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帛书老子5.4|我将以为学父
老子:
因为,反也者,道之动也。
所以,王公为了得到善果,反而用天下之所恶的“孤寡不穀”作为“自名”,也就是“称孤道寡”。
小子:
老师,王公以“孤寡不榖”自名,真能得到善果吗?
老子:非也!
小子:老师,为什么呢?
老子:
道理在前面我已经讲过了。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本與?非也!”
所以,不要做这种为了“益之”,而去“损之”的言行;
也不要做那种为了“损之”,而去“益之”的言行。
小子:
老师,您说得我都糊涂了!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这句话我太懂了。
这不正好符合“反也者,道之动也”嘛!
您怎么说不可以呢?
老子:
反也者,道之动也。不是这么玩的!
反也者,是“道之动”的结果,而不是“人之动”的结果。
比如,你为了孩子好,就对他又打又骂,美之曰“损之而益”。
真能“损之而益”吗?未必吧!
人为的损之,未必而益,也许就真的损到底了!
心里想着“益”,行动上却在“损”。
反也者,反的也可能是你心里的“益”,也可能是你行动上的“损”。
小子:
老师,这么一说我就有点明白了。
那么什么是“人之动”呢?
老子:
人之动,无非两种:一种是“说”,一种是“做”。
为了善果,王公自称“孤寡”,这只是在“说教”,在告诉臣子们:“你看我有多谦虚,你们都要尊重我,支持我。”
小子:
老师,这样“说教”不是挺好的吗?
老子:
小子啊!你的道行还要继续修炼!
王公以“自名孤寡”而教,希望臣子把他抬得高高。
他的臣子呢?
恐怕未必真心接受这种教化。
反而有更多的人,学着同样的教化模式对待他人。
他们自名“臣、仆、愚、蒙、不才、在下、鄙人,卑职”。
然后,把自己抬得高高,欺上瞒下。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小子:
老师,这就是您提倡“不言之教”的原因吧!
老子:
孺子可教!
小子:
老师,夕议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
夕,就是晚上。
议:这里是“选择”的意思。
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之:早上听到的说教,晚上就有选择性地去教人!
“反也者,道之动也”,那是长时间才能达到的效果。
早上听到的说教,晚上就去教人,这里能有“道”吗?
有点“糖衣收下,炮弹退回”的味道。
小子:
老师,您真是“老子”吗?
老子:
咳咳!《老子》只有一个,“老子”却有千千万。
小子:
老师,您讲了“说”,还有“做”呢?
老子:
在“做”上,也不能“强”益之,或损之。
故强良者不得死。
小子:
老师,什么是强良啊?
老子:
强良在《山海经》里是个虎首人身,拿两条黄蛇的怪兽!
小子:
老师,难道强良不得死,就是这个“大怪兽”很长寿吗?
老子:
哈哈!开个玩笑,这里的强良可不是这个大怪兽!
良者,善也。
强良,顾名思义,就是“强为善”也。
强良者,就是强为善之人。
小子:
老师,我老爸打我的时候总说为我好,他是强良吗?
老子:
你老爹的行为也是“强良”。但这个“强良”的危害小得多。
这里的“强良”主要是指“为吏”之人。
凡為吏之道,必... ... 怒能喜,樂能哀,智能愚,壯能衰,恿(勇)能屈,剛能柔,仁能忍,強良不得。審耳目口,十耳當一目。——《为吏之道》睡虎地秦墓竹简
在《为吏之道》中就有“强良不得”一句。
小子:
老师,为吏之道不可强良。可是如果强良了,会怎么样呢?
强良者不得死!
小子:
老师,是强良者不得其死吗?
你还不如说“强良者不得好死”!
这不成诅咒了!
强良者不得死,不是强良者死,而是“良死”。
良死,则“恶生”。
这是因为“反也者,道之动也”。
强良者,不得善果,只有恶果。
所以说,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
不能“强做”,不能“强说”。
都归结于一个“强”字。
我将以为学父。
小子:
老师,好深奥啊!
为啥说“学父”,不说“学母”呢?
父是“道”,母是“德”。
父决定着生命的开始,母承载着生命养成。
上面的道理是智慧的源头,自然是“学父”了。
小子:
老师,你在“学父”里学到了什么?
反也者,道之动也。
这是道的结果,非人可为之。
人可以“为”的,是遵循“毋以取强焉”。
是“弱也者,道之用也”。
这个我在下一节再详细说明。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