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鲁公为何让一个乡间村夫打关键战役?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特点。

西周初年,周朝建立起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这个制度,第一是讲血缘,第二是讲尊卑礼法。另外,周朝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官吏制度也并不算太完善,一个普通的士大夫瞬间而成为国家重臣的例子屡见不鲜。

再说说曹刿跟鲁庄公的关系。从宗谱上看,鲁国的祖先是伯禽,是周公旦的长子,而周公旦又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曹刿的祖先叫曹叔振铎,也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换句话说,从血缘上说,曹刿跟鲁庄公其实只是同宗各支的远亲。他们之间虽然尊卑有别,但二者并不是说不上话的。

另外,从封地上看,曹刿的祖先封地于曹国,而鲁国就在曹国的旁边。从这个角度上说,双方的交流应该还是比较多的。

用一个都能听懂的例子来说,曹刿与鲁庄公的关系大致可以类比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汉献帝。尽管在初次登场时刘备只不过是无一官半职的织席贩履之徒,但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山靖王之后,按辈分来说则是汉献帝的叔叔,这也是“刘皇叔”这个称呼的由来。此外,刘备与刘表、刘璋这些一方诸侯也都是沾亲带故。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大多数时候虽然落魄,但仍然可以与这些宗亲见面的原因。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里,宗族关系的地位其实比今天要重得多。比如说,一个平民李四通过科举而做官,最后成了二品大员,这个地位自然是很高了。但即便如此,如果他们家族的族长找他聊天——哪怕后者就是个普通百姓,前者也是不敢怠慢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官员做事如果没有宗族势力在背后撑腰,一些政策也是推行不下去的。

第二,我们要知道春秋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特点。

曹刿论战的年代是公元前680年前后,此时距离孔子的出生尚有130多年的时间。这个时候周朝的礼法体系还没有完全崩溃,教育只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之间一种文化传承,有教无类只是一个传说。

这个特点意味着什么呢?在春秋时代只要你能写字、会背诗,你不需要额外展示任何东西,就已经能清楚地告诉别人“我不是普通人”。往大了一点说,“礼”是一种规矩,有时候单纯依靠“规矩”这个东西本身,大家就足以辨明同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写这么两段文字:

第一段:

张三说,“李四是个王八蛋,要教训他一下,他才会老实”。(见《张三回忆录》,198页)

第二段:

张三说,“李四是个王八蛋,要教训他一下,他才会老实”[1]。
[1] 王五等 编,张三 著.张三回忆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199页。

这两段文字放到你面前,哪怕你没有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你大概也知道写后面这段话的人是一个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懂得一定的学术规范的人,因为不进入这个系统的人大概率不会使用这种引文表述方式。换句话说,后面这个人写东西的时候,即便不说“我是个博士”,你也能猜到这个人的身份。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公安干警在侦破绑架、敲诈、勒索等案件的时候,经常会根据嫌疑人的行为特点来推测其受教育程度。这里面最常见的两个“密码”就是“得的地”的用法以及标点符号是否准确。大体上说,“得的地”和标点符号使用地越准确,写信人的受教育水平也就越高——而这些东西,基本上是藏不住的。

所以,在那个时代,曹刿要见鲁庄公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过程。只要曹刿能给鲁庄公写一封措辞得体的信,鲁庄公自然也就明白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第三,我们也得知道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曹刿论战的“战”指的是长勺之战。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齐襄公死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分别从鲁国与莒国返回齐国争夺君位,最后公子小白得胜,继位成为齐桓公。而护送公子纠即位的鲁庄公被齐军所打败,“仅以身免”。齐桓公即位后,准备再次进攻鲁国。这就是长勺之战前的情况。

齐国的军力本来就强于鲁国,而鲁国之前又遭遇到了一场惨败,所以此时的鲁国从上到下都是非常恐惧的。这时的鲁国,跟8月时的张一鸣特别像。根据史书的记载:

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

也就是说,当时齐桓公只是先给鲁庄公写了一封信,说你给我把公子纠杀了,然后再把召忽、管仲这两个人给我送过来,否则我就打你。结果鲁庄公一听,二话不说就杀了公子纠,召忽选择了自杀,管仲也主动“请囚”。按道理说,鲁庄公已经够听话了,可齐国怎么样呢?

