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展(下)

明代书法

明 宋广 《草书临怀素自叙帖卷》

宋广(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洪武年间),字昌裔,号东海渔者等,河南南阳人,一作唐县(今河南泌阳)人,流寓华亭。曾官沔阳同知。善草书,宗张旭、怀素,章草入神,与宋克称“二宋”。此幅为狂草书临怀素《自叙帖》全文,通卷紧劲连绵。书于甲子(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

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时大

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明 程南云 《行书千字文册》

程南云(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正统年间 ),字清轩,号远斋,江西南城人。永乐初以能书征,授中书舍人,正统中官南京太常卿。

精篆隶,篆法出自陈思孝,为时所尚,亦善大字。

此册共计三十五开,册后有作者长题,书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作者时六十岁左右。

明 李英祯 《行书大石联句诗册》

李应祯(1431~1493年),初名甡,以字行,更字贞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景泰四年(1453年)举乡试,后授中书舍人,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博学好古,尤善书法,早期出入台阁体,后上溯唐宋,脱去时风羁绊。

此册为李应祯、吴宽、沈周等人书迹合册,李应祯书十二开,录作者及吴宽等五人观大石作诗联句,书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作者时年四十八岁。

此书运笔尚工稳,起落转换圆活,结体大小疏密有致,且笔画长短向背合度,笔锋多显露。

章法稳妥中见奇崛,用笔有逆、露之别,笔毫平铺摄墨,行笔有疾、有缓,笔势稳健,使人感到飘逸之中见沉著,时人评为国朝第一。

明 沈周 《行书千人石夜游诗卷 》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苏州人。一生布衣,未入仕途。

山水画博取宋元之长,为吴门画派的奠基者。书法迥异时流,专学黄庭坚,崇尚意趣,遒劲奇崛。

此卷行书自作《千人石夜游诗》,后有徐霖代书沈周与杨循吉唱和诗,书于弘治癸丑(弘治六年,1493年),作者时年六十七岁。

明 解缙《行草书跋元人急就篇卷》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永乐中入狱含冤而死。书善小楷,婉丽端雅,亦能狂草书,翰墨奔放,擅名一时。


此幅行草书为景晖跋赵孟頫(传)《临皇象急就篇》卷,书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作者时年三十五岁。解缙草书,一是受怀素大草的影响,“字迹挥洒自如,颇似怀素,特转折处露锋耳。”二是受赵孟頫书风的影响,其草书滋润的笔触与柔和的线条,便得力于赵氏。三是受康里子山影响。解缙的狂草融众家于一体,又具有强烈的个性。其中锋用笔,一气呵成,上下连贯,左右盘旋。在其影响下,最终在明末形成了盛行的狂草书风。


明 吴宽《行书游洞庭联句诗册》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均得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行履高洁而自守以正。工诗文,善书法,规模苏轼 ,自成一格。此册为吴宽等人杂书诗文稿,其中吴宽行书《与真伯游洞庭度平岭联句》诗四开。


后两开。


明 祝允明《草书杜甫诗轴》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枝指 生,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曾任南京应天府通判。工诗文书法,尤擅草书,能博采众长,远法晋唐,复具创新意趣,蜚声于当时书坛。此幅草书杜甫《秋兴八首》七律之一。

明 祝允明《楷书东坡记游卷》

此幅楷书摘录苏轼游记,风格出自钟繇,用笔柔中寓刚,古趣盎然。书于癸酉(明正德八年,1513年),作者时年五十四岁。

明 文徵明《行书自书诗轴》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以字行,更字澂仲,别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屡试不第,年五十四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乞归后再不入仕。诗书画兼善,对吴门艺坛影响深远。书法从宋元上溯晋唐,各体兼擅,行草书传世甚多,小楷尤为人称道。

此幅大字行书自作《赐长寿婇缕》七律一首,书体端秀挺健,章法平整严谨,运笔沉着爽利,深得黄庭坚风韵。

明 文徵明《行书西苑诗卷》

此卷行书自作《西苑诗》十首中的《南台》、《免园》、《平台》三首,书风汲取黄庭坚体势,书于丙辰(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作者时年八十七岁。

明 唐寅 《行书 吴门避暑诗轴》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 ,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性格狂放,因考场舞弊案受牵连而绝意仕途,寄情翰墨。书法自《圣教序》入手,兼习李邕、欧阳询,亦受赵孟頫影响,丰姿独立。

