必离不开母亲的十月孕育, ...

  • 段永铭​【散文】往事如烟(一)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往事如烟(一) 文//段永铭(内蒙古五原) 一.儿时的不幸 那是公 ...

  • 《陪读》 作者:段永铭【散文】

    <陪读> 文/段永铭 公元2016年,在孙女儿上初中第二个年头的春上,我随妻子一块到孙女儿就读的"五原县第二中学"去陪读. "五原第二中学"简称&q ...

  • 大学生村官 作者:段永铭【散文】

    大学生村官 文|段永铭 "小杨杨",乡亲们都这样亲切的称呼他.小杨的原名叫杨凯,中等个头一张圆圆的脸盘上長着一对秀气的大眼睛.他是2011年进驻我们村的大学生"村官&qu ...

  • 秋日的遐思 作者:段永铭【散文】

    秋日的遐思 文|段永铭 蔚蓝色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棉絮般的白云. 大雁.排着长长的大大的人字形队列由北向南飞去,身后留下了一声声似乎是它们将要迁徙去南方却又有些许流连北的鸣叫. 这一声声从那寥廓天际传来 ...

  • 情系故乡 作者:段永铭【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情系故乡 文|段永铭 (一) 提起他,不仅仅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就是四邻八村周边乡镇但凡认识他的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赞誉他说: "人家乃才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脚踏实 ...

  • 一个老父亲的怀念 作者:段永铭  【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一个老父亲的怀念 文|段永铭 在儿子'雪峰'三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一九七六年农历的金秋時节九月十七日这天,第二个孩子大女儿问世了.一个新的家庭成员的到来使他.及其他们全家都感 ...

  • 漫话友谊 作者:段永铭【现代诗】

    漫话友谊 文|段永铭 我们虽说素昧平生, 可,竟成为了挚友.知己 我坚信千里有缘来相会 无缘对面不相识的哲理 人若有缘, 早晚会传来友爱的信息 人怀有善心 世界便会以温柔来待你 你若给他人一缕清风 人 ...

  • 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段永铭【现代诗】

    风景这边独好 文|段永铭 蔚蓝色的天空中 飘着一朵朵棉絮般的白云 小鸟展开它们那灵巧的双翼 唱着欢乐颂 在蓝天白云下任由的飞翔 一会儿低一会儿高 好像是展示它们飞翔的技巧 更像是在向世人炫耀 它们那优 ...

  • 天下父母心 作者:段永铭【小说连载】

    天下父母心(小说连载) 文/段永铭 六.儿子带女友到家 五一这天一大早,老憨老俩口就站在自家大门外一个劲的往离家不远的公路上瞭.刚到九点钟路过他们村的班车停了下来.乘客们陆陆续续的下了车,直到最后,从 ...

  • 夏花 作者:段永铭【现代诗】

    夏花 文/段永铭 风吹过往 雨洗红尘 记忆刻进了岁月的年轮 看着河畔那一片荒地 蜘蛛网掛满盛开的夏花 静听那岸柳点水的声音 点数着那雨水落于河里 水面泛起的波汶 有圈圈涟漪随着风儿轻舞 即刻间 心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