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靠平时维系的,别等到求人帮忙才想起对方,你怎么看?
你是否曾经听过这样的一句话: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言下之意,出去认识人,不如自己宅着。
很多人对于这句话有着错误的认知,认为社交不重要,与其天天跟别人喝酒吃饭,还不如在家看书练琴。
但没有一个是一座孤岛,我们的世界,说到底,就是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
没人能永远与世隔绝,只依靠自己度过一生,简单来说就是,彼此需要。
当你需要找个人倾听时,你发现翻遍通讯录,却找不到几个你真正愿意打通的电话。
这个道理很简单,他们只是你手机名单的人名,你知道这个人,但他们并非你真正的朋友。
现代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来快,可能也就忽略了一些原本与自己关系紧密的朋友。
日子一长,朋友之间也逐渐互相淡漠,出现上述情况不免让我们陷入难堪。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朋友中一呼百应。
可是,首先要问自己:我们何德何能,值得别人一呼百应?
换句话说,别人凭什么要花时间和精力在我们身上?
因此,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别人是否过来帮忙,而是要反问自己“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值得别人一呼百应的人”?
有句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一些聪明的人总是具有长远的眼光,他们常怀一种未雨绸缎的心态,并在平时加强与人的联系。
所以,当他们需要求人的时候,才能如愿以偿的得到别人的帮助。
人脉就像投资,你在他们身上投入了时间、金钱、力量,别人才有可能相应的回报给你。
不要总是等到你需要用到别人了,才会想起联络对方。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将会永远觉得人生路上只有永远的利益关系。
只帮人而不求人,只求人,不帮人的单向联系,并不能培育出真情谊。
人际交往的真相是:互惠互助,才是一段稳固、和谐的人际关系赖以存续的条件。
也就是说,彼此需要,互相麻烦,如此的交往双方才会都觉得舒适、妥帖,关系也才会更融洽、长远。
不闻不问,感情就会疏远,太用力去维系,有可能会是一场关系灾难。
如果你曾经帮过别人的忙,或者你可能为别人提供帮助,那么你会更加容易获得对方的帮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没有感情在前的铺垫,那就回到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利益交换上来办事。
这是关系本来模样。
适当麻烦别人,非但不会损害人际关系,反而会有助于双方感情的加深。
因为麻烦别人的潜台词其实是:I need you ——我需要你。
而“被需要”这种感觉,是大多数人都很享受的。
无论什么地位,也无论多么富有。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一段总结,我觉得很应景:“一个不关心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必然遭受重大的阻碍和困难,同时会给别人带来极大的损害与困扰。
所有人类的失败,都是由于这些人才发生的。”
一个人如果只关心自己,他很难成为一个被人喜欢的人。
要成为受人敬重的人,必须将你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他人身上去。
如果你只是关心自己,就没有精力去关心别人。
别人无法从你这里得到关心,当然也不会注意你。
“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都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
人一旦吃饱了,就会撑,接着呢,就应该做点让自己有安全感,有归属感,有荣耀感的事情,最后把自己给实现了。
上面那段是白白话文,它的一句是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当你向人索取时,不要只想着怎样获得对方的想法和观点,你还要问问自己能给对方提供什么有用的信息。
比如,你可以先说一下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观点,然后再问问对方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你越是把这个过程当成一种给予和索取的交流过程,跟你交流的人越有可能从你那里学到一些东西,这样你获得沟通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社交关系中:
你可以不爱说话,你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是当所有人都围着你,等着你说点什么的时候,缺乏回应就等于缺乏尊重。
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
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
我们都应该懂得回报他人的付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人生百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
合则来,不合则去,不必太用力,不必彼此为难。
你我相遇、相知、相伴,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伪装和奉承。
多想想自己能为别人带来什么,而不是总想着如何不劳而获。
如何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
1、要么有用(你的专业、知识)
2、要么有趣(有趣的灵魂,多数的人都喜欢)
3、不吃鸡蛋(为什么说是不吃鸡蛋,不吃鸡蛋就不会鸡蛋里挑骨头了)
心理学流派萨提亚:将人的人格特点分为五类:
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一致性沟通。
而指责型人格往往表现就是鸡蛋里挑骨头,别人做得再好也是理所当然;
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缺点上。
关系是靠平时维系的,别等到求人帮忙才想起对方”你怎么看?
作者简介:小贤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