此幅行书自作《吴门避暑》七律一首,结体严谨,笔锋劲秀,具风流韵度。

明 唐寅《行书和沈周落花诗卷》

此卷行书《和沈周落花诗》十首,信笔出之,流畅自如,妩媚多姿,为早年所书。

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借问牧童应设酒,试尝梅子又生仁。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

夕阳黯黯笛悠悠,一霎春风又转头。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倾盆恠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中愁。

明 王宠《行书自书诗册》

王宠(1494—1533年),字履吉,号雅宜山人,苏州人。累试不第,以邑诸生入南京国子监。艺术天分极高,诗、书、画造诣俱深。书法初师蔡羽,擅小楷,致力于钟繇、二王,结字空灵,气息高古,得晋人风韵。    此册共四开,行书自作《章君简甫宿山斋作》七绝二首,书于壬辰(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作者时年三十九岁。


明 陈淳 行草书越游诗卷

陈淳(1483~1544年),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復甫,号白阳山人, 苏州人。意尚玄虚,放荡不羁,曾以诸生游太学,后归隐故里。绘画开创大写意画派,与徐渭并称。书法早年从文徵明入手,后独出机杼,上溯唐宋,以草书著称,笔力纵横,天真烂漫。此幅行草书自作《越游》五律四首,笔力遒劲,大气磅礴,使转之间贯通自如,书于甲辰(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作者时年六十二岁。

明 邢侗《草书临王帖轴 》

邢侗(1551~1612年),字子愿,临邑(今山东临清)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陕西行太仆寺少卿。以词翰著称,擅画,精于书法,直追魏晋,主攻二王,一生临习不辍。   此幅草书临王羲之《十七帖》之《女儿帖》,运笔、结体纯熟,一气呵成,可见晋人风貌。

明 莫是龙 《临杂帖卷》

莫是龙(1537~ 1578年),字云卿,后以字行,号秋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不喜科举,专工古文辞,诗、书、画皆精通,书法钟繇、二王及米芾,勤于摹古,行草豪逸有态,精于小楷。

此卷由三段缀合而成,全系作者临写之作,第一段临钟王诸帖,第二段临王羲之奏稿与《卫军帖》,第三段临魏晋至唐名家文艺评论。曾经《石渠宝笈》著录。

明 董其昌《行书东方朔答客难并自书诗卷》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精书画鉴赏,在书画理论方面影响深远。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此卷为册页改卷,共两段,前段行书东方朔《答客难》全文,无年款。


后段行书自作《朱云来太常园中观梅》五言诗,书于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时年作者七十三岁。曾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明 董其昌《楷书自诰身卷》

此卷共两段,楷书明万历二十四年朝廷对其父母及妻子的诰封。

卷前引首有乾隆长题,曾经王鸿绪、励宗万及清宫递藏,《石渠宝笈续篇》著录。

明  张瑞图《行书王建宫词轴》

张瑞图(1570—1641年),字长公,号二水,又号果亭山人,福建晋江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探花。为魏忠贤撰生祠碑,致士林耻之。他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钟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径,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又擅山水画,效法元代黄公望,苍劲有劲,作品传世极希。

此幅大字行书唐王建《宫词》一首,用笔酣畅淋漓,书风峭拔遒劲,通幅气息连贯。


明 张瑞图《行草书王维诗轴》

此幅行草书王维五言诗一首,多用方笔,字句紧凑。

明  李流芳《行书闸河舟中诗轴》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衡,号檀园、慎娱居士,侨居嘉定(今属上海)。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后因阉宦专权,遂绝意于仕途。

往来于常熟间,与钱谦益相友善。工诗,擅书法,尤精篆刻,与何震齐名。此幅行书自作《闸河舟中戏效长庆体诗》,书体扁方,用笔厚重劲健,流露出苏轼书风的影响。

明 陈继儒 行书寿吴季常六十叙卷

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诸生出身,二十九岁开始,隐居在小昆山,后居东佘山,关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学习苏轼和米芾,兼能绘事,屡此皇诏征用,皆以疾辞。 擅长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