齐桓公也没想到鲁庄公已经被吓成这样了,只是写了一封信就办成了这么大的事。所以,齐桓公在齐桓公看来,鲁国就是个软柿子,他也就有了攻打鲁国的想法。

而在鲁国来说,这种时候很多人能跑的早就跑了,突然来了一个说“我有办法打赢”的人,鲁庄公能不想见一见么?

所以,你以为的曹刿见鲁庄公可能是曹刿到了宫廷门口,说“我要见君”,就有人把曹刿带过去了。但实际上的曹刿见鲁庄公可能是曹刿先找了自己家族里某个在朝任职的亲戚,然后这个亲戚再去找鲁庄公说:“现在国家很危险,眼看着齐国人就要打过来了。我听说有个人有办法打败齐国。这个人水平很高,而且还是咱们姬家的人,按辈分说你还得喊他一声二大爷。这是他写给你的信。这个人你要不要见一下”?

至于说鲁庄公让曹刿来打这场仗,也是不对的。从《左传》里的记述看,曹刿并不是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他只是在鲁庄公身边出谋划策作为辅助而已——曹刿跟那些将领并不认识,实际上也指挥不动他们。在长勺之战中,曹刿起到的作用是及时制止鲁庄公的错误决策,或者说制止鲁庄公下命令。

受电视剧的影响,今天很多人以为的古代战争就是主帅喊一句“冲啊”,然后所有人跟着上。实际上在通讯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主帅就是喊破了嗓子也不见得能让多少人听见,更何况一般来说指挥官并不会直接在一线冲锋,不然主帅一旦被打死,这仗就不用打了。在长勺之战这样的战役中,鲁庄公与曹刿会在远处观察敌人的阵型,然后根据敌人阵型的变动指挥作战。当然,鲁庄公要指挥部队,肯定靠得也不是喊,而是让身边的人通过旗鼓等信号来给前线的将士下达命令。

所以,在这场战役中,实际的指挥过程是这样的: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的“可”与“未可”都是对鲁庄公说的。听与不听,还得是鲁庄公自己拿主意。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核心,那就是鲁庄公为什么会听曹刿这样的“乡野之人”的意见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如果鲁国其他的将领有能退敌的主意,怎么可能轮到曹刿出手呢?这跟当年抗战一样,你总不能指望一个说“中国是打不过日本的,我们还是投降吧”的人,能坚决抗日吧?

(0)

相关推荐

  • 曹沫本是鲁国大将,为何化身刺客呢?

    <史记·刺客列传>中第一个出场的是曹沫,曹沫本是鲁国大将,为何化身刺客呢? 那还有从齐桓公说起,齐桓公早年逃亡在外,后来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夺回了齐国国君的宝座,然后任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 ...

  • 从曹刿论战中,解读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据专家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达483起,在反侵略的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最为人们 ...

  • 初42 吟诵书写《左传》之《曹刿论战》

    吟诵书写<左传>之<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论战(读诵) <左传>曹刿论战(吟咏) 来源:<中华经典吟诵>(赵敏俐 徐健顺 主编) < ...

  •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作者: ...

  • 《春秋·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十年)全文,翻译赏析

    -----两军交战智者胜 [原文] 十年春,齐帅伐我①.公将战(2),曹刿请见(3).其乡人曰(4):"肉食者谋之⑤,又何间焉(6)?"刿曰:"肉食者鄙③,未能远谋.&q ...

  •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及赏析

    曹刿论战左丘明[先秦]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q ...

  • 隶书 曹刿论战 (左丘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

  • 古文观止8: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1.我:指鲁国: 2.乡人 ...

  • 文学知识故事集•曹刿论战,“一鼓作气”226

    23.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人们常说做事情要"一鼓作气",意思就是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一鼓作气"的故事源自"曹刿 ...

  • 经典文言文《曹刿论战》题解、原文、译文与注释

    曹刿论战 <左传> [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