此幅行书为吴季常六十寿辰所作之叙,全篇用笔朴茂纤细,气势贯通。


卷后有清李佐贤跋。


明 陈继儒《行书寿斗悬诗轴》

此幅行书自作《寿斗悬老先生六十》六言诗一首,用笔迅疾,字形伸张,书于“崇祯元宵”,或即明崇祯元年(1628年),作者时年七十一岁。

明 黄道周《行书榕坛问业稿册》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一字螭若,别号石斋,福建漳州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学贯古今,尤以文章风节高天下。性格严冷方刚,不谐流俗,明亡被俘,至死不降。工书,真、草、隶各体皆自成一家。

此册共计四十六对开,为黄道周自书《棕坛问业》第五卷的手稿,书于甲戌(明崇祯七年,1634年),作者时年五十岁。全册行疏字紧,纵横交错,尤具史料价值。

明 黄道周《行书进神宗实录诗轴》

此幅行书自作《进神宗实录有作》五律诗一首,行笔酣畅淋漓,结体姿态舒展,气韵连贯。

明 倪元璐《行书七言二句轴》

倪元璐(1593—1644年),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户邵尚书、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明亡自缢而绝。工诗文绘画,尤以书法著称,主攻苏轼兼学王羲之、颜真卿,书风秀逸姿媚。

此幅行书唐赵嘏《吴门梦故山》七绝后两句,方圆并用,刚毅劲拔。

明 倪元璐《行草书自书诗轴》

倪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书风奇伟,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又与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并称"晚明五大家",成为明末书风的代表。此幅于绫本行草书自作五律诗一首,笔姿奇异,精品曾经张之洞收藏。

清代书法

清 王铎《行书飞人诗轴》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等,孟津(今洛阳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 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书法师钟繇、二王,尤得力于《淳化阁帖》,既宗古法又有创新。

此幅行书自作《飞人》五律一首,书于辛巳(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作者时年五十岁,为明礼部员外郎杨荆岫而作。

清 王铎《临唐太宗帖轴》

清 刘墉《行书远景楼记轴》

刘墉(1720~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工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法魏晋,自成一家,于帖学造诣极深,有“浓墨字相"之誉。

此幅以行书节录苏轼《远景楼记》,书于壬子(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作者时年七十三岁。

清 傅山《行草书蒲台诗轴》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号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亡后隐居不仕,以行医为生。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博学鸿词科不就。书法草书最富特色,笔力雄奇恣肆。

此幅行草书自作《蒲台》五言诗一首,无年款及上款。

清 傅山《草书龙王社鼓诗轴》

此幅章书自作《龙王社鼓阅村雩》七绝一首,无年款及上款,曾经徐世綱收藏。

清 査士标《临米芾帖轴》

查士标(1615~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后乙卯生,安徽休宁人,流寓扬州。性好古,精鉴赏。书法米芾,颇得精要。山水法倪瓒,用笔疏简超逸,意境荒寒清旷。

此幅意临米芾《竹前槐后》诗帖,无年款及上款。

清 笪重光《行书李涉诗轴》

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江山外史,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官江西巡按,后罢官归乡。其书法脱逸于董其昌藩篱,兼得苏轼厚重与米芾跳宕。

此幅行书唐李涉《别南溪二首》之一,裱工有杨文蔚题签。

清 郑簠《隶书陶渊明时运诗轴》

郑簠(1622~1694年),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工书法,尤善隶书,初学明宋珏,后专意于《曹全碑》,并融入草书笔法,形成顿挫飞扬的独特风格,是清代隶书的重要代表。

此幅隶书陶渊明《时运》四言诗一首,秀润典雅兼气势雄浑,应为晚年所作。

清 高凤翰《行书论诗五首卷》

高凤翰(1683~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尚左生等,山东胶州人。曾任安徽歙县县丞,去官后流寓扬州。能书擅画,富藏砚,工篆刻,草书圆劲,苍秀可爱。

此幅行书,前部为题画诗,后部为游记、祝寿杂诗,运笔自然,行气流贯。书于丁巳(清乾隆二年,1737年),作者时年五士五岁。

清 伊秉绶《行书蔷薇花诗轴》

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又曾官惠州、扬州知府,在任期间颇有政声。工诗,尤以擅书名于时,书工楷、行,以隶书最负盛名,行楷亦自成一格。

此幅行书唐朱庆馀《蔷薇花》五言律诗一首,结字古拙,沉稳酒脱,自成风貌。

清 阮元《临天发神谶碑轴》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任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工诗文,精鉴赏,书法力推碑学,开清代碑学先驱,于书法理论亦建树颇深。

此幅临《尹宙碑》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并书论八分书,有颂南上款。

清 朱彝尊《临曹全碑轴》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鸿博官检讨,后入直内廷,深得康熙皇帝赏识。书工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对清初书坛复兴汉隶影响颇大。

此幅节临《曹全碑》,字体飘逸娟秀,稚拙相生。

清 何焯《楷书桃花源记轴》

何焯(1661—1722年),字屺瞻,号茶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进士,授编修。工书法,喜临晋唐法帖,又宗欧、褚各家,所作真、行皆入能品。

此幅楷书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通篇笔画劲健,结体匀称,自始至终一丝不苟。书于戊戌(清康熙五十七年, 17l8年),作者时年五十八岁。

局部。

清 金农《隶书高轩清福联》

金农(1687 ~1763年),字寿门,号冬心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元年以布衣被荐博学鸿词科,未中,后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工诗文,精篆刻。书法出入楷隶之间,所创“漆书”尤为奇古,富于金石意味,为时人所推重。

此幅漆书七言联,用笔偏锋,结体高古。书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作者时年七十一岁。

清 金农《隶书相鹤经册》

此册共二十开,隶书《相鹤经》全文,用笔端正,结体偏长。书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作者时年五十五岁。

之一。

之二

之三。

清 张照《临董其昌书苏轼杂帖卷》

张照(1691—1745年),字得天,号涇南等,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举人,官至刑部尚书。早年学书从董其昌入门,参习颜真卿、米芾,点划活泼爽利,气势古荡雄浑,深得乾隆赏识。乾隆评他的书法说:“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个,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作,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

此幅临明董其昌书苏轼《送寿圣聪长老偈》等五帖,书于清乾隆丁巳(1737年),作者时年四十七岁。曾经《石渠宝笈重篇》著录。

之一。

之二。

之三。

清 永瑆《行书张良臣诗轴》

永瑆(1752—1823年),字镜泉,号诒晋斋主人。清乾隆第十一子,封成亲王。工诗文书画,书法初师欧阳询、赵孟頫,后涉足前代诸家,深得古人用笔之意。精真、行二体,兼及篆、隶,名重当时。

此幅行书大字录宋张良臣《示长芦仁禅师》七绝一首,运笔熟练,柔中见刚,受欧阳询及赵孟頫影响。

清 永瑆《行楷书秋花诗卷》

此幅行楷书自作《秋花》七言律诗,书于甲寅(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作者时年四十三岁。

之一。

之二。

之三。

清 铁保《行书偶收认得联》

铁保(1752—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满族正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工书画,楷书宗法颜真卿、行草书宗法二王、怀素、孙过庭。亦喜而梅。

此幅行书七言联,中锋用笔,结构紧密,脱去馆阁习气。

清 伊秉绶《行书礼义廉耻格言轴》

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又曾官惠州、扬州知府,在任期间颇有政声。工诗,尤以擅书名于时,书工楷、行,以隶书最负盛名,行楷亦自成一格。

此幅行书格言二行十六大字,有邨三上款,书于乙亥(清(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作者时年六十一岁。

清 何绍基《隶书深山幽花联》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授编修,充武英殿国史馆协修、总纂,任四川学政。书法师颜真卿,上溯秦汉古篆籀及南北朝碑版,面目独特,意趣高古。

此幅隶书八言对联,结体疏朗,笔力雄浑,上款挖去。

清 何绍基《楷书絜园记屏》

此幅楷书为丁日昌所作《絜园记》,布局疏朗,法度严谨,书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作者时年六十七岁。


之二

清 杨岘《隶书以诗移家联》

杨岘(1819~1896年),字见山,号季仇,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应会试不中,曾入曾国藩幕中,曾任江苏松江知府,晚年寓居苏州。擅书法,以隶书著称,结构严紧而又舒展,字形扁方,间架工整,疏密匀称,形宽而气紧。

此幅五字隶书联,用笔师韩敕碑,结体师石门铭,渗入己意,富时代面貌。

清-民国 沈曾植《行书履虎披氅联》

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盫、寐叟等,浙江嘉兴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供职刑部,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博古通今,为学兼综汉、宋,而尤深于史学掌故。书法融汇碑帖之学,博取厚积,开拓了行草书发展的道路,代表着碑学发展的高度。

此联撒金纸行书十言联,有沈庵”上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